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这项探索受到联合国组织青睐

四川日报    2019年11月05日

乐山创新模式破解“一人失能、全家致贫”难题

这是什么模式

  “集中供养+居家救助”模式:其中,集中供养就是打造集中供养点,为失能、半失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供养服务;居家救助分为亲属照料和邻居帮扶,选择与被救助人有亲情关系但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亲属,或安排党员邻居、关系和睦的邻居,对其实施结对帮扶照料。

哪些人可以享受

  包括无赡养、抚养、扶养法定义务人的,有法定义务人但其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有能力但履行相关义务后无法脱贫的三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揭秘

  “我是杵着棍棍儿(拐杖)进来的,这两年不用棍棍儿咯!”10月31日,乐山市井研县社会救助福利中心大厅,84岁的龚秋枝说完便站起身转了一圈,向记者展示自己灵便的腿脚。龚秋枝无儿无女,2016年10月,作为首批“集中供养+居家救助”模式帮扶对象,她住进了福利中心。

  近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公布了最佳案例名单,乐山探索的“‘集中供养+居家救助’帮助特殊困难家庭奔小康案例”入选。

  这一探索有何新意?为何能得到联合国相关部门的青睐?

□川报记者 侯冲

看现场

失能亲属有人照料,家人放开手脚去打工

  井研县社会救助福利中心是一栋3层小楼,走进大门,迎面可见“脱贫幸福村”五个大字。

  福利中心主任范利介绍,他们已累计救助34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目前住在福利中心的失能贫困人口还有21人,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

  福利中心的房间为两人或三人间,棋牌室、健身房、阅读室等一应俱全。“住在这里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都是失能或者半失能人员。”范利介绍,在农村,如果家里有人患有重病不能自理,一般需要一到两人照顾,这不仅让一家人脱贫无望,甚至可能越来越穷,而送到福利中心“集中供养”,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患病家属有人照顾,家里的劳动力才能腾出手脚外出务工,挣钱脱贫。”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井研县王村镇五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艮华来看望自己的父亲李员兴。说起“集中供养”的好处,李艮华打开了话匣子。“以前父亲在屋头,我得随时照看着,只能在家种点地,不能出去打工。”李艮华说,父亲患有眼疾、耳聋等疾病,一刻都离不开人。将父亲送到福利中心后,从吃饭穿衣到打针吃药等都有人照料,于是李艮华将土地流转出去,前往眉山打工,每月收入三四千元。

  “集中供养”之外,乐山探索的另一项对失能人员的精准帮扶措施是“居家救助”模式。

  10月31日下午,井研县胜泉乡竹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克祥紧紧抱住弟弟刘克文的腰,费力地将其抬到轮椅上。刘克文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2002年在外务工时不幸受伤,导致下半身瘫痪。

  刘克文说,如果不是享受了“居家救助”政策,他两个儿子中至少得有一个留在家里照顾他,孩子结婚成家都是问题。如今他由哥嫂照顾,两个儿子分别在上海、深圳打工,月收入都在3000元左右。

看模式

三类人可成帮扶对象,供养方每月有财政补贴

  “随着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拔寨阶段,剩下未脱贫的贫困人口很多是孤寡老人、残疾人、长期患病者等失能、半失能的特殊困难群体。”乐山市扶贫开发局负责人介绍,这类特困群体基本丧失自主发展能力,需要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来照顾,成为制约全家脱贫的“瓶颈”,“一人失能、全家致贫”的问题突出。

  为破解这一难题,乐山市探索了“集中供养+居家救助”的模式。

  集中供养,就是整合当地社会福利院、养老机构、闲置村校等国有资产,打造集中供养点,为失能、半失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供养服务。在井研县周坡镇,当地就将原来交警大队闲置下来的一座楼房改造成了集中供养点,目前共有46人居住,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居家救助又分为亲属照料和邻居帮扶,选择与被救助人有亲情关系但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亲属,或安排党员邻居、关系和睦的邻居,对其实施结对帮扶照料。

  记者梳理发现,有三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以享受“集中供养+居家救助”帮扶政策。第一种是无赡养、抚养、扶养法定义务人的,第二种是有法定义务人但其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最后一种是有能力但履行相关义务后无法脱贫的。

  无论是进福利院还是在家,两种帮扶方式所需资金大部分由财政买单。以李员兴为例,在福利中心进行“集中供养”,其子李艮华只需每月交纳生活费250元,而如果在福利中心选择正常的社会养老,每月最低费用也在1500元以上。为降低供养人负担,乐山明确对于承接照料任务的家庭或社会组织,根据失能、半失能、生活能自理不同程度,由财政给予供养方每人每月300元、200元和100元的护理费补贴。

  据了解,自2016年9月起,乐山共将符合条件的3640名建档立卡特殊困难群众纳入了救助帮扶范围,其中居家救助3358名、集中供养282名,使得这些家庭中2555名有效劳动力得以外出务工,实现了从“一人失能、全家致贫”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转变。




  • 上一篇:在守正创新中坚定制度自信
  • 下一篇:念好“稳”字经 做足“固”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