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9月29日
远眺大盖产业园。
青山掩映拉日马。
百姓欢歌颂和谐。
宜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一角。
◎县委中心报道组 周权 安子子拉 向保林/文 文鑫/图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一番接续攻坚,一番协力克难,如今,新龙上下正以“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英雄气概向深度贫困村寨的最后堡垒发起了猛烈冲刺。一份份频传的捷报,一张张喜悦的脸庞,一曲曲动情的歌唱,分明是在述说着新龙攻坚克难的精彩故事——
产业富民唱新歌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头版头条”,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地处高山峡谷中的新龙,既无区位优势,更无优势产业可言。“一个背篼装不下,一辆汽车装不满”,产业发展的举步维艰,曾让深陷贫困中的新龙人一筹莫展。然而,伴随着超过10亿元的项目投资、近13亿元的财政涉农资金和5608万元的援建资金的到点到位,如今,“一圈两带三片”的产业发展思路早已落地生根,投资4185万元的“一园一场三基地”产业发展布局业已开花结果。
9月24日下午,笔者驱车来到距县城37公里的宜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可控化温室大棚里,海椒、西红柿等十几个品种的蔬菜长势喜人。园区负责人鄢树权笑容满面地说:“这个园区是宜宾对口援助新龙打造出来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采取“专业合作社+园区+农户”的经营方式,形成了从技术、生产、加工到物流的产业链条。别看面积只有120亩,但‘种养加’一条龙、‘农旅文’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让园区前景特别看好。”
陪同采访的县农牧局总农艺师马春芳告诉笔者,园区内年产各类蔬菜23万公斤,出栏藏猪1000余头、藏鸡3000余只,再加上餐馆、超市、电商平台等的收入,年总产值突破了300万元;通过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试验示范推广优良品种13650亩,总产值达2440万元,每亩为农户增收800多元;周边10个贫困村的专业合作社,将500万元集体经济投入园区建设中,每个贫困村年终可保底分红为8.5万元;园区每年培训新型农牧民1500余人次,引领带动县域5个乡12个贫困村,形成了“种养加”一条龙、“农旅文”一体化的新型产业圈。同时,园区为周边50多名贫困群众提供了季节性就业岗位,每人每天120元的务工收入,特别是在务工中学到的种植技术,让贫困群众获得了“双丰收”。
采访中,正在园区务工的德麦巴村村民贡布激动地说:“在园区务工,不仅一天有120元的收入,而且还能学到种植、养殖技术。我家里的种地收入至少比以前增加了3成,养殖业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我一个月在园区挣一两千元不成问题,一家5口人人均收入上万元也不成问题。既然政府在一门心思帮我们,自己更要使劲出力,这好日子一定不是等出来的、靠出来的、要出来的、懒出来的,而是靠勤奋实干出来的。”
把“等”“靠”“要”“懒”的惰性转变成了向贫困挑战的冲天干劲,新龙县委、县政府及时将有能力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连接在一条条特色产业链上,其辐射、带动与示范效应即刻显现出来,博美乡德麦巴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去年该村200亩优蓉紫芋5号马铃薯种植基地出产红心马铃薯9万公斤,销售收入达60万元,带动全村人均增收900余元,集体经济收入达12万元。
当然,“一园”不仅仅只是宜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打造农旅融合体为目标,以麻日乡巴河、麦坝、得坝三个村为依托的措卡农庄建设正紧锣密鼓,开门迎客指日可待;“一场”,就是在拉日马镇扎宗村新建改建两个牦牛养殖集体牧场,新建牲畜暖棚197座、打贮草基地9600亩,如今年饲养牦牛800头的集体牧场运转有序;“三基地”,就是在大盖镇尺措村和大盖村、博美乡仁乃村、麻日乡措卡农庄建成1460亩油菜花观光基地,在绕鲁乡相堆村建成300亩优质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在子拖西乡建成13万袋吊栽木耳种植基地。如今,“三基地”已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贫困村退出不是脱贫攻坚的最终目的,如何确保退出后不再返贫且能稳定致富,那才是攻坚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县委、政府不失时机地大力实施退出村主导产业培育工程,新建或改造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2万亩,新建或改扩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1个,力求形成年出栏各类畜禽4.575万头(只),以稳定增加群众收入;投资6678万元,引进食用植物油深加工企业1家,培育格桑花商贸公司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19个,组建益农信息社17个,创建农业科技示范户270户……
在博美乡仁乃村,孙平在租用的村旅游服务中心开办了可同时接待100人的农家乐,每当旅游旺季,纷至沓来的游客,让他忙并快乐幸福着。与此同时,以车厘子和脆红李种植为主的庭院经济正风生水起,两三年后将会给农户带来一笔可观的收益;在乐安乡卡娘村,在色威乡谷日村,在子托西乡当巴村,呈现出诸如此类的“产村相融、产村一体”的良好发展态势。
眼下,以“一村一产业、一乡一品牌”为目标的特色产业培育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正在新龙风风火火地展开,“一园一场三基地”正联袂上演着新龙产业发展的连台好戏。
百尺竿头勤跨越,万里征程亦可期。如今,在新龙,一场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脱贫攻坚战正在广袤大地上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全力推进,让如期脱贫、圆梦小康的愿景正在成为渐行渐近的美好现实。
文化惠民唱心歌
9月24日傍晚,正在博美乡德麦巴村农家书屋看书的村民莫恩乐呵呵地对笔者说:“我村是新龙有名的‘锅庄之乡’,至今完整地保存着藏区最古老年节风俗‘新龙十三节’。村上有两个文化旅游广场,每天傍晚时分,村民们都会自发到广场上跳舞,这日子就像是城里人的生活!”
