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沃野绽放致富花 德格因地制宜壮大农业生产

甘孜日报    2019年06月27日

务工村民正在平地覆膜。

◎本网记者 刘小兵 文/图

露天菜地绿意葱茏,有的人在平地覆膜,有的人在除草施肥,有的人在疏叶摘果,忙的不亦乐乎。露天菜地环拱着近百座冬暖大棚,走进大棚,茄子、西红柿、西葫芦等蔬菜色彩亮丽、芳香诱人,辣椒、白菜、冬瓜等菜秧成片成簇、长势喜人,采摘蔬菜、照管秧苗,劳作人员都忙碌而喜悦。

这是6月22日记者在德格县中扎科乡呷依村目睹的繁忙场景,如今类似的场景在德格随处可见,这些场景正是该县因地制宜壮大农业生产的缩影。

近年来,德格县紧扣全县发展思路,践行先进理念、运用先进技术、引进先进模式,引导支持农区群众,充分挖掘农耕地区的生产潜力、壮大农业生产,实现了良好开局。

立龙头 规范建设现代园区

受地形、海拔、气候等因素影响,德格历来以牧业生产为主,农耕文化相对薄弱;以往只有少部分地区有种植粮食的传统,且多沿袭着粗放、传统的耕作方式。要让农业生产提效,关键在于改善生产技术和耕作方式,需要“龙头”企业来示范带动。

2016年,该县确定了“3553”产业发展思路和“1371”产业布局,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大力发展蔬菜、粮食等农业产业。

2018年3月,该县正式启动实施了沿雅砻江流域百公里有机农业产业带“三园区、一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累计投资6590万元,总面积3163亩,成串珠式分布在该县雅砻江流域的中扎科、年古、温拖3个乡(都属于我州雅砻江流域24个深度贫困乡镇),直接辐射、带动该县温拖片区4乡、30个村的3644户、15129人。其中,中扎科农业园区占地802亩,建有20座500平方米冬暖式蔬菜大棚、1座太阳能提灌站和1个占地3000平方米的生态养殖区,同时配套了路网、渠网、农资功能用房和肥水一体化设施。目前,“三园区、一中心”已基本建成,部分园区已实现产出。

据德格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苏光奎介绍,“三园区、一中心”按照“政府建基地,企业搞生产,群众分红利”的模式运行,由内地企业和德格本土企业联合进行生产管理;当地群众从中获得每亩地每年6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和每天110元的务工收入,并学习技术。

“以前这些地都种青稞,没有灌溉用水,我们也不会管理,亩年产仅为300斤左右;做梦都没想到,有一天这里能种出这么多蔬菜,我们挣了钱也开阔了眼界,这是个好项目!”中扎科乡呷依村村委会主任翁休与记者谈起蔬菜园区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寻突破 广泛发展"家庭菜园"

记者在中扎科农业园区采访时看到了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园区内的冬暖大棚内和露天菜地上都种满了菜,但育苗大棚内为何还有大量菜秧?

“这些菜秧是多出来的?”面对记者的疑问,技术员周成说:“我们育的苗哪有多出来的,大家都抢着要呢!我们选择来这里建基地,就是看重这里生态良好,能种出原生态的产品,且有政策优惠。在享受优惠政策的同时,我们也要配合当地政府,引导和支持当地群众学会自己种菜。这些菜秧都是要送给周边群众的。”

苏光奎介绍,企业在3个农业园区生产出来的蔬菜和奶、肉产品将主要销往内地,不能解决当地蔬菜供应匮乏的问题,而且让群众从园区购买蔬菜费用太高。为发挥农业园区“授人以渔”的作用,引导当地改变群众不会种菜、不去种菜的现状,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群众吃菜贵、吃不上新鲜蔬菜的问题,今年德格县委、县政府筹资630万元,支持全县所有贫困户及有意愿的非贫困户,在院坝、卧圈及房前屋后种植蔬菜。

为激发当地群众的种菜积极性,发展家庭菜园所需的地膜、肥料、种子都由政府提供,3个农业园区免费向附近群众提供菜秧苗并接收全县群众到现场免费学习技术。为了保障家庭菜园项目取得成功,该县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前期工作:一是认真核实各乡镇庭院经济用种需求,二是严格把关用种质量,三是及时调运、发放了所需物资,四是组成专班到村、入户,对群众播种工作进行现场指导监督。据统计,今年共发放各类农资922.1385吨,支持全县5703户贫困户和14596户非贫困户建起了家庭菜园。

家庭菜园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认同。该县温拖乡康郎村群众四郎多吉家中总共有7口人,一年买菜要花3000多元钱,而且只能买土豆、大白菜等耐储存的蔬菜,家里的老人、小孩也因食用蔬菜单一,患上了一些由营养不均引发的疾病;今年他把房前屋后的地平整种菜,且种植了 7、8个品种。他说,“有了家庭菜园,不仅省钱,还能改善我一家人的健康,我要好好地管理菜园!”

强保障 深入开展技术培训

记者在中扎科乡采访时,看到了一个特殊的菜园,与其他菜园不同,在这个菜园里管理菜苗全都是僧人。与记者随行的乡干部告诉记者,这个菜园占地4亩,属于该乡境内的崩东寺,菜园由寺庙僧人自己管理。

记者近距离观察了几名僧人的劳作管理,只见几名僧人有板有眼,井井有条。一名名叫巴姆拉西的僧人告诉记者,在菜园播种之前,县上的农技员就到寺庙进行了种菜技术培训,寺里还选了几名代表到中扎科农业园区实地参观学习了几天;县上的农技员和乡干部隔几天又会来指导大家在蔬菜的不同生长阶段,应该注意什么。

在土壤、气候条件较差的德格农区,种子下地后,不精细管理便很难获得收成,而缺乏农耕技术正是当地农业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要让家庭菜园项目落地生根必须提高群众耕种、管理庄稼、蔬菜的能力。

苏光奎介绍说,在确定加力发展农业生产之初,德格县就把转变群众的生产观念、提高群众的农耕技能作为治本之策,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和技能培训则是相关部门的主要举措。建设3个农业园区的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园区示范,让群众了解现代农业生产;通过到园区务工的群众,把新观念、新技术带到广大群众之中;通过园区专业人员现场教学,切实提升当地群众的农耕技术水平”;发展家庭菜园的一个目的就是为给广大群众提供实践、练习农耕技能的载体。园区建成后,的确发挥了传播先进技术的作用;当地群众也在耕种、管理家庭菜园的过程中学习了技术,尝到了甜头。同时,德格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还组织全县农技人员到农区,广泛开展了农耕技术宣传培训,并组成技术指导小组对口联系各村,全过程支持广大群众进行探索性农业生产。

在频率密集、形式多样的农耕技术培训中,德格农区群众也获益匪浅。该县年古乡同古村群众翁登告诉记者:“我种了几十年地,只会种青稞、土豆和豌豆,不晓得捡地里的石块,不晓得要留行距,更没有见过大棚;现在我们向专家学了技术,以前会种的东西产量变高了,以前不会种的,现在种出来了。大家都高兴得很。”

粮食安全是地区发展的根基,产业发展是群众致富的保障。苏光奎表示,建立农业园区,推广家庭菜园,开展技能培训实际是德格壮大农业生产的“组合拳”,其目的在于以农业园区为龙头、家庭菜园为载体、技术培训为保障,带动、支持广大群众转变观念、学习技术,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提高土地产出,加强农业产品自我供给能力,从而减轻经济负担、保护身体健康。




  • 上一篇:“润育工程”助力群众“双脱贫”
  • 下一篇:甘孜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