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感恩奋进写惊叹

甘孜日报    2019年09月29日

新龙美景如画廊。

美丽村庄迎丰收。

乡村有了公交车。

◎县委中心报道组 周权 安子子拉 向保林/文 文鑫/图

新龙,藏语称“梁茹”,意为“林间的河谷”;新龙,古时叫“瞻对”,意为“铁疙瘩”。

在这片绝尘净域之上,既留下了梁茹娃头缠红辫、骁勇善战的传奇,更留下了红军寺、红军桥、红军墓等感人故事;在这方旷古秘境之中,红色与绿色的相映成趣,古老与现实的融为一体,仿佛让人进入了一条通往“地之肚脐”的古老隧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新龙成了摄影家眼中的“天堂”、游客心中的“乐土”。然而,“美丽之中的落后”,“富饶之中的贫穷”,却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成了新龙难以摆脱的两个代名词。

这是一组饱含辛酸的数据:195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359万元;地方财政收入仅有2.8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几乎为零;农牧民纯收入更是少得无法统计。

这是一份满眼亮色的高质量发展成绩单:2018年,全县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十亿元大关,达到10.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6亿元,同比增3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亿元,同比增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52万元,同比增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28元,同比增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31元,同比增10.4%……

透过这组呈“几何级”增长的数据,生动地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新龙的巨大发展与惊喜变化:交通瓶颈的急速破除,脱贫攻坚的如火如荼,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民生福祉的极大提升……一组组美如音符的数据,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一张张灿若鲜花的笑脸,那分明就是欣喜,那分明就是感慨,那分明就是讴歌,那分明就是朴实无华的新龙人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礼赞!

交通先行唱壮歌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发出的感叹;“踏上新龙路,慨叹行路难。”这是五万多新龙人的内心独白;思交通、盼畅通,这更是新龙人深入骨髓的共同心愿。

如今,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柏油路,宛如一条黑色的飘带,在辽阔的新龙大地舒展开来,成为连接城市、乡村、景区、景点的一道别致风景;一座座高架桥气势如虹,横跨在崇山峻岭之间,一个个公路隧道穿越险峻的高山,让望而生畏的天堑变成了名符其实的通途。

路通,则一通百通;路畅,则一畅百畅。

“现在,到新龙旅游,既免去了过去时通时阻之痛,更省去了往常颠簸劳累之苦。以奇、幽、险、峻著称的新龙,那确实是旅行家和摄影家眼中的‘圣地秘境’,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那简直让人沉醉痴迷、流连忘返!”说起新龙的交通之便、景观之美,来自广州的杜先生可谓是有感而发。

“70年前,新龙根本没有一条出境公路,甘新路也是1967年才开始修建的。那时修路,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工作业。筑路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在雅砻江边的悬崖上,系着绳子打炮眼,敲着铁锤凿岩石,肩挑背扛搬渣料,风餐露宿不懈怠,流血流汗不叫苦,死伤面前不退缩,他们凭着高昂的斗志和坚韧的意志,硬是在绝壁悬崖上“啃通”了甘新公路。1969年国庆前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暨甘新公路通车典礼’在新龙县城外新修公路口的牌坊下隆重举行。新龙万人空巷,人们奔涌现场、载歌载舞,那欢庆场景至今让人记忆犹新。然而,由于当时施工难度特大、技术标准较低、通行能力较差,特别是山崖坠石、垮方、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使得好不容易建好的公路出现了时通时阻现象,老百姓望路兴叹、深感无奈。如今,新龙已从交通“孤岛”变成了交通要道。”采访中,被誉为新龙交通“活字典”的原县政协副主席、交通局长袁绍堂感慨万端地说。

据当地年长的村民介绍说:“那时,我们到乡上办事或去县城购物,都得翻山越岭骑马、走路,这一走就是一两天甚至好几天。村上好多老年人一辈子没坐过车,有的甚至连公路和汽车是啥样子都没见过。”

