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19年01月02日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参与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基础设施改善提升为先导,以发展全域旅游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政策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统筹推进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和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建设,探索走出一条适合高原藏区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到202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进一步巩固完善,生态功能更加突出,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基本缓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全省差距逐步缩小,初步建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二、共筑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
(一)加强国土空间管控。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科学划定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分区推进国土空间管控。制定差异化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保护和扩大绿地湿地,科学确定建设用地增量,有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严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基本农田、基本草原和湿地保护,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资源。
(二)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进川西藏区沙化土地治理工程,积极推进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以石渠为重点的“中国最美高原湿地”和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退牧还草、防沙治沙、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生态脆弱区、高寒草地综合治理,加强金沙江、岷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三江一河”重点流域治理和水源涵养地保护。支持创建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国际重要湿地,加强对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区域保护。加快九寨沟地震灾后生态恢复重建。
(三)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问题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实施减排、抑尘、压煤、治车等工程,推进以电(气)代柴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在重点城镇和景区实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两个三年推进方案,完善配套排污管网和垃圾收运体系,提高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能力,健全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鼓励采用多种建设运营模式开展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物集中治理。加快工业、农业等污染源和水生态系统整治。
(四)加强生态保护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完善森林、湿地、物种、河湖、大气、土壤、气象基础监测平台。加强生态管护队伍建设,推进国有林区(场)基础设施升级达标。完善环境预警应急机制,健全突发性生态环境事件应对与防控体系,实施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建设监测预警与应急保障等防灾减灾基础设施。
(五)创新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模式。加强先进前沿技术试点示范与集成应用推广,创新产权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等。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支持选聘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探索在高寒地区将当地农牧民就地转化为生态工人试点。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总量控制指标考核,健全重大环境安全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六)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持续推进实施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等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地区给予引导性奖励。鼓励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上下游之间通过项目合作、园区共建、飞地经济等方式开展跨区域合作。建立健全用能权、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七)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牧区)、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等,倡导绿色节俭生活方式。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大污染防治、节能减排、食品药品安全等监管力度,增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强化企业的生态环保责任,引导其持续增加科技投入、减少污染排放。完善公众参与生态示范区建设制度,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作用。
三、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建设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完善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加强跨区域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线路整合,规划打造一批世界级精品景区和旅游线路。加快推进川西环线、九寨—黄龙环线、稻城亚丁环线、四姑娘山—卧龙大熊猫环线、四姑娘山—小金—金川—丹巴环线、红色经典文化旅游线、环红原机场旅游经济圈等建设。高品质修复九寨沟景区,建设漳扎国际生态旅游魅力小镇。加快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推进稻城亚丁、海螺沟、贡嘎西坡、四姑娘山、汶川特别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建设。
(九)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实施“交通+旅游”战略,推进国省干线旅游化改造,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和景观生态林,配套建设国省干线旅游综合服务体和旅游驿站。全面推进景区游客服务、安全应急、医疗救援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游客体验、购物娱乐、餐饮住宿、自驾营地等服务设施。加快“互联网+旅游”进程,统筹推进旅游城镇、旅游景区等智慧旅游体系建设。
(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传承发展藏羌优秀文化,弘扬长征精神,实施藏羌彝文化走廊、长征丰碑红色文化旅游线建设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深化“文化旅游+”工程,促进农旅、林旅、康旅、体旅融合。搭建文化展示体验载体,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提升景观、文化等附着物化与展示演绎能力。扶持唐卡、藏族祥巴、藏羌绣、石刻等民族手工艺发展,提升康定情歌节、甘孜山地旅游节、壤塘壤巴拉节、红原夏季雅克音乐节等节会活动影响力。
(十一)培育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区域旅游形象整体包装策划,开展多形式统一宣传和互动营销。积极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提升大熊猫、大九寨、大香格里拉、大草原、大湿地、茶马古道等精品品牌市场影响力。挖掘提炼区域民俗、宗教、红色历史等文化符号,塑造区域代表性文化演艺品牌。鼓励支持涉旅企业兼并重组,引进培育一批旅游企业集团。优化旅游市场消费环境,实施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提升工程,完善涉旅行业规范管理。
四、加快特色农牧业发展,建设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
(十二)统筹布局基地建设。持续推进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片成带成规模建设特色生态农牧业基地,北部高原高山区重点发展牦牛、藏羊、藏猪等优势畜牧业,东南部重点发展集中标准化育肥养殖,金沙江流域重点发展特色水果、无公害错季蔬菜、酿酒葡萄、中藏药材,雅砻江流域重点发展青稞、花椒和春油菜,岷江和大渡河流域重点发展甜樱桃、酿酒葡萄、食用菌、花椒、核桃和无公害错季蔬菜。建设一批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
(十三)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高原葡萄酒、优质饮用水、牦牛乳制品等特色产品。强化产业协同和合理分工,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牧产品和中藏药集中加工业。
