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川黔交界大山深处小村的脱贫“秘诀”——做“跨省生意”把产业做精

四川日报    2020年12月17日

一线故事

  川黔交界处,原本东西流向的赤水河转而向北。河东岸,是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车水马龙,酒香四溢。河西岸,沿着蜿蜒的山路向西北十几公里,便是四川省古蔺县茅溪镇台沙村,曾经的国家级深度贫困村。这里地处大山、交通不便,连一块面积超过2亩的平整土地都找不到,却在2018年底脱贫摘帽。

  “秘诀”何在?记者近日来到这个川黔交界的小山村。□林嘉薇周梦颖魏杰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付真卿兰楠

近水楼台 借力茅台镇大市场

  在位于村里的古蔺茅溪泉水业公司,张弟科正熟练地将一桶桶纯净水从仓库搬上货车。他曾是台沙村的贫困户,如今靠搬水运水,每月能有近3000元的收入。张弟科送的这批水将被送往赤水河对面的茅台镇。

  从区位看,台沙村距离茅溪镇、古蔺县城都较远,但离茅台镇较近。近年来,茅台镇文旅产业兴起,带来了大量客商游人。“我们和茅台镇虽然分属于两省,但这么大一个市场,我们要好好利用起来。”泸州市生态环境局派驻台沙村第一书记吴辉说。

  “这里的水品质好,各方面也符合我们的发展要求。”茅溪泉水业公司负责人张跃江介绍,企业投产后,不仅为台沙村村民提供免费生活用水、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更让不少像张弟科一样的贫困户通过劳务就业脱贫。“现在每天能卖出1000桶水,基本上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去多少。”

  台沙村食用菌种培中心也做起了茅台镇的生意。该中心由台沙村村主任陈伟牵头,与村集体共同投资修建,种有平菇、羊肚菌等5个品种的食用菌,如今每日能卖出50多公斤鲜菌,全部销往茅台镇一带。

因地制宜 力争将产业做精做好

  在台沙村,记者还发现了一个现象:村子近年虽引进了不少产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规模小。

  以茅溪泉水业公司为例,目前只有一条生产线;又如,村里的食用菌种培中心,至今也只建有2个大棚,总面积约600平方米。和其他地方动辄百亩千亩的产业基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是不想做大,主要是基于客观实际,村子里连一块面积超过2亩的平整土地都找不到。”吴辉道出了原委。据介绍,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对口帮扶台沙村,帮助村里修公路、建污水处理厂、垃圾收集池,改善基础设施。尽管如此,台沙村发展的客观条件仍有局限。以交通为例,虽然道路均已硬化拓宽,但受自然条件所限,部分道路仍比较狭窄,要彻底改善,投资巨大,暂时难以实现。

  正是因为认识到不足,台沙村在脱贫中才有了另外一个“秘诀”——因地制宜,绝不贪大求全。“引进一些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我们都力争把每个产业做精、做好。”吴辉说。

  “拒绝”千万元产值规模的企业落户就是例子。

  2018年,考虑到台沙村适宜萝卜生长的环境,泸州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准备引进一家计划产值2000万元的萝卜干食品企业。但经过审慎分析,考虑到台沙村里难以找到大面积厂房用地,且道路较窄,不方便大卡车运输原料和成品。最终,台沙村把机会留给了附近另一个村子。这个村子也承诺,以后也会到台沙村收购萝卜。一桩两全其美的共赢生意就这样在“拒绝”中诞生。


  • 上一篇:《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 下一篇:源头活水 决战决胜——四川金融战贫纪录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dzyw/66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