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2月10日
本网讯 泸定桥上锣鼓喧天,大渡河畔龙狮腾跃。2月8日,在泸定县烹坝镇广场上,百余名群众舞龙灯、耍狮子,迎接牛年新春佳节和藏历新年的到来。
过新年、舞龙灯、耍狮灯,是中国多地农历春节的习俗。在我州的东大门泸定,各乡镇素有舞龙灯的传统,其中尤以大渡河畔的烹坝镇民间“舞灯文化”最为地道。
“泸定舞龙灯的传统,大约形成于清朝中叶。泸定桥建成后,藏、蒙、汉各族人民渐渐徙居于大渡河谷,其中部分从川西迁居来的手工匠人,就把‘耍龙灯、耍狮灯’的习俗‘移植’过来了”,泸定县民俗专家邓明前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当地舞灯文化是在容纳了全国多地“龙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茶马古道特殊的地域文化形成的,“应该是湖广填四川的先民们把各地龙灯都带过来了。扎龙头、做龙身要用竹子,而烹坝地区产竹,因此该地区龙灯文化最为盛行。”
旧时“龙灯”多用竹篾、木棍制作“龙骨”,用棉纸覆盖粘贴骨架后,再裱糊一层白布,然后勾彩涂色成形,需一节一节延伸制作,还需塑造龙角、龙舌,下撑竹竿便可耍动,要求龙形栩栩如生,又坚实柔韧,制作工艺颇为精巧复杂,需代代传承手艺人多年练习才能完成。
泸定的龙灯起初舞的是9节龙,需要10位青壮年舞动,舞时一人举一节,举龙珠者在前,珠引龙舞,上下起伏,成“S”形滚动。
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舞、游、穿、腾、翻、滚、戏、组图和造型等动作和套式。
舞狮灯也是泸定的传统文化,被称为“耍狮子”。邓明前介绍,泸定耍狮舞一人舞狮头,一人操狮尾,笑头和尚在前逗狮头,孙猴子在尾。一围鼓、一锣、一钹、一大一小的马铛合奏表演。舞狮还分“文狮”“武狮”。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文狮表现为温驯而和善,武狮表现为勇猛而刚烈。
在表演之时,随着锣鼓的节奏,狮子从“沉睡惊醒”“搔头摆尾”“仰视低顾”“探测方向”,到“出洞”“见青”“碎青”“狂欢”“翻滚”等,动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每到农历春节,泸定乡村舞龙队、耍狮队便会出门巡游耍灯,所到之处锣、鼓、号齐鸣,龙狮欢跃,带来人气和福气,乡里人家看到龙灯“进门”,都会出门纳福,热情接待舞龙耍狮者,送上新年红包。
烹坝镇村民张兆林和李泽云都是有着超过三十年舞龙灯经验的“耍灯汉子”,据他们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泸定龙灯便走出大渡河畔,舞到了全州各地。
据了解,今年春节期间,泸定县除了开展舞龙送祝福之外,还安排有一系列线上文旅活动,确保群众安全有序过年。
“国家强大了,人民生活好了,大家才能如此安逸地过年!”李泽云说。
记者 李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