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04月16日
挪出穷山窝 敲开幸福门
李小明在保养他的爱车。
◎本网记者 马建华 文/图
4月的雅砻江畔,春暖花开,莺歌燕舞。
在经历了艰苦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之后,位于雅砻江畔的九龙县魁多镇已是一派春耕忙碌景象。远山苍翠,桃树、李树让雅砻江畔的春天绿意盎然。一辆辆农用车沿着蜿蜒陡峭的公路欢快向前,一声声吆喝,嘹亮的歌声打破了沉寂的山庄,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在疫情期间整整沉寂了两个月的山民来说,“迟来”的春天并没有耽误农事,田间地头,农民正在覆盖薄膜,下种玉米,播种蔬菜,养鸡、养猪、养山羊。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但阻挡不了九龙人脱贫奔康的铿锵步伐,人勤春来早,2020年,九龙人信心满满,铆足了干劲,向春天出发,迈步小康。
高山之困 土墙石顶垒空房
“您可以到甲坝村山下的扎洼村去看看,那里有20户从海拔3100米的甲坝村搬迁下来的农户,虽然距镇政府仍有30公里,但他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明节刚过,春雨滋润雅砻江畔,空气清新,绿树成荫。4月6日,省煤田局派驻九龙县魁多镇甲坝村扶贫干部黄毅带着记者向扎洼村进发。
一路上,在黄毅的热情讲述下,他与甲坝村的情缘愈发清晰。2018年,黄毅被单位派驻到甲坝村担任扶贫干部,从成都到雅砻江畔的魁多镇,当他第一次走进甲坝村时,心凉了半截,从江边盘山而上,66道拐,弯弯曲曲的车道仅能通过一辆越野车,坡陡弯急处,险象环生,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车毁人亡。遇到夏天雨季引发泥石流,有的路段垮得连路基都不剩。两年来,他多次徒步穿过断道处,脚下是深不可测的深渊,道路不畅,村民出行、物资运输受阻,每次进出村都要耗费一天时间。“羊肠小道猴子路,苞谷洋芋望天收,土墙石顶垒空房,屋内混居猪牛羊”,这便是当年甲坝村的真实写照。
记者从镇政府一路颠簸,一个多小时后,一楼一底的“洋房”坐落在青山绿水间,黄毅告诉记者,这便是甲坝组组长李小明去年底才建成的新家。走进宽敞的客厅,因疫情影响在家的小儿子正在看动画片,李小明则坐在沙发上喝着魁多镇产的“天乡茶”,爱人在打扫卫生。
“疫情期间,哪里都去不了,啥事也做不了,天天睡大觉。幸亏‘家里有粮心不慌’,去年,我挣了10多万元,等疫情结束了,我又出去挣钱。”李小明性格开朗,对于自己的收入毫不遮遮掩掩,“如果没有精准扶贫政策,没有避险搬迁安置,可能我们一家现在还住在距离这里10公里以外的高山上”。
“过去的苦日子真是不堪回首。”李小明今年37岁,但和父母一道经历过的艰难岁月让他终身难忘。他出生的时候,已经包产到户了,他没有分到土地,家里5口人分到了6.5亩土地,土地贫瘠,亩产玉米才500斤,一家人的口粮都不够,只能用土豆换玉米,300斤土豆换100斤玉米,没有运输工具,只能背下山去换,一个壮劳力背100斤土豆下山,只能换30多斤玉米。有时候,土豆还没有产出来,家里的口粮又不够,父母就到山下给别人打欠条,先赊欠玉米回来,等到收了土豆再背下山去抵账。
“那个年月,几乎顿顿吃酸汤土豆,吃得痨肠寡肚。天还没有亮,我穿着一双破烂的鞋子和单薄的衣服,背着背篼就和父母下地干活,经常被冷得瑟瑟发抖。”李小明回忆说,因为居住在高山上,没有条件读书,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到学校读书,他初中毕业就没有上学了。家里住的是乱石垒砌、石板盖的房子,现在看来,连猪圈都不如。一年到头养两头猪,因为缺乏粮食,所谓的两头猪,瘦得连现在的一头猪都不如,招待客人用腊肉煮挂面,相当于现在的山珍海味了。本想沾亲戚的光,但挂面都是借来的,虽然垂涎欲滴,也吃不上一口。那时候,要想到区上,要翻越几座大山,途中住亲戚朋友家,到了区上,就算见了大“市面”了。
年少家贫,李小明下定决心要出去“闯荡”,改变贫寒的生活,20岁的时候,他去烟袋乡、魁多乡、县城,到外县去打工,挣到了钱,坐车到了“城门洞”(小地名)便没有了公路,望着通往老家的悬崖峭壁,他只好作罢,又坐车去了乡上。彻底改变家里的贫寒生活是近几年的事。
搬迁之喜 生态农业放异彩
“现在我主要做牛马买卖和虫草生意,一年收入10多万元不在话下,家里有4个人,虽然我一个人挣钱,但能够让他们过得舒舒服服的。去年,我花了25万元修建了目前这个住房,宅基地是哥哥送的,国家给了4万元避险搬迁资金,实际上,我只花了21万元。”李小明笑问记者,乳白色的地砖、吊顶的客厅和订做的电视墙是否够大气?
