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天然盆景”里的“金银路”

甘孜日报    2018年11月21日

绿满牦牛谷。

林木遍山野。

       ◎丹巴县委中心报道组 杨全富 文/图

     “1998年前,丹巴县受‘木头财政’的影响,植被遭到极大破坏,生态环境日益脆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丹巴县人民深切感受到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1998年,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天然林资源过度消耗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大决策。其中,丹巴县是国家“天保工程”所选的试点之一,丹巴县的生态保护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丹巴县环林局天保中心主任罗教卫告诉笔者。

      『天然盆景区』里翠绿满山

       行走在牦牛谷中,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从峡谷中奔涌而出。两岸的山坡上,层林叠翠,仿佛打翻的调色盘,将一条沟谷渲染。其间牦牛河水潺潺,清澈明亮。奇峰异石如林,沟壑纵横、石笋林立、别具一格。山间有众多海子、谷底热水塘温泉蒸气氤氲。神奇的景色犹如人间仙境,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这条沟谷位于丹巴县西南角,因为沟谷内有一条牦牛河而得名牦牛沟。从丹县城始,逶迤90余千米。当来到牦牛村后,沟谷一分为二,一条山谷沿着丹巴至八美的公路线直达亚拉神山脚下。另一条一头扎进深山中,直抵大炮山南篦。在这条沟谷中,有珍稀树种云杉、红豆杉等。两岸古树参天,鸟鸣山间,是丹巴主要的生态林带。1985年9月28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丹巴途经此地时,停下车回望绿水青山中的牦牛沟,不由得赞叹道:“好一座天然盆景。”因此得名“天然盆景区”。

      在“天然盆景”中,共有21个原始村落。其中,扒冲村地处盆景区的腹心地带,林地面积大,天然林保护切实关系到牦牛河两岸水土的涵养。在扒冲村,该村原村主任阿宝指着眼前的一大片林带说:“这是丹巴县大渡河上游防护林带,又称为“大寨林”。阿宝向笔者介绍,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为了响应“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将原有的荒坡进行改造,平整出一台台梯田,种上适宜在高海拔地区生长的青稞。然而由于土地贫瘠,加之没有水源,因此年年歉收。后来,一位林业技术专家来到这里,看了看山坡上的梯田,告诉大队部,这里适宜栽种生态植物。于是,梯田上广值杉树,几十年后,才有了眼前这片郁郁苍苍的森林,村民们也从中获得了效益。原先滑坡的危害得到了有效治理。每一年村民们修房造屋时,可以从中间伐,获取修建房屋的木材,砍伐后,再栽植更多的树苗。现在的大寨林里,珍贵的药材比比皆是。待药材成熟时,村民们成群结队的钻进森林里,采摘药材,每一年户均增收3000余元。“这片森林可以说是几代村民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得来的,它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结果。”年逾花甲的阿宝激动地说。

     “你看看,在过去,大寨林对面的山坡上,原本长满了大树,后来,在以木材为主的家庭经济模式下,人们扛着斧头钻进山林里。几年下来,满山的树木被砍伐殆尽,裸露出山的肌肤,几株劫后余生的松树,看上去就像是癞头上的几根头发,根本没有美感可言,自从‘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加强了林地的保护力度,并因地制宜地栽植了许多生态苗木,在人们的精心呵护下,苗木蓬勃的的生长,逐步形成了两岸青山的景观。”丹巴县环林局副局长卿天兵指着两岸郁郁葱葱的林木对笔者说。

        从1998年开始,丹巴县在“天然盆景区”区域内实施天保工程造林绿化。由于受海拔高度的限制,牦牛河流域防护林主要栽植杉树、松树,然而这两种树种抗病能力弱,生长速度慢。加之栽植技术落后等因素,在2002年,一场大的病虫害袭扰了整个管护林带。山坡上的树苗逐渐枯黄,一大片一大片的枯死,从而引起引起林业部门的高度关注。邀请专家会诊,确定了以换苗种植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植树方案。

      “当年,我和村寨中的青年人组成植树队,以山顶的岩洞为家,一连好几个月,吃住都在山上,用手中最简陋的工具,在石窝里刨出一个个树坑,将山底运送上来的树苗一株株栽植在坑里。那困难是常人难以忍受的,而且,山坡下就是汹涌的牦牛河,危险系数极高。然而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护林员指着大寨林前的管护林说。