“各位父老乡亲,今天专家要讲授的内容是‘润育工程’五大行动,希望大家认真听、仔细记,有什么不懂地地方一定要虚心请教。”在村委会主任罗多的主持下,夜校授课开始了。在一个多小时的讲解中,村民们不时举手提问,专家言简意赅地进行解答,现场学习氛围浓厚而活跃。
8时许,当笔者来到农家书屋时,发现这里有十多个村民正在看书。据村支书白马尼麦介绍,作为县上的首批脱贫村,这两年,村上种良种青稞、紫皮洋芋、养藏鸡和藏猪的农户一家比一家多,大家只要一遇到难题,都喜欢到农家书屋和“云图书室”寻找答案。“金屋银屋不如咱农家书屋”的顺口溜在该村几乎家喻户晓。随即,他拉着笔者来到“智慧书屋”:“这是我们的‘云图书室’,只要扫描二维码,不仅可以看到书屋里面的全部书籍,而且全国所有加盟书屋的书也能免费看啦!”
在紧邻“智慧书屋”的村广播站。白马尼麦指着眼前的这个柜柜说道:“这可是价值3万元的‘宝贝’,只要打开它,四个高音喇叭就能覆盖全村。眼下,正值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播的内容大都是发展成就、变迁故事、百姓感恩、传统歌曲。当然,安全用电、科学避险、生活常识、健康知识之类的东西,也是广播的重要内容。反正,每天早、中、晚的三次广播,从来没有间断过一次。如今,村民每天听广播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22日上午,笔者驱车来到距离县城70公里的尤拉西乡尤拉西村。烈日下,十七八个村民正在村“核心价值示范广场”浇铸混凝土。偌大的文化墙上,精心制作的宣传内容格外引人注目: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爱党爱国、诚信包容、孝善为先、感恩奋进”的村民精神,到“孝善立村、依法治村、生态美村、文旅兴村、产业富村”的发展思路;从“保护环境用加法,越加越美、治理污染用减法,越减越少、致富奔康用乘法,越乘越快、革除陋习用除法,越除越新”的加减乘除,到“家庭和睦、邻里融洽、喜事俭办、婚事新办”的文明新风;从“凡事守法、遇事找法、办事依法”,到“打架寻仇害处大、依法办事好处多”的法治宣传……
正当笔者看得津津有味时,村支书则马突然走到跟前说道:“村活动中心的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室、广播室、农民夜校、卫生室、调解室都已经全部弄好了,再过几天,我们就要安装健身器材和篮球架了。村上组建的舞蹈队、篮球队、合唱队,这段时间正在抽空操练,今年国庆时就能排上用场了。业余文化生活多了,村民们喝酒打牌现象基本消除、邻里矛盾明显减少。即便发生矛盾,人们也会在推心置腹的沟通之后,很快变得和颜悦色、心平气和。这就是精神文化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收获与欣喜。”话音未落,他哈哈大笑起来。那爽朗的笑声,那激动的表情,让人为之动容。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群众参与是关键,他们既要当观众又要当演员,只有这样才能把文化‘种’下去。”县政府副县长金平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新龙始终坚持以实施“润育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投入文化惠民资金5000多万元,着力打造了风格各异的群众文化品牌,引导群众从“观众”向“演员”转变;在开展群众性宣讲和“四下乡”等活动的同时,千方百计挖掘和提升乡土艺人,使之更好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这一系列务实举措,确保了该县从“管文化”向“送文化”、“扶文化”、“种文化”的华丽转身。
农牧区文化小广场,搭建起来的“大舞台”,无疑激活了农村文化的一池清水。目前,全县各个乡镇和不少村都组建了群众业余文化演出队,一年四季几乎是“天天有歌舞、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高潮、场场都精彩”。如今,农牧民群众的娱乐活动多了,邻里间的纠纷少了;谋发展求致富的多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这正是该县实施“润育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带来的崭新变化。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采访中,县委书记泽仁汪堆告诉笔者:“实施‘润育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既是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又是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我们一定要把‘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好地激发全县干部群众紧扣州委总体工作格局,持续给力实施‘六大战略’,精准发力推进‘三创联动’和乡村振兴,用洪荒之力决战脱贫摘帽,确保脱贫提速、发展提效、民生提质,以优异的成绩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