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阿西土陶”蜕变新生 千年匠心奏响“泥与火之歌”

甘孜日报    2024年06月12日

格里正带着徒弟汪修聚精会神地制坯。

◎2024年甘孜融媒第二采访团

用木槌捶打泥团、用双手揉搓造物、用泥火定格匠心……这是稻城“四绝”之一的阿西土陶手工制作的一幕。5月中旬,记者走进亚丁雪山脚下的静谧村庄赤土乡阿西村,但见当地藏族群众沉淀千百年的生活智慧和独特审美,在一位位手造技艺匠人的指尖上“孕育”“诞生”,成为一件件声名远播的“国家非遗”——

阿西土陶,“土生土长”于稻城县赤土乡阿西村,是“蓝色星球下最后一片净土”上独一无二的藏族传统土法手工艺品,因其烧制后呈黑色,又称藏族黑陶,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7000多年的余姚河姆渡原始黑陶,其制作工艺在距今4000多年前达到了中国制陶的巅峰状态。上千年来,时光流逝,生活在此的民间艺人,手捧当地特有的泥土片刻未曾干涸,黑陶早已渗透进民众的文化生活当中,传延至今;2008年,以阿西土陶为代表的陶器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阿西土陶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以更加开放、创新的姿态,继续书写千年经典的新篇章。

制陶四十载

匠心煅烧泥与火“定格”千年艺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在稻城县赤土非遗民俗文化体验馆,71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格里正带着徒弟汪修聚精会神地制坯,40余年的制陶经验让柔韧的泥团在他的手上格外“听话”。经过反复的枵、捶、敲、打,一双巧手为泥团注入生命,逐渐成型为一个式样精美的香炉。据格里介绍,阿西土陶的原材料取自稻城县赤土乡阿西村的红色土岩层,名为赤土。这种泥土的成分特别,含有氧化铝及微量元素,粘性强且透气性好,是陶器的绝佳原料,可用以制作各种各样的土陶器具,包括炊具、茶具、酥油灯、香炉等,不一而足。

从采泥、炼土、制坯、贴瓷到烧制,每一道工序,格里都力求精益求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格里的手艺日益精进,不仅掌握了阿西土陶的传统技艺,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手造艺术风格。他制作的陶罐上,均匀分布了预留的孔洞、镂空的花纹;在他看来,阿西土陶最特别之处在于独道的白瓷片装饰,强烈的黑白对比能使原本土气、笨重、沉闷的器皿变得活跃、雅致起来,视觉上更具冲击力。

初制的陶器用鹿皮打磨,而后阴干3天左右,经杉木火堆烧制,再撒上麦糠,封罐熏烟渗碳……自然给予阿西最好的馈赠在十多道工序中渐渐被赋予灵魂。若只烧制成型,阿西土陶是工艺品。当土陶被盛满香茶献与远道而来的客人时,装上醇酒庆祝丰年时,才真正有了生命。高温的烧制使成品呈现出黑如碳、亮如镜、硬如瓷的特点,好比康巴汉子奔放豪迈。“技艺要活,就得有人传,有人学,有人用。我想把这门手艺用心用情地传承给娃娃们。”随着年岁的增长,格里对这门古老技艺的热爱愈发深厚。在他的努力下,已培养出两名极具天赋的徒弟和数名制陶爱好者。今年,格里成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他向年轻人和土陶爱好者教授制作技艺,以匠心煅烧泥与火“定格”千年艺。

打碎千百次

“老非遗”守正创新减龄焕新生“我第一次去格里老师那儿拜师,他就告诉我:这件事情不容易做。挖泥、打瓷片、和泥,这都是他第一个月教我学习的东西。”邓珠,是格里最有天赋的关门弟子之一。

如今,他在稻城县已拥有了自己的一间手工作坊。回忆起拜师学艺的经历,邓珠感慨万千:“做一件,师傅一看就打碎一件,让我们反复重做,浮躁的学徒往往会放弃。师傅考验我们的耐心。”

“寻常人要学7、8年才能吃透的技艺,他花3、4年就在吃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格里口中的天赋究竟是什么?在邓珠的手工作坊,记者找到了答案。邓珠深知,传统技艺若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在保持传统精髓之外不断创新。除了耐心和细节的把控,他还深入研究阿西土陶背后的历史文化,同时吸收现代审美和设计理念,将传统图案与现代元素巧妙结合,创作出一系列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美感的作品。今年,邓珠新设计了一款文创产品——“传云杯”。邓珠告诉记者:“这些年旅游火了,我发现游客们比较喜欢买精致特色的小玩意儿。传统阿西土陶较大,不方便携带,所以我特别设计了小而精的文创新产品,让阿西土陶能被带到更远的地方!”邓珠的故事,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写照,是技艺传承与创新并举的典范。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活生生的文化血脉,需要每一位传承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继续流淌,滋养后世。

线上+线下

淬火土陶“多维激活”新质消费早在十多年前,随着锡、铝制品以及塑料用具的渐渐普及,略显笨重的阿西土陶一度被人们抛弃。销量的锐减,手艺人挣不了几个糊口钱,土陶手艺也面临着传承难的尴尬。为破解“产量少、收入低、见效慢,以及年轻人不愿学习这项没落的传统手艺”的现状和难题,2010年初,稻城县成立了阿西土陶协会,致力推动传承和发展,土陶传承难以为继的局面慢慢改变。

2022年至今,赤土乡党委、政府更是积极争取稻城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目前,以“支部+村集体+农户+企业”模式成立了阿西土陶合作社。2023年8月,与本土网红“藏族大表哥”签订网红代销协议,并设计开发多种文创产品,第一批打样于同年9月正式上线,产品紧跟大众需求,销量有了一定起色。

阿西村现今有格里、降措、邓珠、格绒汪堆、扎波等5位代表性的传承人。而在他们当中,有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1名,州级传承人3名;此外,另有20多名阿西土陶手艺人。在他们的共同“耕耘”下,阿西土陶完成了从生活用品到特色非遗产品的蜕变。接下来,稻城县将投入资金在旅游人口集中的城镇,建设集传统乡村非遗、传统制作流程和展示体验空间。

依托在香格里拉镇旅游人口集中区域设立非遗作坊,针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西土陶等项目进行系统研究及整理,拓展非遗产品的应用市场,丰富、活化非遗内涵。“为更好地传承文化、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村上成立阿西土陶产销合作社,围绕‘非遗+文创’推出系列产品 ,并利用‘网红+支部+合作社’方式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去年仅3个月已实现收益分红1.2万元,今年预计收益5.6万元。”阿西村第一书记曹鑫说。


  • 上一篇:“音乐+美食” 撬动炉霍夜经济新活力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gxdt/100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