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8年12月17日
甘孜县城全景。 龙明阿真 摄
八十年代的甘孜县城。
百人踢踏方队在建州节上歌舞巡游。
吉绒达易地扶贫搬迁点。 刘炳科 摄
色西底乡亚底活动点通寺通畅工程。 刘炳科 摄
◎县委中心报道组 甘孜日报记者 马建华 游飞 文/图
前言
洁白美丽的甘孜,内连康定、成都,外接青海、西藏、甘肃,作为康北交通枢纽,历来商贾云集,生意兴旺,堪为康北经贸中心。甘孜幅员宽广,土地肥美,牧场无垠,水丰草茂,五谷丰登,羊肥马壮,堪称“雪域明珠”。这里有巍峨雄壮的山川,广阔无垠、牧歌悠扬的达通玛草原。雅砻江像一条碧绿的飘带缓缓淌过广袤肥沃的田野,藏画、手工艺品、古朴风韵的民间舞蹈、甘孜踢踏名扬天下,红军会师甘孜,彪炳史册。改革开放40年,随着格萨尔机场即将建成通航,美丽而古老的甘孜神秘不再遥远,脱贫攻坚,民生改善,城乡提升,康北明珠更加璀璨。
一座城
书写温暖幸福的民生答卷
一排排整齐亮丽的楼房,一栋栋建筑装扮得典雅别致,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寒冬时节,甘孜县委宣传部干部刘炳科拿着相机将一处处城市美景留在了自己的镜头里,作为甘孜县的“原住民”,刘炳科不仅见证了甘孜县城的发展变化,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城市记忆”。
今年以来,甘孜县投资8953万元对老城区五条主干道建筑物进行改造及楼体亮化。刘炳科说,老城区有的建筑年代比较久远,墙体显得有些破败,与打造宜居宜旅宜商甘孜城市定位格格不入,通过风貌改造后,彰显了独特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居住环境,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增强。
2018年,甘孜县实施城乡提升战略项目20项,计划投资3.5978亿元,以打造“魅力县城、风情小镇、美丽村寨”为载体,建设一批极具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的公共设施和城市景观,城市建设符合景城、景镇、景村一体风貌要求,实现康北新城建设新突破。
大美甘孜商贾云集,民族文化灿烂辉煌。紧邻雅砻湾湿地公园、白塔公园、朱德总司令与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的格萨尔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绚烂夺目。该项目面积97公顷,计划于2018年基本建成,分为王城文化区,湿地休闲区,草原体验区等旅游区域,包括格萨尔文化城标志性建筑——森珠达孜王宫、市政基础设施、文化城内部水系工程、景观绿化工程、三十员大将寨子、格萨尔文化城内温泉开发项目、牧区体验区项目、格萨尔文化体验区、演艺场、水上运动等项目。项目概算总投资5.3亿元,项目预计2019年与甘孜格萨尔机场同步投入运营。
初冬时节,连绵的群山白雪皑皑。在甘孜县吉绒隆沟集中安置点,最早入住的下雄三村村民泽伍拉姆坐在宽敞暖和的家里,幸福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新居不仅有单独的客厅和厨房,还有厕所,通水、通电、通宽带,设计非常合理,比我原来冬冷夏热的老旧房子好多了! ”住红瓦房,走水泥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如今农牧民也能享受到城市般的生活。甘孜县按照“集中安置”和“插花移民”相结合的搬迁方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貌、统一布局、统一建设”的思路,结合全域旅游、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产业发展布局,投资9780万元,实施516户2212人搬迁任务,新区吉绒隆沟二期安置点91户339人、查龙镇二期集中安置点66户285人、分散安置359户1588人已全部搬迁入住。
