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09月30日
“两项资金”助推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掠影
丹巴县中路基卡依村民族新村项目建设后村貌。
省民委副主任、省民开办主任肖晓军调研两资民生工程与康定市雅拉乡群众亲切交谈。
为农户购置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
九龙县洪坝乡重楼基地。
丹巴县革什扎乡布科村民族新村建设联户道路。
康定市孔玉乡崩沙村羊肚菌产业基地。
稻城县巨龙乡西沙村联户路工程。
酿酒葡萄喜获丰收。
为帮助四川省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党和国家对四川民族地区给予了大力扶持。从1980年开始设立“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985年起又设立“四川省三州开发资金”(简称“两项资金”)。据不完全统计,自1980年以来截止2019年,在省民开办大力关心、支持下,共计投入两项资金31.3279亿元,两项资金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亮点一:优环境 “四建”美了布科村
布科村共87户325人,距离丹巴县城7公里。该村通过实施建基础、建产业、建户办、建阵地“四建”,村民们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看到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子全变了样,村民安支白玛非常高兴:“民族团结新村建设就是好,不仅路通、水通、电通,而且成片种植酿酒葡萄,收入也将大大增加,村里比以前干净多了,社会风气也好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觉得日子越过越舒心,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如今,走近布科村,除了感受到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外,还能感受到村民素质的大变化,村里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蔚然成风。原来,县扶贫移民工作局等相关部门在推进基础建设的同时,引导村两委会在群众中积极倡导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勤俭节约、互敬互爱的文明新风,倡导群众破除封建迷信、赌博、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陋习。一位老村民高兴地说道:“通过实施民族团结新村项目建设,我村生产发展了,村容整洁了,村里的风气更好了!真正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亮点二:壮产业 俄色树富了农牧民
俄色树(高山变叶海棠和花叶海棠的俗称),在甘孜藏区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药食两用植物,炉霍雪域俄色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县域特有的俄色树资源,大力发展俄色树经济,一方面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另一方面也发展了地方经济。为了将独特的俄色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炉霍创新构建“特色产业+民族品牌 ”精准扶贫工作模式。2009年以来,俄色茶公司开发出了雪域俄色芽茶、霍尔古藏茶、俄色天珠茶、雪域俄色袋泡茶、俄色红茶等系列产品。随着公司的大力推广,俄色茶产品走出了甘孜、迈向了全国市场。公司先后荣获“全国民族特需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四川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川省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四川省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称号。作为一项特色产业,经过持续发展,俄色茶产业年产值现已超过1500万元,让更多的农牧民尝到了“俄色树”经济的甜头。
亮点三:强基础 “四小工程”强了发展之基
乡城县地处大香格里拉旅游圈腹心地带,紧邻稻城亚丁、香格里拉、丽江三个世界级景区,境内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民风淳朴。
近年来,该县用好用活“两项资金”,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创新提出“以小路、小桥、小水、小能源为代表的四小工程建设”,2012—2016年投入资金近1亿元,实施388项“四小工程”,在解决群众急难问题、调动群众积极性、融洽干群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针对藏房土木结构安全隐患大的问题,创新提出“绿盾行动”,全覆盖实施3438户藏房用电线路改造,拉近了民心,巩固了脱贫成果。通过抓实两个载体,率先在全州实现“乡通畅、村通达、村通畅”三个百分百,中国最美白藏房正在散发迷人的风采。据统计,该县2014年减贫158户986人、2015年减贫170户955人、2016年减贫141户779人、2017年减贫424户2301人、2018年减贫377户1848人,贫困发生率从26.6%下降为“零”,4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该县还立足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全域旅游、生态农业、光伏产业为主的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等成为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新的增长点。
镜头墙:
镜头一: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新村
关键词:投入2.74万元 建设58个民族新村
举措:我州按照“增进民族团结、改善基础条件,调整产业结构、突出民族特色”的总体思路,按照“四建”模式,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村容村貌特色整洁、公共服务配套齐全的民族团结进步新村,为藏区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树立了典型和样板。一是建基础。着力于水、电、路、桥、能源等农牧区基础设施的改善,有效解决了群众急需、急盼的问题,让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二是建产业。紧紧围绕酿酒葡萄、雪域俄色茶、蔬菜大棚、旅游民居接待等特色产业的培育,使项目覆盖区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有效地拓宽了农牧民群众稳定增收的渠道。三是建村貌。通过实施改厨、改厕、改圈、改客厅、改外装饰,建庭院、建浴室、建蓄水罐的“五改三建”到户工程,缓解了农牧民落后的生产生活状况。四是建阵地。始终抓住“民族团结”这个核心环节,通过建设集活动、办公、会议、健身、宣传等于一体的村级活动室,进一步完善了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了村内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镜头二:培育农业支柱产业
关键词:投入4.365亿元 实施民族地区增粮增收项目和现代农牧业增收工程
举措:共建成羊肚菌410亩,樱脆李280亩,中藏药材26340亩,特色水果种植、蔬菜种植2620亩……。通过扶持良种推广、良法配套等农牧业增产增收技术,大力发展我州优质特色农牧产品,带动农牧民群众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链向广度拓展和深度延伸,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镜头三: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投入9.571亿元 交通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举措:新改建出州公路和县道6000公里,建设18个县通信光缆和程控电话,摘掉了9个无电县的“帽子”,建设输电线352公里;实施特困农牧民住房解困工程,解决了2.4万户贫困农牧民住房困难;实施“四小工程”,新建“小路”项目6569公里,“小桥”477座,“小水”2644公里、水池188口,“小能源”太阳能照明工程12566套、太阳能热水器21856套、太阳能路灯360盏,改善了我州边远农牧区乡、镇、村、组各族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照明取暖难等问题。
镜头四:培育工业骨干产业
关键词:投入7亿元
举措:建设带动全州经济发展\增加财源的重点骨干项目。
镜头五: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关键词:投入5.256亿元
举措:重点投入到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方面,对21.5万名贫困乡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进行了补助,新建和维修卫生院118个,为27个边远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医疗设备,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建和维修了42所影剧院、文化馆、20个体育场馆建设,对各类民俗艺术团体进行了补助,有效丰富了边远农牧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弥补了边远地区群众公共服务的盲区。
镜头六:加强基础政权建设
关键词:投入资金6000万元
举措:新建和改造了228个乡镇党委政府、44个片区工委、22个基层法庭和45个公安派出所的办公和宿舍用房,发挥了两项资金的特殊作用。乡镇机关干部和政法队伍的工作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巩固了基层政权建设,社会治安得到了明显好转,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镜头七:推进民族文化建设
关键词:不断加大投入 提升软硬件水平
举措:巩固和提升我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建设3.18推进工程,至2011年以来投入资金1266万元。项目主要用于改扩建艺术团排练场地和购置音响功放、音乐制作、幕布、座椅、道具、制作LED视频背景、舞蹈编创、艺术团服装等。通过民族文化建设推进工程的实施,加强了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进党和群众的关系,搞好基层农牧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极大提高了群众的文化活动积极性,丰富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文化生活,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性,带动了相关县的文艺事业,同时为宣传康巴、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