“房子修漂亮了,我让爱人在县城租房住,照顾上幼儿园的儿子,我平常忙生意,很少回家,母亲在家里,有吃有喝。”李小明感慨地说,2020年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他不仅搬进了新家,还花了10多万元买了一辆东风标致轿车,两个小时一家人就可以“飙”到县城。他们村民小组有55户、165人,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12户买了小汽车。
李小明有两个哥哥,二哥的命运多舛。二哥的孩子因为白血病,花光他们三兄弟筹集的10多万元医疗费后,依然没能留住生命,几年前,二哥也因为胃癌不幸去世。二哥家还有一个哑巴女儿,通过县乡干部的帮助,送到了甘孜州特殊教育学校上学,不仅有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而且吃穿不愁。
大哥李洪的家就在李小明家旁边,虽然比不上李小明家漂亮,但也干净整洁。李洪在供养三个孩子念书时生活较为拮据,好在三个孩子都享受到了助学贷款、雨露计划等国家教育惠民政策。如今,大儿子在成都一家建筑公司上班,每个月有4000多元的工资,二女儿在成都一家餐饮企业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小女儿目前就读川师大本科,已经大三,因为是定向,毕业后就业有保障。去年,李洪家卖了50只山羊收入4万多元,全家人早已脱贫。
“前几年,二哥家里频繁遭遇不幸,作为亲弟弟,我不能袖手旁观,接济了哥哥不少,自己也很少有存款。有了精准扶贫政策,哥哥一家被纳入政策兜底,有了低保等,我不需要再操心他们的生活了,有了更多精力挣钱。”李小明说,过去,他一直想在魁多镇或者县上购买住房,在魁多镇租了几年房子,后来看到通村硬化路修到了山上,国家有了避险安置政策,他决定回到村上修建住房。
在李小明看来,现在的甲坝村已经不是过去的穷山沟了,有钱的村民大有人在。随着疫情防控基本结束,前几天,藏族村民泽仁多吉找李小明开健康证明,夫妻俩决定到西藏昌都去打工。这几年,泽仁多吉夫妻在西藏包工程,打工挣钱,一年挣20多万元,打工一天两人可以挣到600元,包工程平均每天1000多元。一个儿子在读定向,一个在上高中,有了钱,夫妻俩在九龙县城买了住房。彝族村民阿术尔古到处包工程,在九龙县城和康定县城都买了住房。
“过去,甲坝村拉200斤洋芋到二区卖,除开种植成本、油钱,还要倒亏;从二区买一袋120元的化肥,拉到甲坝成本至少增加30元。”魁多镇党委书记苏华荣告诉记者,为了打通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县乡把甲坝村6.9公里的通村公路作为脱贫“一号工程”加紧实施,公路建成后,2017年,九龙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战略,甲坝村14户村民受益。贫困户阿石业古没有能力修建房屋,党员和村民帮他修;党员干部结对帮扶33户贫困户,助力脱贫。
“让高山村民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县乡为甲坝村量身定做了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苏华荣告诉记者,县上为甲坝村20余户村民建成了4000米长的引水管道,解决了该村人畜饮水难。甲坝村大力发展“两养四种”村集体经济产业:黑山猪养殖+青脚麻跑山鸡养殖、川红花种植+大蒜种植+黄芪种植+青杠木耳种植。黑山猪养殖基地占地3亩,放养基地占地50亩。2018年养殖300头,当年出栏50头,远销成都市、雅安市等,目前存栏190头;甲坝养殖专业合作社分两次以产业发展资金20万元作为本金入股九龙县月发家庭农场,每年获得14000元固定利润分红以及养猪场销售纯利润10%分红。甲坝养殖专业合作社猪圈等基础设施以每年8000元的租金租给九龙县月发家庭农场。在获得村集体经济收益的同时,解决精准贫困户固定务工2人、临时用工200人次。2018年,利用产业发展资金为居住在甲坝村、扎洼村的甲坝籍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发放20只“青脚麻”跑山鸡苗,采用“分散养殖、村农技员集体技术指导”的模式,已累计发放鸡苗1140只。
下一步,甲坝村计划以“飞地”模式发展养殖产业,由政府引导、村组干部牵头,采取“合作社+养殖基地+农户”模式利用农牧项目资金100万元发展1000头以上规模的生态羊养殖。
“我已经80岁了,过去的苦日子过了不少,现在住上了好房子,收入还有保障,我真幸运,老了还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已于2018年脱贫的建档立卡户藏族老爹伍仁真拿着全家2019年村集体经济近500元分红,笑得十分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