2018年,甘孜县圆满完成670户3067名贫困人口脱贫、33个贫困村退出的目标任务。确定724个扶贫项目,总投资41152.26万元,其中,基础设施类32110.48万元、产业发展类9041.78万元。实施通乡道路整治、村道连接线、村内联户路91公里,建设村内道路23.9公里,桥梁建设及维修34座,实现通村路、联户路100%覆盖;实施农区安全饮水670户,实施32个贫困村饮水工程改造提升,全面解决1099户5143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有效解决1000余户贫困户安全用电问题,解决5个村的通讯问题;实施完成886户藏区新居项目,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全面完成525户抗震加固任务;教育扶贫救助基金救助404人,补助49.8万;雨露计划救助99人,补助7.425万;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十免四补助”和“两保、三救助、三基金”等政策,确保贫困群众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费用个人负担额比例控制在5%以内。
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新时期,新作为,甘孜县吹响了全面奔康的集结号。
一个人
从家徒四壁到住上小别墅
70多年前,贺建华的爷爷在甘孜县雅砻江边搭建了一个简陋的木屋,成为河坝村的第一代居民,当时的河坝村仅有4户人家。1963年,贺建华的父亲从道孚独立营退伍回到河坝村,修建了一间人畜混居的平房。
作为第三代居民,1979年出生的贺建华正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在贺建华的印象中,军人出身的父亲敢闯敢试,只有小学文化,却自学成才,二胡、手风琴等乐器得心应手,曾经为甘孜县歌作曲。1982年,土地承包到户后,父亲承包了大队的鱼塘,鱼苗从江苏引进,还种植蔬菜,家里经济收入大幅增加,父亲被评为甘孜县的“万元户”,戴上大红花接受县上的表彰。
90年代,因为鱼塘换水的投资过大,父亲的鱼塘破产。1995年,母亲承包了兵站的土地,每年需要缴纳900元的承包费,加上自己家里的土地,母亲一个人种了40多亩的蔬菜,那时候,莲花白、大白菜、萝卜才卖5分钱一斤,莴笋卖一毛一斤,因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科学种田,蔬菜产量低,交不够承包费就只能用蔬菜抵扣,种植蔬菜不仅辛劳,还亏损。家里的日子不好过。两周才能吃一次肉,买不起酥油,吃糌粑也只能用猪油,衣服是补丁重补丁。贺建华每天早上5点半就要起床,六点出门步行一个小时去二完小上学。当时,贺建华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看到母亲一个人种40亩的土地,日晒雨淋,不堪生活重负,孝顺的贺建华不顾父亲的竭力反对,毅然辍学回家减轻家里的负担。
受父亲的影响,贺建华回到家里种过树,养了300只鸭子,因为不懂养殖技术,饲养成本高,鸭蛋的销路也不好,因为是敞养,幼鸭经常被冻死,最终血本无回。
16岁那年,贺建华开着拖拉机到白玉昌台挖金,如果挖到金子,老板以金价的30%付给民工工资,半个月后,没有挖到金子,贺建华连拖拉机的油钱都没有挣到。“90年代末到2000年,是我家最灰暗的岁月,大哥生病因为无钱医治去世,父亲因为脑溢血去世,二哥也生病去世。安葬了亲人,我家里穷得连一根柴火也没有。”回忆艰难岁月,贺建华黯然神伤。
随着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2005年,农业部门指导河坝村支书扎西降措建设蔬菜大棚,需要投资4000元,但一年可种三季,利润也非常可观。薄膜种植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2014年,甘孜县投资2800万元打造河坝美丽幸福新村,雅砻江湿地公园建成,步游道、湖水环绕美丽村庄,曾经脏乱差的河坝村摇身一变成为甘孜县城郊诗画村庄。
2012年,村民瞄准如火如荼的建筑行业,纷纷购买挖掘机、装载机,成立恒丰机械有限公司包揽工程,村民从此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前几年,贺建华投资168万元修建了具有甘孜民居特色的两层楼房,2016年,县上鼓励他经营农家乐,他又开办了温泉服务,因为温泉生意很好,他无暇经营农家乐。“我的装载机和挖挖机一年收入10万元,温泉收入13万元。我们村80%的人家年收入都在20万元左右。”贺建华自豪地说,过去,我给别人打工,现在别人给我打工,我的儿子在成都三中读高中(富民安康工程受益对象),不仅不花一分钱,连回家的路费都要报销,小儿子就读甘孜民族中学网络班,同样也不用花钱。