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在天然盆景区里育林,主要运用了封山育林、补植补造、防病治虫、抚育改造等一系列措施,丹巴县林场场长桑丹介绍说。

      回眸20年,丹巴县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用于天保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山植树、路种花”工程,着力构建“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立体生态产业格局。共实施人工造林9.4万亩,森林抚育13万亩,封山育林24万亩,飞播造林6.4万亩。干旱半干旱综合治理初见成效,道路绿化效果明显,植被恢复、城镇绿化美化、庭院节点绿化等效果显现。而在生态造林上,丹巴县注重生态林的实用性。丹巴县天保中心主任罗教卫介绍,在沿河一带的沟谷两岸,在立地条件较好的荒山荒坡上,主要以松柏景观林为主,为打造旅游环线做好铺垫;在海拔2000米至2500米适宜栽植经济林木的区域,建设以花椒、苹果、核桃为主的生态经济林带;在海拔2500米以上区域主要栽植杉树、松树等乡土树种小苗,建设生态防护林带。

       为保护好牦牛沟天然盆景区带,设立了丹巴县国营林场,专门负责管理天然林的保护工作。2012年,实施天保工程及大渡河上游生态屏障低效林改造三万余亩,有效保护了天然盆景区中如“大寨林”等育林区中生态林的安全。

     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如今,全县林地保有量达到30.5万公顷,森林面积达到25.9万公顷,森林蓄积达到2653.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7.29%;森林资源有效保护,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森林植被不断增加,森林质量逐年提升,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社会效益明显加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天然盆景区』里的『聚宝盆』

      天保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有效促进了林区产业的发展。在这项工程的开展过程中,丹巴县将林地管护工作与助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有机的结合起来。

罗教卫告诉笔者,丹巴县在各个村组都安排了护林员公益性岗位、对象主要为精准扶贫户,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选聘上岗,年工资为每人6000元。让贫困户切实感受到了国家给予的温暖,解决了燃眉之急。截至2018年 8月,全县落实专兼职管护人员1028人,86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变身为生态护林员。林业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生态建设扶贫成效显著。如今,在整个天然盆景区里,共有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42个。在永西村,笔者在村口偶遇巡山归来的护林员杨德富。他告诉笔者,永西山地处牦牛谷天然盆景去腹地,只要我走进森林里,它们就会给我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春日里有花蜜,夏日里有浆果,秋日里有各类菌子,冬日里有松果。它们不仅给我提供食物,还提供中药材,一年下来,在山林里采挖的中药材收入达到五位数。”杨德富指着眼前这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掰着指头一脸得意地说。

       丹巴县林场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林说,1998年自从实施天保工程以来,丹巴县林场开始栽植生态林,真正做到了砍林人向守林人的完美变身。如今,森林里几乎绝迹的动物回来了,一些珍稀的树种又从泥土里冒了出来。他们又以这些森林为依托,成立了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在天然盆景区内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在经营中,生物开发公司出技术及种苗,农民出土地,种植天麻、重楼等珍稀药材。待收获后,公司以保底价统一收购。如今,丹巴的天麻、重楼等药材打开了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地处天然盆景区中的东马村,以盛产天麻而闻名丹巴。一直以来,东马村居民的收入主要以采挖天麻为主。在1998年前,这里的生态林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天麻因为没有了林地的滋润和保护,几乎绝迹。昔日靠山吃山的经济模式被彻底的打乱,人们不得不外出务工,靠打零工挣钱养家糊口。后来,国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后,天麻又慢慢的恢复了生长,如今,在林地中,到处都可以找到天麻。丹增,就是天麻的受益者之一。由于天麻生长周期长,如果无限制采挖,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为此,丹增将野生天麻挖回家后,在自家的林场里试种。几年下来,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种植。现在,他与丹巴县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将种植规模扩大化,并逐步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丹巴县实施天保工程以来,生态旅游迅速升温。为此,丹巴县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古碉、藏寨、美人谷”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2017年,全县生态旅游人数达到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5亿元。

如今,在天然盆景区内,共发展了“东马顶锅山观景山庄”、“永西仙桃家园”等农家乐共15家,床位数超过2000余张,可同时接待游客超过2000余人。



  • 上一篇:理塘县监督“前哨”覆盖各个行政村
  • 下一篇:道孚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