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啃”下最后2乡12村的硬化路

四川日报    2019年07月16日

年底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冲刺交通脱贫攻坚兜底目标

□王眉灵

  对标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交通运输部门提出了提前一年、2019年底实现交通脱贫攻坚兜底目标任务,即“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建制村通硬化路”。2019年过半,交通脱贫攻坚正发起最后的冲刺。

 7月14日,在海拔3000多米的甘孜州雅江县木绒乡境内,多台挖掘机正开足马力施工。按照交通脱贫攻坚兜底目标,从县城前往乡政府的乡道要达到相应标准并铺筑硬化路面。雅江县交通运输局工程师李勋介绍,木绒乡原本的乡道长70余公里,仅覆盖乡镇所在地和邻近的一个村,经过论证,决定重建一条乡道,新(改)建部分仅30余公里,可节省1个多小时车程,且覆盖面更广,沿线5个村都可因此受益。

  改线后的乡道,需要新开挖的11公里路段成了难点,目前还有3公里路段尚需打通。“新开挖路段施工作业面很窄,开挖量多达80万立方米。”李勋说,原本建设分两个作业面,从县城方向、木绒乡政府方向,分别向中间推进,为加快进度,上个月施工方在中间路段增开了一个施工断面,向两个方向同时作业,全力确保年底建成通车。

  记者从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了解到,“十三五”初期,对照交通脱贫攻坚兜底目标,全省还有181个乡镇、6844个建制村不通硬化路;截至2018年底,还有3个乡镇、24个建制村不通硬化路;经过今年半年努力,6月底,仅剩两个乡镇、12个建制村未通硬化路,位于凉山州布拖县,以及甘孜州理塘县、新龙县、雅江县、白玉县等县,目前当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正在全力“冲刺”。

找难点 自然环境恶劣、建设规模大、专业技术薄弱

  从数据变化来看,前几年是交通脱贫攻坚建设任务完成的“井喷期”,今年以来节奏反而变“缓”。“全省目标去年已经基本完成,剩下的虽然不多,但都是难上加难的‘硬骨头’。”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说。

  难在哪?自然环境恶劣是最大桎梏。在建的乡道、村道集中在甘孜州、凉山州境内,尤以甘孜州数量居多,基本都处于高寒、高海拔地带。受天气影响,建设有效施工期短,每年仅5月到9月能全力施工,中间还有雨季。

  地质条件差是另一大考验。这些乡村公路所在地自然灾害较多,泥石流、滑坡频发,不仅威胁施工,也影响已建道路。比如,甘孜州白玉县山岩乡劣巴村村道原本已完成硬化建设,但受去年金沙江堰塞湖影响,80%的路段被冲毁,需要重建。

  三难在于建设规模大,且运输不便。虽然建设的都是乡道、村道,但工程量并不小。“按照交通部门的定义,村道是从乡镇到村委会或村民小学、村民聚居地的公路。”上述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村道20.8万公里、建制村4.8万余个,平均里程不足4.5公里,而剩余项目村道平均里程在20公里左右,乡道更是在40公里左右,远远超出全省平均数。

  专业技术薄弱,也是一大难点。“公路不仅要建成,还要确保质量。”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而甘孜、凉山等地普遍缺少项目建设专业管理人员,既有人员专业技能不高。

啃骨头 技术帮扶加蹲点帮扶,把好质量和进度关

  距离目标任务只剩下不到半年时间,如何啃下这块最难的“硬骨头”?

  全力冲刺的大幕,年初就已拉开。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建立起“项目清单”,将所有在建项目倒排工期,梳理出推进的节点、难点,并在省级层面组成10个小组,由局领导任组长,督导进度,每月至少去一次现场,协调解决建设难题。

  针对一线专业技术薄弱的难题,全力提供技术帮扶。因水毁而重建的白玉县山岩乡劣巴村村道进行了线路比选,最初的设计方案长100余公里,是原里程的5倍。四川省交通运输职业技术学院派出专门技术人才支援,帮助优化线路设计,新的村道绕路少,里程只增加了几公里,建设成本大为降低。

  甘孜州色达县克果乡至然充乡乡道因路面破损严重正在重建,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下属的兴蜀公司、华腾公路实验检测公司和公路工程咨询监理事务所,抽调精干技术人员成立帮扶组,对该路段施工组织、质量管控等进行指导、督导,把好质量和进度关。

  还有蹲点帮扶。6月3日,全省28个“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和凉山州、甘孜州21个县(市)共聚一堂“结对子”。之后,来自“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的帮扶人员进驻21个贫困县(市),他们将至少驻地一年,帮助当地提升农村公路质量管理能力和养护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对已建成公路的质量核查,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在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的组织下,一场针对全省38个未摘帽贫困县的现场检查正在拉开。“如果发现路面破损严重或者质量隐患,将立即整改。”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









  • 上一篇:历史上的今天
  • 下一篇:他们把“扶贫经”带到彝区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