优美的生态环境,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美好的产业发展前景,河坝村已成为甘孜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改革开放40年,我要给党捎句话,致富后的河坝村人永远跟党走。”贺建华望着掩映在湖光山色中的河坝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一段记忆
甘孜交通连起地空网
在汪双江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出门是没有车道的,无论到哪,只有沿着前人踩出来的羊肠小道步行。到几十公里外的乡场赶集,往往至少要走五六个小时。直到2000年左右,甘孜县城才有了几条水泥路,可因为质量差,很快就被碾得破破烂烂。2002年刚参加工作时,想穿得体体面面地赶班车回老家,可经过一路灰尘的泥巴路,“到家时整个脸除了牙齿以外,全都沾满了灰尘,很是狼狈。”
“没办法,那时候国家财力有限,没有更多项目来支撑和改善老百姓的交通出行条件。”现在已经是甘孜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的汪双江,从小时候的记忆谈到近年来甘孜交通条件的改善,用了一个词——“突飞猛进。”
“从无路到有路,从通达到通畅,再到飞机即将通航,可以说甘孜交通已经连通了地空网,近10年的发展变化,用‘突飞猛进’来形容毫不为过。”汪双江说。
2014年之前,甘孜县交通首先做的是通达工作,就是先修通到乡镇的路,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公路的目标,但那时候,整个县城,还没有一条完整的硬化路。
虽然有了路,但泥巴路的艰难,在很多人心中还是留下深刻记忆。2015年,甘孜县时任县领导下乡调研,期间在翻越海拔4700多米的仓巴拉山时,由于雨势过大、海拔过高、路基塌陷,车辆无法正常通行,想尽办法直到凌晨3点,才拖着一身疲惫回到县城。后来这位县领导回忆说,“这一天让我终身难忘,这一夜想想都后怕。如果称之为24小时生死调研,也不为过。雨,一直在下;走,则生死难测。”
2015年开始,甘孜州开启了农村公路攻坚行动,大量资金倾注到藏区和高原。甘孜县也结合脱贫攻坚和省里的“便民桥、放心路”项目,开始对全县公路进行硬化。到2018年,累计投资11亿元,全县22个乡镇、219个行政村新建成通乡通村公路1409公里。率先在全省民族地区实现了通乡通畅、通村通畅、通寺路硬化、场站建设、安保覆盖5个100%,率先在全省民族地区成功创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路通了,好走了,人员流动也多了。给甘孜县老百姓带来的,是更多的新鲜事物、更加开阔的眼界以及更多的创业经商机会。
以前,茶扎乡是甘孜县最远的乡镇,牧民群众进城,要翻越仓巴拉和甲布拉两座海拔4700米以上的大山,来回路上就需要一周的时间。直至2017年,麦达路和甘扎路相继建成,茶扎乡到县城不再经历生死路途和大雪封山的煎熬,路程也缩短到两小时。如今的茶扎乡在脱贫攻坚政策雨露下,建立了自己的电商平合,虫草、贝母、獐子菌、耗牛肉、奶酪等中药材和畜牧产品通过电商平合,正源源不断销往内地,牧民群众收入大幅增加。
建一条路、架一座桥,落实的是国家民生政策,连接的是党群干群关系。卡龙乡阿沙沟78岁牧民老阿妈说,她一生中最怕的就是看病。村里距离乡政府有50公里,以前路不好,遇到雨天或大雪,有时需要走几天。有的老乡患了急性病甚至送不到乡卫生院就中途去世。“感谢党委政府,把水泥路修到了我们家门口,再也不用担心看病问题了。”说这话时,老阿妈一脸满足。
如今,甘孜的交通不仅实现了地面公路通达通畅,还延伸到了空中。12月8日上午,在甘孜县来马镇和德格县错阿镇交界的静谧群山中,新建的格萨尔机场在一阵轰鸣中,迎来了校验飞机的首次成功试飞,这标志着甘孜藏区迎来了第三座高高原机场。
海拨4068米的甘孜格萨尔机场,于2017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本期建设规模按照满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22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660吨设计。机场土石方挖填总量近6000万立方米,填方高度最高达110米,被认定为“世界最高填方机场”。2019年实现通航运营后,甘孜州将成为全国又一个拥有三座民用机场的地区级市州。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