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舞韵金沙 阳光得荣

甘孜日报    2018年12月21日

如今的得荣县城全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得荣县城。

富有特色的乡村建筑。

曲雅贡乡因都坝太阳能光伏提灌蓄水池。

◎谢臣仁 兰珍/文 得荣县委宣传部/图

千古金沙,扼川滇交界;阳光得荣,居甘孜之南。面积小,全国县城最小者;地边远,通车仅早墨脱县。城小却志高远,昨日“山村”起高楼,做精县城得涅槃;边远不边缘,昔日后进勇追赶,强劲崛起展新颜。曾经困于路穷于水,水比油贵,行路艰难;如今达于路富于水,水润心田,大道通天。想当年,难言发展;看今朝,铿锵向前。舞韵金沙江,万马奔腾歌雪域;燃情太阳谷,浅唱低吟颂高原。

一座城 一个“精”字看发展

定曲河穿城而过,滔滔水声仿佛一直在讲述着甘孜州最南端的这座县城的变迁。冬日的晌午,阳光均匀地撒满人间。12月16日,得荣县城太阳谷广场上,人们悠闲地享受阳光,说着身边变化,道着家长里短,一派温暖祥和的景象。

“得荣县城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得荣县住建局局长达瓦尼玛面对今天的得荣,发自肺腑说出了这番感慨。“40年时间,得荣从一个偏远破敝的‘小乡村’一举跃升为如今精致秀美的‘太阳谷’!”

据达瓦尼玛介绍,1978年前,得荣县城整个县城只有三四十栋土坯房,全县最好的房屋是“公检法”的办公楼——一栋2层瓦房。那时候,房屋主要分布于定曲河西岸,河东岸只有稀稀疏疏的五六栋土房子,河下游更无任何建筑,都是荒芜的林地。而整个定曲河上,也只有一座木桥。

得荣是全国最小县城,也是全国通公路时间倒数第二的县城,虽微小但不妄自菲薄,虽边远但绝不边缘,当改革开放春风吹拂,地处边远的得荣也激荡在迅猛发展的时代大潮。

得荣县城面积只有0.29平方公里,一个全国最小的县城,拿什么与动辄数平方公里的县比拼?进行“错位建设”,不贪大求全,得荣在“精”字上做文章、在“精”字上求发展。

“由于得荣地理原因,无法成几何成倍地扩展城市。只有做‘精’县城。这个‘精’字首先从桥上入手。” 达瓦尼玛介绍,1983年,在定曲河上修建了第一座水泥桥——得荣大桥;2001年,在定曲河上修建了两座钢架桥;2003年,修建了宋绒水泥大桥;2017年,将一座钢架桥改建为水泥桥,同时期又修建了城北大桥。至今,定曲河上架起了5座桥,大桥的建成增加了通行通道,让定曲河两岸通行越来越顺畅,交流越来越便捷,建筑格局也随之发生改变。

比起达瓦尼玛口中40年前的“小乡村”,如今已是大变样。定曲河岸高楼林立,县城首尾两端也在不断地扩展。根据规划方案,明年之后,整个得荣县城预计能达到0.33平方公里。“得荣地少,只有向天空要空间,得荣的楼越建越高。1994年修筑的6层高的人大办公楼是当时得荣县城第一高楼,现在全县最高的楼有16层,整整长高10层!而今年刚刚落成的商业中心大楼也有14层,气势磅礴,成为县城的代表性建筑。得荣城市建设可谓‘高精端’,高是楼层越建越高、精是建筑越来越精美、端是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越来越高端。”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加深,得荣县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交通。“1981年,得荣县第一条公路开建。除了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外,得荣是全国倒数第二个通公路的县城。”达瓦尼玛对这个“倒数第二”有所介怀。得荣是甘孜州最南端的县,距离康定630多公里,距离成都1000多公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交通出行都是大家心头的一个痛。而现在,国道G215、G549从这里经过,更有多条省道乡道增加大家出行便利。

定曲河水滚滚而来,见证这40年来得荣县城的变化发展,而它自己也身处变化之中。达瓦尼玛详细地介绍了定曲河的变化:改革开放后,1979年,定曲河西率先开始整改,以石头堆砌修筑河堤,紧接着1980年,河东岸开始整改;1986年,整个河岸加固,硬化河堤,定曲河开始大变样。到2016年,再次全面提升改造,河岸两旁建起了人行道,进行了亮化美化。茶余饭后,人们喜欢到河边聊天散步,在霓虹闪烁中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做“精”县城,更在服务功能,如今的得荣城市配套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干净卫生的公共厕所让老百姓的生活愈加方便健康。

