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金沙江畔琴声悠扬

甘孜日报    2024年09月19日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眉灵 唐泽文 文露敏 黄潇 李强 华小峰 肖雨杨 蒋健奇甘孜观察 杨孟双 张莹

离开海拔4000多米的理塘,翻过最高海拔5000多米的海子山后,海拔逐渐下降,直至2500米左右,巴塘县城就到了。

8月下旬,四川日报全媒体“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采访组来到巴塘县城时,正是傍晚,县政府旁边的中山广场上胡琴声悠扬,当地群众围着圈跳起了巴塘独有的弦子舞,一些外地游客也饶有兴致地加入。

这是向西行进的国道318线上,四川境内最后一个县。“过了巴塘,就是西藏。”不少游客在此驻足“打尖”。

巴塘也是从成都平原进入青藏高原隆起地带后,海拔最低的县城,位于金沙江中游东岸的川、滇、藏三省(区)接合部的河谷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促成了三省(区)交通、文化、经济等在这里交汇,为“高原江南”增添了无穷魅力。

地理连接更畅

金沙江上,前后4座大桥越建越宽

因连接川藏两省(区),巴塘金沙江大桥人气很旺。这座桥有啥魅力?

从巴塘县城出发,沿国道318线西行,左侧高山耸立,右侧江水滔滔,耳熟能详的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在这里有了实感。车行半小时左右就到了金沙江大桥,两座大桥横跨江面,远远望去,蔚为壮观。

汽车驶上大桥,两分钟就可抵达对岸,进入西藏。但在70多年前,这里却是天堑难越。此处金沙江宽200多米,水流湍急。1950年,十八军南线部队来到这里,只能通过渡运,将物资、人员等运送过江。

1964年,金沙江大桥建成,架设起连接四川和西藏的便捷通道。此后数十年,它一直是川藏南线上的重要“咽喉”。

“这座桥太重要了,以前,我们还专门派人来守桥。”年近50岁的甘孜州公路建设服务中心巴塘公路分局支部委员伍加智说。他是“路二代”,从小在金沙江畔长大,对于巴塘境内金沙江大桥的变迁,如数家珍。

在伍加智的记忆里,巴塘境内金沙江上有过4座大桥。最老的金沙江大桥荷载5吨,通行能力低,越来越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1世纪初,国道318线甘孜境段海子山至竹巴笼改建工程启动,在老桥下游数十米处,新建了一座金沙江大桥,可荷载50吨,通行能力大幅提升。

这座大桥的中间有着“西藏”“四川”界碑,不少游客在此打卡、留言,久而久之成为一座“网红桥”。遗憾的是,2018年11月,白格堰塞湖泄流,洪峰经过巴塘县竹巴龙乡,这座大桥被冲毁,经当地公路部门力保,桥墩被保留下来,在后来的应急通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来,在距离被冲毁的金沙江大桥不远处,相继兴建了两座新的金沙江大桥,分别于2022年、2023年陆续建成,形成国道318线上的出川进藏双通道,满足了两地经贸往来和运输需求。

金沙江上,矗立着两座老桥遗留的部分桥墩,默默讲述着逝去的历史。而两座新桥桥墩更高、桥面更宽,犹如彩虹跨江,承载着川流不息的车辆。岸边辟出的停车场,小车陆续进出,不时有乘客、骑行队员,在桥边设立的“318此生必驾@金沙江大桥”打卡处留影,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往来融合渐深

一江之隔,从生活到文化都是“一家人”

采访中,我们得知一个细节:金沙江大桥是“学名”,当地民众、通行川藏线的司乘人员,习惯性把它叫作“竹巴笼大桥”。

“竹巴笼”,是藏语音译,意为船夫居住的地方。从古至今,金沙江两岸交往交流交融密切,无数的羊毛、皮革和盐、茶等,通过茶马古道往来驮运,在这里汇合渡江,两岸居民自然而然成为摆渡人,并形成村落,“竹巴笼”也成了一个地名。

有意思的是,一江之隔,有两个音同“竹巴笼”的地方,四川境内是巴塘县竹巴龙乡,西藏境内是芒康县朱巴龙乡。

“我们两个乡的乡政府隔江相望,一眼就看到了!”巴塘县竹巴龙乡乡长土登曲批是个藏族汉子,他说,虽然地域上分属两个省(区),但大家语言相同、习俗相同、生活习惯相同,日常往来交流密切,联姻通婚的就有近百起,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一家人”。

金沙江大桥四川一侧,离岸边不远处有家“兄弟情小商店”,普布和拉姆两口子正在店里理货、卖货,忙得团团转。他们都是“竹巴笼人”,不过普布的竹巴龙在四川,拉姆的朱巴龙在对岸的西藏。

他们在拉萨打工认识,9年前结婚后,就回到老家开了这个小卖部。拉姆主内,还开了个小餐馆。普布主外,开着小货车跑运输拉货。通过金沙江大桥,只要1个多小时,拉姆就能回到对岸山上的娘家。

大桥所连起的,不只是回家路,更是他们的生活。他们8岁的女儿,在江对面的朱巴龙小学上学,每到周末,就回到四川的竹巴龙,和父母一起住两天,还帮着看小卖部。“其实两边读书都一样,政策互通,都享受‘三免一补’。主要考虑她姨妈是老师,管教她方便。”拉姆说,往来方便,“完全没有跨省的感觉。”

晚上7点30分,高原的天空没有黑尽,还是美丽的黛蓝色,巴塘县城中心的中山广场上,悠扬的胡琴声已经响起。仿佛同时收到一个信号,居民们三三两两结伴向广场走去,围成圆圈,踩着音乐节奏,跳起了弦子。

巴塘是民间艺术弦子之乡,有千年历史的巴塘弦子,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晚,居民都会来此共舞。

白色上衣,黑色长裤,银白的头发扎成小辫,年过七旬的高绒在舞环中心,神采飞扬。他是巴塘县非遗协会副会长、甘孜州非遗传承人,跳了63年弦子的他还是优秀的弦胡手。

“非遗要传承,就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高绒说,芒康三弦舞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弦舞以三弦琴为伴奏,和胡琴相似。每逢过年过节、有盛大活动,巴塘、芒康两地相关部门就会互相邀请,共同表演节目,相互交流促进。

路灯逐一亮起,中山广场流光溢彩。年轻人、小学生、外来游客……胡琴声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舞圈。


  • 上一篇:电力联网背后的“牦牛团队”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gxdt/104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