一条路,与这块土地千百年来的万般纠缠,让老百姓因路而苦、因路而穷、因路而痛的现象,一直持续到2012年前。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伴随着持续三轮的交通集中攻坚,如今,纵贯新龙全境的国道227线不仅将国道317线和318线紧紧连接在一起,而且全覆盖的通乡路、通村路、景区路、连户路,更是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交通带来‘一通百通’和‘一变百变’。

“以前,村里不通公路,通乡路也是一条机耕道;而今,通乡有沥青油路,通村有水泥路,就连连户路也通到了家门口。我村有202户人家,现在小汽车就有将近40辆、摩托车更是超过了300辆。这一条条公路啊,确实能改变一个村、一方人的命运!今年春节,我特意请人帮我写了副对联。上联是‘干线路乡村路连户路路路齐头并进’,下联是‘脱贫路致富路奔康路条条直通人心’,横批是‘一通百通’。”说起交通带来的好处,雄龙西乡哈米村支书阿贡简直是情不自禁。

阿贡的感言,仅仅是新龙交通大变迁的一个缩影。在茹龙镇东格村,笔者看到一条通村水泥路从山脚一直盘旋到海拔3500米的山顶。村民阿多指着以往行走的羊肠小道感慨道:“以前的小路又窄又陡,让人走得提心吊胆,稍不小心就会摔伤;现在好了,骑摩托上下山只需几分钟,‘伤心路’从此变成‘舒心路’啦!”

如今,交通的‘痛点’一消除,一切变化仿佛都顺理成章了——农产品值钱了,牦牛养殖业和蔬菜种植业发展起来了,全村脱贫了,奔康有希望了;房子漂亮了,村子变美了,生活富裕了,村民讲究了;人背马驮成历史了,送娃儿进城读书、送老人进城看病、送家人进城消费也都方便了。

大美天成的风景与方便快捷的交通一经“链接”,带来的是游客的蜂拥而来,带来的是旅游业的强劲发展。今年前8个月,新龙共接待游客28.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62.6 %和82.9%。

如今,新龙的宾馆、酒店、餐饮生意火了;乡村旅游、民居接待高起点起步了;农畜产品有销路了;老百姓创业就业有门路了……

采访中,县长董德洪如数家珍地告诉笔者:“自2013年以来,新龙交通建设累计投入资金突破25亿元,实现了县境内干线公路全面提档升级、通乡公路全面畅通、通村路全面硬化、连户路全面覆盖、运输业全面振兴,广大农牧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交通带来‘一通百通’和‘一变百变’。”

脱贫攻坚唱战歌

这是一块坚硬难啃的“骨头”:截至2014年底,全县共识别贫困村90个、贫困户2308户1150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3.7%。

这是一份可喜的“攻坚战报”:截至2018年底,全县已有64个贫困村退出、1839户9374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4.4%。

仅仅4年时间,担当奋进、执着坚韧的新龙人,硬是在创造奇迹、书写惊叹中,活生生地融化了这块顽固千百年的“铁疙瘩”。

深贫攻坚是块“硬骨头”,这“骨头”到底有多硬?只要深入新龙甲拉西乡故西村野猪组,便能感受到它的硬度。

说起野猪组的蓝缕“前身”,可谓充满酸楚:位于海拔4300多米的寨子,是名符其实的“悬崖上的寨子”和“云端上的寨子”。难以想象的自然条件,使之成为新龙县“绝对贫困村”和“极端贫困村”中的一个代表点位。

据曾生活在寨子里的年长者介绍,从上世纪上缴生猪税开始,村民要将猪弄下山,少说也要四五个人,不但要两个人抬着走,而且还必须抬在右肩。要是抬在左肩,猪在靠山崖的一侧,一挣扎就可能会把人撞下山。以前,抬猪下山时,村上曾摔死过一个小伙子。其实,村民每一次出门都是一次历险,每一次历险都是为一口食物和几块零花钱,那时村民们连吃一顿大米饭都觉得很稀奇。

