甘孜日报 2018年10月09日
农牧民们正享受着农业机械化带来的方便。
◎县委中心报道组
叶强平 扎西曲批 文/图
10亩地、两个小时……10月1日,正在机收青稞的理塘县甲洼镇东珠村藏族农民洛绒登巴,说起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感触最深的是农具的变更。
洛绒登巴出生在农村,从小就接触农具,可以说,这40年中,各样农具一直没离开过他的手和视线。上个世纪70年代末,藏区农村家家户户都在正房旁边盖间“跨耳”(厢房)——这可不是用来住人的,而是用来存放农具的。那时,农村还看不到“机械化”的影子,家家是春推犁杖、夏挥铁锄、秋舞镰刀、冬抡锹镐,光农具粗分就有耕地整地农具、播种农具、中耕除草农具、灌溉农具、收获农具、加工农具、运输农具等七八种之多,农具繁多杂乱,没有一个专门的屋子来装是不行的,洛绒登巴说。
洛绒登巴说,农具多,是因为农具功能原始,性能低下,比如春播,就需要人工刨茬整地、铁铧作垄、尖犁破垄、“葫芦点子”播种、人工“踩格子”、“木收子”盖垄、磙子压平等七八道工序,种一条垄就需六七个人同时忙活,人和牲畜都累得要死,春播成了难捱的一关。
即使是这样贪黑起早、没日没夜地干,也不能确保块块地“保墒”。为了减少劳动强度,提高春播质量,1992年,洛绒登巴托人从外地购买了犁地、做垄一体化,点种、施肥、“踩格子”、盖垄一体化的新型农具——平犁和播种机。有了这两样新农具,家里春播由过去的8人同时忙碌减少到2人即可播种,而且播种质量还高,人和牲畜都松了口气。
1998年,洛绒登巴又在县城购买了新上市的多功能旋茬机。过去地里的作物茬子都是人工一个个地刨下来,现在旋茬机一下地,茬子顷刻间就被旋翻下来,而且整地、作垄、耙压等多道工序一次完成,日作业量达到10亩地,这简直是一次“农业革命”!“我家春播的时候,很多乡亲都跑到地头去“看新鲜”,羡慕得不得了。一年之后,便没人围观了,因为农村家家都买上了旋茬机。”洛绒登巴感慨地说。再春播时,家家就不再人喊马嘶地紧张了,只需派三两个人把种子、化肥往机器里一放,优哉游哉地便把地给种好了。
洛绒登巴家承包地有10亩,秋收成了大问题。过去秋收,家家都是人工手割,一人累了一天也割不了1亩地,耽误农时不说,还影响收成——像青稞麦类农作物太阳一晒,青稞崩落地了。像他家这么多的土地,用人工根本收不过来。甲洼镇政府现拥有2台联合收割机,收割、脱粒、装袋三道工序一次完成。过去得10多人收一周时间的地,现在两小时便“搞定”了,而且做到了“颗粒归仓”“秸秆还田”。秋收时节,整片地里,联合收割机像技艺精湛的画家,随心所欲、胸有成竹、潇洒自如地在垄间地头挥毫。片片庄稼倒下后,袋袋粮食装上拖拉机……那场面,甚是宏大而喜人,连岳母大人目睹秋收场景后,也不由得感慨地说:“这一眨眼的工夫,粮食已从田间送进仓了,简直像变戏法一样!”
是的,“简直像变戏法一样”,这正是广大理塘农牧民的朴实心声啊!农牧民是最讲“眼见为实”的,他们从农具的变更中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从锹镐犁筐到播种机、收割机,广大藏区农牧民真正尝到了改革开放之树结出的甘甜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