(十四)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引进推广特色农产品新品种,实施畜禽改良和动植物保护工程。加强农牧业技术攻关和技术引进转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地理标志产品。推进“互联网+绿色生态”行动计划,以“圣洁甘孜”“净土阿坝”加企业商标“双品牌”模式,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十五)提升农业生产服务流通能力。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和中低产农田改造提升。建设日光节能温室、节水灌溉设施,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夯实现代畜牧业发展基础,建设标准化草地、人工饲草地、牲畜暖棚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动植物防疫体系,健全农资和农产品流通体系,支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设立“扶贫专柜”,提高农超对接水平。
五、推进资源科学开发,建设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
(十六)有序开发清洁能源。有序开发水电资源,重点推进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三江”水电基地建设,全面停止小水电项目开发。加快建设两河口、叶巴滩、双江口、巴拉等大型水电站,加快拉哇、岗托、旭龙、巴底、丹巴、金川等大中型水电站前期工作并尽快开工建设。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在金沙江、雅砻江流域试点探索风光水电多能互补。推动形成地方以资源入股联合开发、企业就地注册税收留存当地的合作模式。
(十七)提升电力外输消纳能力。加强配套电网特别是外送通道规划建设,推进甘谷地—蜀州500kV改接、康定—蜀州500kV线路串补站、雅安送出加强通道、马尔康500kV、色尔古—茂县500kV等输变电工程建设,进一步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用好计划电量调节、直接交易电量、富余电量、留存电量等支持政策,营造电价“洼地”引导产业集聚,支持大数据、水制氢等绿色载能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全省水电消纳示范园区。
(十八)协同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支持延长低电价地区过渡期限,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和储能配套,实施清洁能源全额消纳计划,探索飞地园区、地方发供电企业以“直供电”等方式“打包团购”,深化发供用三方合作,降低输配电价。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消纳清洁能源合作机制。研究制定民族地区清洁能源发展长效支持政策。积极争取扩大藏区留存电量规模。
六、构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畅通内联外达通道
(十九)全力推进铁路建设。加快建设川藏铁路,建成投运成都(朝阳湖)至雅安段,加快推进雅安至林芝段前期工作并力争尽快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成兰铁路成都至黄胜关段建设和成都至西宁铁路前期工作,积极开展成都至格尔木铁路和川藏铁路与滇藏、青藏、成昆铁路网连接线前期研究。实施四姑娘山至都江堰轨道交通扶贫项目。
(二十)加快公路交通建设。加快汶川至马尔康、雅安至康定、绵阳至九寨沟等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马尔康至久治、泸定至石棉等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康定(榆林)至新都桥、汶川至川主寺、康定(新都桥)至巴塘(川藏界)、马尔康至德格(川藏界)、马尔康至红原机场、康定至马尔康、康定至炉霍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G345线迭部川甘界至若尔盖麦溪至甘肃玛曲段、G227线壤塘至青海班玛界、G318线康定折多山隧道、G544线川主寺至九寨沟县城、S450线理县至小金、S448线茂县叠溪至松坪沟建设,开工建设G549线、G215线、G350线小金至丹巴段、G317线友谊隧道(成都界)至映秀段、G347线茂县两河口至黑水至红原壤口段、G350线四姑娘山过境段、G213线松潘县城过境段、G544线九寨沟双河至县城段等国省干线。提升改造普通国道省道、通乡通村公路,推进硬化道路向村民小组延伸。加强交通运输养护体系建设。
(二十一)大力推进航空和物流建设。建成运营甘孜机场,完成九寨黄龙机场口岸功能改造升级,提升康定、稻城亚丁、阿坝红原机场运营服务能力,增开至重要城市直达航线,推进区域内机场与周边旅游机场航线互通。建设九寨沟、汶川、康定等通用机场和一批直升机应急起降点。加快推进新都桥、稻城、川主寺—青云、汶川、茂县等物流园区建设。
七、加快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二十二)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省内对口帮扶、定点扶贫,深入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推进住房安全、基础设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七大攻坚行动,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统筹藏区新居、易地扶贫搬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农村土坯房改造等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落实控辍保学责任。深入实施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县级医疗、公共卫生机构提标创等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加强高原性重点疾病监测评估和治疗。实施基本社会保险“五险合一”征收,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社会福利救助体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就业能力。
(二十三)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大渡河、岷江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建设。深入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加快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牧民定居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管理,支持燕子沟生态旅游示范区(康定新区)、马尔康旧城改造及新区建设,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浓郁、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绿色低碳城镇。
(二十四)加强社会常态化治理。支持阿坝州、甘孜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驻村综合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常态化,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提升开放型治理能力,推动交界地区联动共治。
八、政策扶持与创新管理并重,健全协同发展机制
(二十五)创新政策支持机制。继续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四川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全域旅游发展的投资力度。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航线、机场、铁路运营亏损给予补贴。对由公共事业单位直接负责运营管理的垃圾污水处理项目,政府要保障其合理运营经费;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实施的垃圾污水处理项目,政府按合作协议的约定支付相关费用。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加大对藏区扶贫开发信贷支持力度,推广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经验。支持地方通过资源入股参与优势资源开发。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绿色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流转。
(二十六)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培养和留住本土人才,实施“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等人才提升工程。加大对干部队伍的关心关爱力度,探索推行高原干部定期疗养制度。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灵活多样招才引智。加强县、乡、村三级干部队伍培养,提升基层干部社会治理能力。深化借智引脑等专题合作,拓展校地双方在本土人才培养培训、重大决策咨询、科技成果转化、结对共建等领域的合作。
(二十七)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与毗邻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园区共建、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合作。落实区域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建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调整与退出机制。健全飞地园区县(市)项目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建立行政关系隶属于飞出地的独立运营的飞地园区。完善区域内部协同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旅游品牌共同打造、特色产业统筹布局、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二十八)深化全域开放合作机制。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外对口支援等各类帮扶平台,拓展合作交流空间。统一对外宣传营销,整体包装策划区域形象,丰富宣传营销手段。加强目标市场开拓,提升产品集散能力和产销衔接水平。创新资源开发理念,优化区域投资环境,强化项目要素保障,促进引资项目加快落地。
(二十九)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强化省领导联系协调机制。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严格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阿坝州、甘孜州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务实推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推动成立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专家咨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