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12月11日
移民新村。
果农喜获丰收。
◎袁飞 泸宣 文/图
2018年12月,红色名城——泸定在全州脱贫攻坚战中率先脱贫摘帽。这是民生所盼,更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
一年来,泸定人民不忘初心,不懈怠、不止步,继续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中作示范、带好头,迈出了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的新步伐。泸定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5.6%降至0.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135元,增11.5%,实现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可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朝着全面小康的目标更进一步。
传承红色基因
决战脱贫攻坚
翻开这个泸定的历史,一定会让您留下深刻的印象,84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浴血奋战,上演了艰苦卓绝的动人传奇。为了摆脱贫困,几十年来,“红色基因”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泸定各族儿女,他们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演绎着新的动人传奇,创造出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一号民生工程,聚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紧扣27户86人年度贫困人口减贫,“村退出”“县摘帽”成果巩固,聚焦“三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四个不摘”,大力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20个扶贫专项行动,通过上下联动、整合资源,把准脉搏、持续发力,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切实筑牢脱贫“后防线”,为确保到2020年,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与全省同步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巩固脱贫摘帽成果,泸定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省州目标,瞄准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标准,对标聚焦最大制约和最硬骨头,编制了《泸定县“十三五”农村扶贫规划》,打出了“3+10+N”组合拳,建立农村扶贫开发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实施“五大扶贫工程”和“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及“22个专项规划”,推行“金融+”“基础+”“农业+”“旅游+”“民生+”“社会+”的精准扶贫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冷碛镇尖茶坪村位于泸定县以南25公里的大渡河东岸,平均海拔1910米,居住有汉、藏等民族。村党支部发扬伟大的红军精神,组织党员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重温入党誓词,收看情景剧,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党员同志对本村发展的建议意见。按照“建强堡垒重引领、建实基础优环境、建优产业促增收、建好民风强保障”的总体思路,用情发动贫困群众、用心推进重点项目,用力建设特色产业,用智培育集体经济、用劲树立文明新风,探索多种市场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深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构筑脱贫奔康的产业支撑。
发展绿色产业
助农稳定增收
绿色是泸定的底色,更是最大的资源。泸定县紧紧依托这一优势,依托产业扶贫资金的精准引领作用,探索“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在特色产业上紧抓泸定区域特色、“小杂”优势,以“绿色、无公害、原生态、纯自然”“四张名片”为载体,建成了特色农林产业面积达22.33万亩,建成了1个省级、7个州级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实施农特产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30个,培育出杵坭“红樱桃”、黄草坪“雪域野农”苹果、冷碛“幸福仙桃”、德威无公害蔬菜等本土品牌24个,打造了二郎山吉祥农场、盛煌农业产业园等农业产业大户20家,初步形成“乡乡有示范、村村有品牌”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围绕“脱贫巩固”,落实资金240余万元,支持2014至2017年贫困户发展个体种植和小家禽养殖产业,保障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打造全域旅游,鼓励农户开办农家乐,通过做大旅游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坚持“强农优工大旅游”产业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脱贫为目标,以产业为依托,以资源为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把向群众“输血”变为帮群众“造血”,把“帮困难”变为“促发展”,不断提升贫困群众劳动技能,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构建起“乡乡有项目、村村有产业、人人有收入”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泸桥镇海子环环村是典型半高山村庄,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村党支部书记姚在文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依托“农民夜校”对农户进行“创业+旅游营销”、建筑工匠等技能培训。积极筹措资金为有发展种养殖业和旅游业的农户提供资金保障,一个 “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美丽小山村已逐步形成。
在加大产业就业扶贫的同时,泸定县抓住集体经济这个关键,为稳定可持续脱贫注入不竭动力。天池山村是泸定县得妥镇的一个彝族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等收入,今年以来,该村在县上帮扶单位的带领下, 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设,加强100亩乌梅基地管理,新建花椒100亩,进一步加强党员示范工程项目的市场营销管理,壮大藏香猪养殖规模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招商引资,流转土地壮大集体经济。
产业扶贫泸定再出招,续力“三个五万亩”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完成商贸流通示范县项目建设并通过验收,开展黄果柑、樱桃、羊肚菌、泸定仙桃电商营销推广,销售191.42万元,开展核桃、花椒、魔芋等特色产品加工也产值500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104%
扶贫扶志并举
激发内生动力
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中,泸定县始终深度激发群众内动力,确保扶志扶智到位。突出“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整合联系县级领导、对口帮扶、共建共创党支部、结对认亲干部、乡镇、村组六支力量,以文化扶贫助力精神脱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四好村”创建为抓手,以弘扬传承红色文化为着力点,引领贫困群众像当年先辈投身革命那样,投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伟大征程中,帮助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坚定战胜困难、摆脱贫困的必胜信心和昂扬斗志。
“我们把贫困户身边的典型挖掘出来,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泸定县委书记陈廷全说,跨越时空的红军精神是实现脱贫致富的“红色引擎”。
脱贫致富奔小康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泸定县坚持督查、考核、问责等方面持续跟进,保持过硬作风,为巩固提升脱贫效果提供坚强保障。
——把好考核“指挥棒”,紧扣同步全面小康,着眼全州示范引领,修订完善《泸定县“十三五”农村扶贫规划》,制定了《泸定县2019脱贫攻坚工作要点》,《泸定县2019年脱贫任务责任清单》,落实《泸定县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工作实施方案》,细化了防止因病、因残、因灾返贫及巩固提升产业、就业、民生服务水平等重点举措,引导乡村干部真正把心思、精力、能力放在致富奔小康上,啃下“硬骨头”,消灭“拦路虎”。树立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战场上建功立业的政绩观。
——把好激励“指向灯”,实行重点管理、分类考评,对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明显的落实激励措施,对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干部优先培养、优先提拔,充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凝聚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把好作风“纪律尺”,始终坚持压实压紧责任田,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强化党建促脱贫攻坚,调整充实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脱贫攻坚指挥体系;坚持问题查找不止、整改完善不止;坚持“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严守政治纪律,让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脱贫政绩观,落实“工作失职军法处置”的追责机制;严守群众纪律,巩固提升帮扶成果;严守经济纪律,保障资源合理分配,紧盯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中,泸定县坚持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信念和定力,当先锋、站前列,让红军精神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