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20年09月08日
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突出抓好高效节水灌溉、小型水源工程和农田宜机化建设等
坚持农田高效益利用,在项目区推广“粮经”“粮经饲”、稻渔综合种养等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采取“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方式,鼓励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保障建设资金现场
“去年崇州市现代粮食产业园区的粮食产量达11.3万吨,我们用全市44%的耕地产出了 52%的粮食。”在近日召开的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上,崇州市委书记欧昭给出一组数据,当地用4成多的耕地贡献了一半以上粮食产量。
粮食稳产高产,“良田”是核心。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把现代粮食产业园作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到2022年,我省将建成5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全省粮食年产量700亿斤以上。高标准农田如何建?如何提高效益?近日,记者走进部分粮食产区实地了解。
□本网记者 史晓露
关键词补短
高标准投入,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9月1日,达州市开江县讲治镇灯塔村,金色的水稻铺满大地,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作业。“今年亩产有1000斤,比过去增收100斤左右。”村支书刘江川说。
就在几年前,地处浅丘地带的灯塔村,还是推广机械化耕作的“困难户”。去年当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实现了机耕、机播、机收,灌溉渠系畅通,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现在全县高标准农田的集约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率达85%以上。”开江县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熊仕华介绍。
建高标准农田,需要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近期我省出台相关意见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要突出抓好高效节水灌溉、小型水源工程和农田宜机化建设等。在建设重点方面,明确以“10+3”现代农业园区为有效载体,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及“鱼米之乡”试点县和国家级、省级农作物制种基地县区域化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连续五年,四川持续向现代农业园区倾斜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资金。”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着力抓好渠系配套、农田宜机化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和高效节水工程。
“我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分布点多面广,覆盖21个市(州)165个县(市、区),平均每个项目县的建设任务都在2万亩以上,2020年最高的县达到5.4万亩,建设任务还将增加。”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不管是地形地貌还是区位条件,都比已建项目区差,建设成本更高,资金需求也大大增加。
2019年我省实现了“每亩财政补助不少于1500元”的底线要求。2020年立项项目财政补助资金每亩不低于3000元,省财政还下达了抗疫特别国债19亿元,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县级财政配套。
关键词高产
农田高效利用,推广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我省坚持农田高效益利用,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推广“粮经”“粮经饲”、稻渔综合种养等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模式,以实现“良田粮用”和农民增收。
“我们不仅种粮,还养虾。”9月2日,走进内江隆昌市稻渔现代农业园区,隆龙稻虾专合社负责人刘小龙指着稻田介绍。田埂旁开挖了一条“L”字形的水沟,“水沟里养着虾苗,最近正是它们生长的季节,白天都待在水底的泥巴头。”
得益于隆昌独特的气候条件,当地出产的阳春虾可以提早1个多月上市,成为一大优势。通过稻渔综合种养,土地效益大大增加。“我们这里实行‘两季稻两季虾’种养模式。”刘小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稻田可产水稻500公斤左右,稻田养虾后,亩均生产优质稻米400公斤、商品虾150公斤、优质虾苗100公斤,亩均产值可达15000元,亩均增收3800元。”
养虾的经济价值这么高,会不会“反客为主”危害粮食安全?“关键是规范稻田开沟,我们严格要求开沟比例不超过10%。”隆昌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钟辉介绍,隆昌设立了稻渔产业发展基金,对标准化稻渔基地每亩补助1050—1350元。
开江则引入“稻田+”特色生态产业模式,将有机水稻与虾、蟹、泥鳅、鱼、青蛙等套养、套种,已建成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3个,“稻田+”核心区2.5万亩、辐射区5万亩。下一步我省还将继续推动“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融合,启动“鱼米之乡”示范县、示范乡镇创建,着力提升种粮效益、稳定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关键词资金
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保障建设资金
“当前最大的困难是资金投入不足。”在近日举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进座谈会上,部分市州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倒出“苦水”。
根据调查测算,建高标准农田,平原区实际亩均投资不低于3000元、丘陵区不低于5000元、山区不低于7000元,民族地区投入更高。
钱从哪里来?一些市州给出了经验。资中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陈厚元介绍,资中县采取“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方式,发挥好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发行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券,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采用竞争立项、先建后补方式,鼓励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有效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平均每20天召开一次项目推进会议,省级层面还建立了“1+5”调研指导机制,即一名厅领导联系一到两个市(州)的三农工作,对21个市(州)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五大重点工作开展指导,并实行“每周一会商、每月一通报”的临时调度机制,逗硬奖惩,将项目建设进度和年度工作开展情况作为下一年度建设任务和资金分配的依据。“这次分配2020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时,就兑现了,对工程进度和工作进度缓慢的79个项目县(市、区)进行了不同程度扣减。”
目前,我省已基本完成201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78.8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40.89万亩,分别占2019年度计划任务的99.69%、102.22%。2020年度380万亩高标准农田、46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项目,预计10月底全面开工建设,2021年6月底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