采访时,得荣县正在进行城市风貌改造,县城的道路交通、房屋建筑、植被绿化正在进行进一步完善规范。此时的得荣犹如一个悉心装扮的姑娘,在不久的将来,将以更加靓丽的身姿闪亮登场。

  一个人 一个“吃”字看变化

“想当年,不是吃啥好,根本是没得吃。” 1964年出生的泽仁罗扎现任得荣县政协副主席,土生土长的得荣人。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变化,泽仁罗扎从“吃”字说起。

“1978年前,不说白米饭了,就是青稞都是和着野菜吃。” 泽仁罗扎说,那时候煮饭都是一斤青稞混合着萝卜、芫根叶子一起煮,一顿饭分成两顿吃。“经常是吃个三分饱,半夜三更饿得发慌睡不着,看着月亮光流眼泪。”

饭都吃不饱,吃肉就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了。泽仁罗扎回忆,唯一有点儿荤腥,还是因为纯粹吃野菜的话,会让身体浮肿,所以家里会买一斤猪油,省着吃半年。“那时不敢说是用油,只能说是蘸油,煮一锅野菜,先把筷子往油罐里搅一下,然后再放到菜里搅一搅,一锅菜真的就是沾点油星星儿。”

得荣县1984年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逐步告别吃不饱的困境。“我第一次见到白面锅盔就在1984年,光是闻起来就香啊!”泽仁罗扎记忆犹新,似乎在回味白面锅盔带来的香甜。

正因为以往吃不饱,1986年从四川省藏校毕业成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的泽仁罗扎懂得对粮食的珍爱,努力发展生产让群众能达到温饱。

1995年,泽仁罗扎被调至得荣子庚乡任乡长。第一个任务就是在子庚乡瓦卡村的瓦卡坝解决农作物栽种增产难题。

得荣属于亚热带干旱河谷气候,炎热少雨,生态十分脆弱,缺水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特别是高山地带更是连生存条件都成问题,移民成为必然。地处金沙江畔的瓦卡坝相对平整,成为当时移民地首选。

在1984年前是一个荒坝,1984年后有9户村民,经过多年的移民,到了1995年,有38户村民。瓦卡坝虽然经过了11年的“开发”,但仍然是一片不积水、不积肥的沙地,只能栽种一点青稞,产量很低。要想大力发展生产,必须改良土壤。

泽仁罗扎与当时的党委书记一道谋划着怎样把沙地变沃土。首先,他们带领全体村民修筑了一条11.7公里的水渠,从呷依拥(地名)引来泉水,解决村民的饮水。同时建设两个提灌站,从金沙江抽水解决灌溉用水。有了水,就着手改良土地,全村从其它地方运来壤土,按照三比一的比例,与沙子进行掺和,在地面形成至少一尺五的土层,这样的土层能积水能留肥,让栽种多种农作物成为可能。

连续三年,瓦卡坝改良土地485亩。从1996年起,瓦卡坝奇迹般地种出了西瓜,并且最大的西瓜达到46斤重。

后来泽仁罗扎担任子庚乡党委书记兼乡长,带领大家不断改良土壤不断栽种多样农作物。特别是1998年,全县实行耕作改制,由原来的撒播变成现在的规范“点播”耕作,农作物产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在这年,得荣全县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

到2002年,泽仁罗扎调离子庚乡时,瓦卡坝种植的农作物达28种,村民也增加到96户。瓦卡坝成为得荣的“高原江南”。

在2013年8月22日、8月31日,子庚乡发生5.9级地震后,子庚乡政府迁至瓦卡坝并更名为瓦卡镇开展灾后重建,2016年建成瓦卡新镇。

“说我在瓦卡的经历,不是表功,而是我对‘吃’有着很深的感情,我们从‘吃不饱’的时代走过来,深知努力让老百姓能吃得饱的重要性。”泽仁罗扎随即说,他所说的都是“老黄历”了,现在早已不是谈论吃得饱的时代了,大家谈论的话题是怎样吃得好、吃得营养。

