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雪域高原绘就美丽新画卷

四川日报    2019年08月12日

  8月9日,记者来到泸定县烹坝镇马厂村骆洪梅家时,她正在地里挖香葱,“这个时候价格好,1.5元1斤,凭着这七分地,收入就有上千元。”香葱不仅帮助骆洪梅脱了贫,如今更成为她家里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就在骆洪梅收香葱的同时,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康定市时济乡若吉村,村党支部书记唐玉桥在联系电信公司的人过来安装网线,好让每间客房都能上网,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

  据统计,2018年甘孜州的乡村户籍人口有90余万,占甘孜州户籍人口80%以上,还有贫困村251个,而脱贫奔康,像骆洪梅、唐玉桥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甘孜州上演。□本报记者黄大海徐登林

关键词 脱贫

特色产业鼓起贫困户的钱袋子

  以前,马厂村村民都会在房前屋后种香葱,但大都规模小、技术落后,最远也只能卖到附近的镇里,没人把香葱种植当成产业来发展。“要脱贫,发展好产业很关键。”烹坝镇副镇长曾梁翔说,“在村里找特色产业,不搞强行引进,农民的接受度才会高。”

  确定主导产业之后,政府派来农技员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如今,马厂村共种植香葱200余亩,每天都有附近市县的蔬菜商贩前来收购。“如果管理得好,每亩地年产值能上万。”马厂村党支部书记李通洋说。与马厂村不同,对面的固包村是把苹果产业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脱贫户严时青家里栽种的100余棵苹果树,今年将陆续挂果。“预计今年能产1000多斤,明年会更多。”严时青说。

  甘孜州政府副秘书长、扶贫开发局局长杨庆华介绍,为改变当地农产品小、散、乱现象,甘孜州印发了《甘孜州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建设方案》,要求坚持质量第一,秉承富民优先,追求效益优质,打造东、南、北部3个百公里产业发展示范带,着力把“小产品”做成大规模占领大市场。“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强行规划发展某一种产业。”

  主导产业要选好,经营模式上也要有所突破。目前,甘孜州已建立11个高原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7690个;围绕“圣洁甘孜”打造雪域品牌,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85个,17个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建成生产基地115万亩,“圣洁甘孜”生态特色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受益于特色产业发展,甘孜州贫困人口从22.03万人减少到18.9万人、贫困村从1360个减少到251个,2019年完成剩余12个县“摘帽”、251个村退出。

关键词 奔康

乡村振兴蓝图在大渡河流域展开

  8月8日,若吉村的广场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本就处于旅游旺季,加之有情歌节的带动,上百名省内外的游客一下子涌进村。

  村民杨林珍在自家的院子里忙前忙后接待游人,“说是自家的院子,其实已经租给了村里的合作社。”杨林珍说,“租金一年5000元,合作社集中打造,我们回来打工,平时再卖些水果,今年收入有几万元嘞。”

  唐玉桥说,以前,村民只能外出打工、跑跑车,赚些辛苦钱,村里的党员干部也到省内其他地区考察过,都觉得发展旅游业是最好的出路,但却没有实力改变现状。

  转变发生在去年。得益于援建,村上修了路、铺了管网,唐玉桥说,“村里也下定决心要抓住这次的机会。村民集资,成立合作社,把村里空下来的房子租过来统一打造,还修了污水处理设施、茶楼、游客接待中心、游泳池等,乡村旅游一下子就火了起来。”据了解,从若吉村整体打造完毕试营业至今,村子已经有了30多万元的收入。

  顺着大渡河向下游大约30公里,在泸定县泸桥镇海子坪村,旅游生意虽然冷清,但村党支部书记龚代顺却不懊恼,“我们村里也藏着宝贝呢。”

  除了套种的玉米和大豆以外,记者在村里并未看到其他可称之为宝贝的东西。“秘密就在这片农田里。”泸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告诉记者,套种的玉米和大豆是公司与四川农业大学在泸定县建设的农业产业孵化园的一部分。“未来这里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若吉村和海子坪村,两村侧重的产业不同,但背后的关键词却是一样的:乡村振兴。

  “去年,甘孜州提出了‘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战略’。”甘孜州农牧农村局副局长陈朝春说,“将探索出一套可以复制的乡村振兴模式。”




  • 上一篇:这片土地给了我们兴旺的力量
  • 下一篇:奋力开创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