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5月24日
海螺沟百岁老人郑淑烈忆往昔感党恩
郑淑烈向记者讲述磨西镇百年来的发展变化。
◎本网记者 马建华 周燕 文/图
86年前,两万红军过海螺沟磨西镇时,郑淑烈13岁,红军留宿她家,住不下时,她家支援门板让红军战士睡觉,红军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86年过去了,百岁老人郑淑烈见证了通过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磨西由一个2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华丽转身为贡嘎山下美丽富饶的康养小镇,她感叹地说,红军走过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了海内外游客向往的“人间天堂”。
5月22日,记者来到海螺沟磨西镇老街,郑淑烈老太太正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看到有客人来,她高兴地挥了挥手。虽然语速不快但口音很重,聊起当年的苦难和现在的好日子,老人家打开话匣子就滔滔不绝。初夏夕阳晚照,谈到兴浓时,郑老太太拉着记者的手开心地说,自己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相比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今年是建党100周年,
她也走过了将近100年的难忘岁月,目睹了磨西百年风云变化,见证了党的百年风雨变迁。
忆往昔 苦不堪言
1922年8月16日出生的郑淑烈老人,因年岁已高,看上去背有些佝偻。她说,年纪大了,听力不好了,给她说话要大声一些。她的身体没有其它毛病,腿脚还好,还可以爬楼梯。从老人满脸的皱纹中,记者似乎读出了她的百年光阴故事。老人坐在椅子上,缓缓地讲述她所见证的往事,思维清晰,很多细节老人都还记得很清楚,让人感到十分惊讶。作为磨西镇健在的百岁老人,她也是见证磨西百年来发展变化的“活历史”。
“我记得,我家祖籍是郫县(现成都市郫都区),在我的爷爷那一辈就迁到磨西来了。”郑淑烈说,历史上,磨西一直是川西茶马古道(雅安至打箭炉康定)的必经之路和重要驿站。上个世纪30年代,磨西仅有20来户人家,根本没有公路,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村民都很贫穷,她的家里开了店子,但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村里人都吃不饱饭。
“1935年5月29日,两万红军经过磨西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那时我已经13岁了,我看到街上住满了红军,街上随处都张贴有红军的标语——打土豪、杀赃官。在红军来之前,敌军还四处散布谣言,说红军杀人不眨眼。”郑淑烈回忆,老百姓很快就发现,红军对老百姓真诚友好,买东西要给钱,打土豪,开仓放粮,把粮食分给穷人。老百姓就开始信任红军,为红军烧水、背东西、送柴、带路……。
“红军好辛苦哦!连米饭都没有!吃的就是玉米籽。”郑淑烈说,“玉米籽都没有煮熟,就赶紧吃了,说是要急着赶路。睡的地方也没有,老百姓家里住不下,好多老百姓就把自己家的门板卸下来,借给红军睡觉。我家也把门板捐献出来,让红军战士睡觉。”
“当时我们家是镇上条件比较好的,但吃的都是玉米糊糊,里面还要加山上打的脚机苔(蕨菜),就这么一盆盆,一大家十几口人吃,一人一瓢瓢,像喂猪一样。”郑淑烈一边说,一边向记者比划着盆子的大小。
新中国成立后,越来越多的人搬到磨西来住,人口渐渐多了起来。因为磨西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村民的主要收入是靠耕田种地或务工。”郑淑烈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公路修到了磨西镇,老百姓的茅草房才变成了瓦房。
“以前,磨西镇还不通公路的时候,我的娃娃些去泸定上学都要两天的时间,坐船、滑溜索、翻山,唉!苦哦。我的二儿子给我说,妈妈啊,我去了泸定就不想回来,回了磨西镇就不想再去学校。路上太危险了。”郑淑烈用手指了指坐在她身旁71岁的二儿子郑代明说道。
话旅游 好日子比蜜甜
“我们的好日子是从1987年12月开始的,海螺沟景区开营。”郑淑烈说,一晃30多年了,旅游公路修好了,特别是创建了国家级5A景区以后,磨西镇修了好多宾馆饭店,小小的磨西台地像一个小县城,名气越来越大,到磨西镇安家、做生意的外地人也越来越多。总人口和人户不晓得比红军来的时候翻了好多倍。
据郑淑烈介绍,以前她家门前这条老街是“无风三层土、下雨一街泥”,现在变成了青石板的地面,仿古的建筑周边都种上了鲜花。
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人流增多,很多本地人从中找到 了商机,开始从事民宿、餐饮、土特产等生意,一下子解决了磨西镇很多人的就业问题。
后来,郑淑烈家里就修建了五层小楼,一楼的三间门面出租,一间自家用来开诊所。“诊所是我的妹妹开的,老母亲经常下楼到诊所来坐一坐,和前来看病的人聊聊天。”郑代明说,母亲有时候还会问问妹妹一天生意如何,不管收入多少,母亲听到后总是乐呵呵地笑,她认为是妹妹传承了父亲的医术。
“以前磨西不通路,不通电,日子不好过,其他乡镇的女孩都不愿意嫁进来,这些年旅游发展了,收入高了,很多外村的女孩都争着嫁进来。”郑淑烈说,现在磨西镇的交通很方便,四通八达,到泸定只要1个多小时的车程。泸定到石棉县的高速公路通了以后,进出磨西更方便。
“现在,全域旅游把景区规划与民生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全员动员,全民参与,老百姓直接受益,积极性高。”郑代明告诉记者。
今年“五一”期间,海螺沟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3.26万人次,同比增长175.8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589.52万元,同比增长175.87%。
“政府对高龄老人的照顾也很周到,现在每月还给我100元的高龄补贴,生活过得很好。”郑淑烈说,感谢共产党,大家才能过上不愁吃穿的好日子。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希望年轻一辈一定要格外珍惜。
虽然已近百岁,郑淑烈的身子骨却很硬朗,从来没生过大病,自己能独立起居。“我妈心态特别好,平时对晚辈也很和蔼,哪怕遇到什么着急上火的事她也能乐观地对待,这样一来大家都被她感染了,一家人和睦相处。”郑代明说,母亲从旧社会走过来,能够高寿,除了体质好以外,豁达的心态也很重要。
历经百年风云变幻,郑淑烈如今大部分时间安详地坐在小靠椅上,看着老街上人来人往。聊起身边的变化,老人不无感慨地说,磨西最大的变化还是最近10多年,满大街都是私家车,这在以前哪敢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