“以前是吃不饱巴不得每顿都吃撑,现在是为了身体健康吃得少吃得好;以前是没得肉吃吃一次专挑肥肉下筷子,现在是只吃瘦肉,半点肥腻也沾不得;以前巴不得天天都是大米细面,现在还得加点粗粮喝米汤……”泽仁罗扎说,改革开放看变化, “真是一个‘吃’字了得”。

一段记忆 一“滴”水中看情怀

灿烂的阳光下,提灌而来的河水正从引水管道汩汩冒出,流进一个个蓄水池,再分流到一片片土地,让土地上青葱的青稞如饮甘露。

这是12月16日,笔者在得荣县松麦镇扎顶村见到的生动一幕。该村61岁的村委会主任阿青说:“以往做梦都没想到山下三四百米的水会‘爬’上山。”

哲学家说:一滴水见太阳;对于得荣群众来说,是一滴水得幸福;对于得荣县委、县政府来说,是一滴水见情怀。

得荣境内有“一江四河”,即金沙江、定曲河、玛曲河、许曲河和岗曲河,年均总径流量52.28亿立方米。但得荣县全县山高谷窄,极高山、高山、半高山占土地总面积的99%,河谷平坝仅占1%左右,峡谷里的水很难被高山利用,辖区严重缺水,呈现出“山下水白流,山上土冒烟”的窘况。又由于当地年平均降水量为347.1毫米,而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368.8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8倍,日照时间2097小时/年。因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得荣成为四川最干旱的县,被人称为“西南干旱中心”。

“困于水、穷于水”一直困扰着得荣。“吃水用水一直是我们的闹心事。”阿青说,最严重的是1983年,遇到干旱,最耐旱的青杠树都干死完了,牲畜不敢喂养,人吃水都只有到几百米的山下去挑,一家一天要拿一个人专门挑水。

由于严重缺水,得荣大部分山地靠天吃饭,撂荒地四处可见,一些村庄被迫整体搬迁。“由于缺水,我们庄稼的收成全靠老天爷脸色,哪年老天爷给的雨水多,我们就多收点粮食;哪年老天爷一绝情,我们就颗粒无收。”说完以往的困境,阿青话锋一转,“不过,现在好了,去年,县里建了太阳能光伏提灌站,彻底解决了我们用水难问题。”

阿青并不是太阳能光伏提灌工程的首批受惠者。数十年来,“困于水、穷于水”也一直是得荣县委、县政府一直在寻求解决的民生问题。

转变源自光伏水源工程试点工作。光伏水源工程实际上就是太阳能提灌站建设工程。2015年1月,得荣县第一个太阳能提灌站建设工程在瓦卡镇子实村开建。工程总投资85万元,铺设太阳能电池板150块,架设管道350米。2015年3月,提灌站竣工投用。投用后,提灌站用太阳能将水从附近的河里提到半山上,且每天提水流量可达180立方米。

得荣县水务局总工程师肖彬介绍,得荣县编制了《得荣县2017-2020年水利生态脱贫(太阳能光伏提灌)规划》,根据该规划,预计在2020年前,总投资1.56亿元,在得荣县建设56个太阳能光伏提灌站,总装机10628千瓦,新增、改善灌面2.05万亩。截止目前,全县已经成太阳能光伏提灌站8座,日供水总量达到2100立方米。

吃过没水的苦头,更懂得有水的珍惜。得荣县立足实际苦练“蓄、引、提、节”四字诀:实施太阳能提灌+高效节水灌溉,让广大群众接受和了解太阳能光伏提灌技术,同时呼吁全社会提高节水意识,促使全县用水观念、农业灌溉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源头有活水、池内有“饱水”、用时重节水,得荣用水难得到基本缓解。

太阳能提灌站改变了得荣群众的生活。阿青说:“有了水,再加上科学种植,现在农作物收成比以往增收一倍。”

村民在算“小账”,得荣县委书记雷建新在算着“大账”:得荣县人均荒山荒地超13亩。如果借助光伏水源工程灌溉,可恢复造林或种植经果林,让这些山地产生可观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穷于水”变成“富于水”,在这条光伏提灌之路上,得荣县加快了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 上一篇:奋发有为拥抱春天
  • 下一篇:实干当头 乘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