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21年01月25日
两增 两减
达标城市明显增加
新增绵阳、乐山、眉山3个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目前空气质量达标城市14个
优良天数明显增加
去年优良天数率达90.8%,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实现“五连增”
PM2.5浓度明显下降
未达标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8.8%,较2015年下降26.2%
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
重污染天数平均0.6天,较2015年减少6.2天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殷鹏
“2020年从成都中心城区遥望雪山的次数,已从2015年的16次增加到75次。”资深观山爱好者张巍说,有摄影师在282公里外拍到贡嘎雪山,“大家都认为,这与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分不开”。
新鲜出炉的四川2020年蓝天“成绩单”,印证了张巍们的感受。1月22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2020年,我省新增绵阳、乐山、眉山3个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加上此前达标的甘孜、阿坝、凉山、巴中、攀枝花、广元、遂宁、雅安、资阳、广安、内江,目前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达到14个,达标城市比例增至66.67%,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达标城市比例超50%的目标任务。此外,去年我省优良天数率达90.8%,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实现“五连增”。
看成绩优良天数率连续5年稳步增加
“前年新增5个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去年又增加3个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这为我们打赢蓝天保卫战增添了底气和信心。”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
2020年,绵阳、乐山、眉山的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优良天数分别达到324天、319天、320天——亮眼的数据让这三市成功跻身达标城市行列。
放眼全省,空气质量持续向好。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赵乐晨说,去年全省空气质量有4个明显变化,即“两增两减”:达标城市明显增加,目前空气质量达标城市为14个,较2015年增加9个;优良天数明显增加,2020年全省优良天数率为90.8%,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连续5年稳步增加;PM2.5浓度明显下降,2020年全省未达标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8.8%,较2015年下降26.2%;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2020年全省重污染天数平均0.6天,同比减少0.2天,较2015年减少6.2天。
“总体来看,四川空气污染浓度降低了、持续时间减少了、影响范围变小了,并提前15天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赵乐晨说。去年10月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四川有10个市进入前20名,创下历史新高。
析举措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不断深入
“十三五”期间,四川不属于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但我省自我加压,主动对标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治理标准要求。
去年,我省多次邀请张远航、贺克斌等院士专家来川,为大气污染防治把脉问诊、开方抓药;继续将成都平原和川南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一号工程”;定期召开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与重庆开展交叉帮扶检查,协同推进大气污染治理……
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不断深入。去年,我省以成都平原、川南等区域为重点,实施“减排、压煤、治车、抑尘、控秸”五大工程,划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涉及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等15个市。“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实行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环保标准、环境监管制度,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排放。”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副处长凌云扬说。
科学治气力度持续加大。“你们走航了吗?”这是去年我省生态环境系统员工见面寒暄时爱提及的话题。所谓“走航”,是指利用激光雷达走航车,精准查找污染源。无人机、红外热成像仪等高科技装备也全面应用在蓝天保卫战中。
目前,我省已有走航车35辆,累计建成大气环境监测超级站6个、大气质量监测国控站94个、省控站158个、空气质量网格化微站2750个,通过搭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平台,实现对污染源的快速发现、识别和处置,精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谈未来加强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
“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省空气质量还不稳定,部分城市反弹较大。”赵乐晨表示,受气象因素影响大,打赢蓝天保卫战依然面临巨大压力。
为此,我省已明晰下一步大气污染防治思路——在继续强化PM2.5污染控制的基础上,重点加强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是生成臭氧的重要前体物,治理挥发性有机物,以更有力的措施,遏制臭氧污染上升势头,减少超标天数。”赵乐晨说。
针对我省夏季防臭氧、冬季防PM2.5的特点,我省将从“三个重点”发力治污——紧盯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大力削减污染排放存量;紧盯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格落实特别排放限值要求;紧盯夏季臭氧污染、秋季秸秆焚烧和冬季重污染天气等3个重点时段,加强专项巡查、督查、检查力度,削峰值、降浓度,全力开展攻坚。
此外,为更好应对重污染天气,我省将强化应急联动,重污染天气来临前,盆地城市统一预警,统一采取措施,全力削减污染物排放,缓解污染天气影响。目前,西南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已落地四川,3-7天空气质量预测准确率超过90%,这无疑将为我省科学治气提供更有力的决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