9月24日上午,笔者在呷拉西乡政府前方300米处,看到一个中年男子正在扫院落。在一阵闲聊之后,他打开了“话匣子”:“我是前年从山上搬下的。以前,我家是寨子上最困难的一户,家里有5亩地,但由于山上海拔高、土质差,青稞亩产四五十斤,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穷在山上的日子确实让人过怕了!幸亏党的政策好,要不然,我现在还在山上当‘神仙’!我们搬迁下山后,不仅有了一种‘回归感’,而且更有了一种满满的‘幸福感’!”

今年48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呷绒罗布,一说起眼前这幢100平米的砖混结构新房子,简直是心花怒放:我住上了好房子、用上了新家电、过上了好日子,这幸福来得太突然了。现在,我可以到城里打工;我爱人除了打扫村里卫生外,还能照顾两个孩子上学,这样的生活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其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呷绒罗布的故事,仅仅是新龙县近年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的一个缩影。如今,全县已有849户3867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像呷绒罗布一样,欢天喜地住进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崇山峻岭,夜色笼罩。9月25日,委书记泽仁旺堆轻车简从来到拉日马镇然西村调研脱贫攻坚。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旺堆书记今年第9次到访然西村了。

群众还有哪些困难?政策是否精准落地?扶贫措施是否到位?自从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新龙各级领导以身作则沉基层、脚步丈量访真贫、问计问需强攻坚。一次次翻山越岭,一次次深情走访,一次次现场督导、一次次整改推进,只为“开管用的方、下管用的药”,只为“补齐基础短板、产业短板、精神短板、制度短板和满意度短板”。

如何让全县5.1万多农牧民群众在乡愁浓浓的环境里开启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崭新生活?26日下午,笔者驱车来到距县城约40公里的乐安乡卡娘村,村支书白玛其麦半开玩笑地说:“你别看我们现在是“四好村”,以前可是种地靠经验、收成全靠天、钱粮靠救济、饮水靠人背的‘四靠村’呀!”

说话间,他突然话锋一转:“我们村在这几年确实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你看,在我们文化院坝大门外,挂有五块‘金字招牌’:一个是省‘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示范点,一个是省级‘川藏线千里文明走廊’幸福美丽生态文明示范村,一个是省级文明村,一个是州级‘川藏线千里文明走廊’幸福美丽生态文明示范村,还有一个是州级‘四好村’。这五块‘金字招牌’,足以印证我们村的发展和变化。”

拥有46户379人且于2016年成功退出贫困村行列的卡娘村,眼下仅剩下的1户7人今年也将彻底脱贫。为巩固脱贫成果、创建州级“四好”村,前年,政府投资1213万元,实施了通村路、村内道路和入户路、村内“五改”、住房“六改”、村活动室“三室合一”、文化广场、移动宽带、垃圾填埋场以及新风培育等一系列工程。伴随着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投入和优质高效的建设,如今,全县90个村都像卡娘村一样,实现了村庄美、乡愁浓、生活富、百姓乐。

采访中,县委书记泽仁汪堆告诉笔者:“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是要立足‘两不愁三保障’的攻坚目标,就是要本着‘缺基础设施就想方设法补短板、缺产业就因地制宜抓培育、缺技术就因材施教搞培训、缺市场就开动脑筋去寻找、缺能人就广开门路重引进、缺机制就集思广益来激活’的攻坚思路,就是要着力‘扶智、扶志、扶德、扶规’,各级干部的真情、对口援建单位的深情、农牧民群众的激情一经汇聚,持续给力的外力与澎湃的内生动力一经发酵,决战决胜‘质与量’、‘硬与软’的并驾齐驱,注定今年新龙高质量‘摘帽’没有半点悬念。”


  • 上一篇:砥砺奋进写华章
  • 下一篇:奋进如歌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