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20年04月04日
收入3年平均增长16倍
成长很快
入选企业近3年收入复合增长率平均为150%
地域鲜明
入选38家企业中,9成(33家)来自成都,有5家分布于绵阳、德阳、眉山和巴中
未来发展
我省每年将发布1至2批瞪羚企业备案名单,到2022年预计将有300余家瞪羚企业入选
□川报记者 熊筱伟
瞪羚企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创新活力的重要指标。全省首批瞪羚企业备案名单的公布,给了我们近距离观察它们的机会。四川瞪羚企业究竟有啥特点?成长如此迅速有何秘诀?它们又有哪些“成长的烦恼”?
画像
入选企业9成来自成都5家分布于绵阳德阳眉山巴中
企业成长像瞪羚奔跑一样快,是所有瞪羚企业最显著的特征。那么,在四川这片“草原”上,瞪羚企业跑得究竟有多快?
省科技厅提供了一组数字:入选企业近3年收入复合增长率平均为150%。这是什么概念?如果第一年收入是100元,按复合增长率150%计算,3年后收入就约1600元——增长16倍。
一个具体案例是成都盛迪医药有限公司。3年间营收从435万元增长至5.5亿元,甚至远远超过了16倍。“最开始主要做委托加工,这两年自己搞创新药成功,收入一下就起来了。”公司相关负责人周延表示。
除了发展速度,地域分布同样特点鲜明。入选企业中9成(33家)来自成都,仅有5家分布于绵阳、德阳、眉山和巴中。长城战略咨询合伙人周涛认为这并不奇怪,“创新创业所需的三个核心要素——创业主体、技术、相关金融孵化等服务,更多集中在成都。”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特别提到,首批名单中38家企业入选,并不意味着四川就只有38家瞪羚企业。“一方面部分企业暂时没来得及申报,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在迅速成长,很快会达到入选标准。”
该负责人表示,此后我省每年将发布1至2批瞪羚企业备案名单,到2022年预计将有300余家瞪羚企业入选。
秘诀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2.3%近4成企业攻电子信息领域
成长如此之快,四川瞪羚企业是如何做到的?
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楠提到了两个思考维度:创新与风口。
“要像瞪羚企业一样在短时间实现爆发式增长,靠传统产业、传统模式就太难了。”她表示,这更多需要技术或商业模式的创新。
技术创新,是四川瞪羚企业普遍的选择。据统计,此次入选企业近3年平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2.3%——同期四川的这个数据在1.8%左右。成都美奢锐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龙旭介绍,通过研发累积技术优势,公司在用金属陶瓷制造数控机床刀具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在风口中创业,是四川瞪羚企业成长的另一秘诀。入选企业大多集中于我省“5+1”现代工业体系重点领域,其中44.7%(17家)企业选择发展迅速的电子信息领域。其他企业,则从事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医药健康等。
期望
更需市场方面支持盼政府搭建供需桥梁
对四川瞪羚企业来说,继续成长需要什么?“对瞪羚企业这种明星项目,在资本市场找资金相对容易。”记者随机采访了5家入选企业,没有一家认为“融资”是个难题。据公开信息,入选的四川骏逸富顿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中科合迅科技有限公司等都于近期获得了融资。“资金确实没愁过,我们估值已超60亿元了,现在在谈B轮融资。”成都智元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唐小列说。
“四川瞪羚”们更多谈到的,是对市场方面的期待。“作为一家成都企业,成都本地业务只占我们全国业务的20%。”唐小列表示,公司主要提供轨道交通的智能化应用,而成都轨道交通市场巨大,“希望在同等条件下,(市场方面)能对本土企业优先。哺育我们壮大,才能更好去全国‘攻城略地’。”另一位入选企业负责人表示,希望在能源等部分领域向本土企业开放更大市场。
龙旭表示,作为一家成立仅几年的企业,要打入已有的制造业供应链并非易事。“期望政府能搭建供需桥梁,帮助企业与供应链企业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