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幸福生活靠奋斗——色达县加力推进深贫乡镇脱贫攻坚记

甘孜日报    2020年05月22日

经过两年发展,色达县旭日乡江达村生产基地已从最初的55亩扩展到现在的305亩。图为村民在基地蔬菜大棚务工。

◎尼公 本网记者 丁瑶 文/图

2020年,既是色达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的第一年,还是打响全面完成剩下脱贫任务的收官之战、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攻坚之战的决胜之年。

安康社区、就业扶贫、医疗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自实施脱贫攻坚以来,色达县紧紧抓住新中国扶贫史上力度最大、规模最广、影响最深、前所未有的机遇,发扬“抗缺氧”的色达精神,苦干实干加油干,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书写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摆脱贫困的奋斗史、奉献史、发展史、团结史的历史新篇章。

截止目前,色达县贫困人口从2013年末的15868人,下降到2019年末的90户319人,3708户16355人退出脱贫攻坚序列,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全面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小康,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挪出穷窝住“富窝”

修路入户、产业进村、盖新房搬新家……易地扶贫搬迁让色达贫困群众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5月16日,记者在色达县大则乡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看到,一栋栋崭新的藏式民居拔地而起,平直的水泥路面如玉带般串联起了整个村庄,村内的太阳能路灯、文化广场、村级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齐备,一幅美丽乡村的图景徐徐展开。

80平方米的套房里,藏式茶几、电视柜、平板电视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打开院子里的自来水龙头,一股清澈透凉的水喷涌而出。旁边单独的洗澡间,电热水器里烧满了热水,随时都可洗个舒舒服服的热水澡。在色达县大则乡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这是35户从厚门村牧区搬迁下来的贫困群众新家的标准配置。

“一分钱都没花就搬进了这样舒适的新房,以前想都不敢想。”集中安置点住户贡波说起现在的居住条件,幸福感油然而生,“与原来深山里的‘穷窝’相比,这里简直是‘福窝’。一切都像做梦一样,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贫困户住进条件这么好的房屋几乎是不可能的。”

近年来,色达县把改善贫困群众住房条件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之举,深入实施“居家”工程、“利民”工程等。该县整合资金4.04亿元,按照“向建成的牧民定居点集中、向乡镇周边集中、向县城周边集中”原则, 充分考虑贫困群众就医、就学、就业、出行等因素,决定在色柯镇、大则乡、泥朵镇、年龙乡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目前,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493户、藏区新居2117户、地质灾害搬迁299户。

脱贫有了“加速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色达县花大力气下真功夫,不断抓实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业技能培训,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群众就业创业,取得明显成效。

“就业技能培训政策好,让我们全家实现脱贫,还有了稳定收入,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了。”这是拉日通过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后对工作人员说的一句话。

拉日是大则乡厚门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她和哥哥两人身患包虫病,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又没有就业技能,一时间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色达县人社局通过“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专项行动”在大则乡举办就业技能培训,得知培训消息后,拉日和母亲一起参加了藏族服饰缝纫技能培训,通过自身努力,拉日从培训老师那里学到了缝制藏服技术。

培训结束后,拉日利用发放的培训补贴购买了一台缝纫机,和母亲一起在家里成立了一个裁缝店,为村民提供藏装缝制、修补服务,成功在本村就近就地实现创业就业,月收入稳定维持在3500元左右,年收入更是超过了国家规定的脱贫标准。

近年来,色达县就业技能培训取得显著成效,像拉日一样通过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脱贫致富的例子还有很多,达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预期目标,有力提升了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据统计,为帮助贫困群众至少掌握一门就业技能,色达县投入各类培训资金达1258万元,举办中式烹饪、摩托车维修、民族服装制作、木工装饰、大棚蔬菜种植、民居接待等各技能培训175期,组织6938人次参训,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达5378人。

此外,色达县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的新模式,选送123名农牧民到成都纺专接受短期技能培训。鼓励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低收入劳动力就业,累计开发公益性(类)岗位4207个,发放岗位补贴6030万元。2016年以来,选聘生态护林员892人次,发放工资524万元;选聘生态护草员1698人次,发放工资933万元;选聘地质灾害巡查员443人次,发放工资153万元。认定县级就业扶贫基地2个,认定扶贫车间1个,建立州级创业孵化基地1个。同时,结合产业梯度转移开展劳务输出,2016年以来组织4381名群众就近就地务工,实现务工收入1574万元,其中贫困群众2977人。

铺筑百姓“小康路”

色达县拥有五色海、格萨尔藏寨、色达草原、东嘎寺红色寺庙、格萨尔博物馆等丰富旅游资源,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这些景点“藏在深山无人识”。

在交通运输部和省州相关部门的大力帮扶支持下,色达县大力推进“交通+旅游”项目建设,2019年投资5488.14万元,建设30公里的霍西乡五色海旅游路建设项目,项目于今年8月前完工。项目的建成使沿线的霍西乡2个行政村、洛若乡2个行政村、旭日乡1个行政村共5个行政村2315民群众受益。

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旅游业成为色达县的支柱产业。随着来色达的游客逐年增多,农牧民群众纷纷建起了家庭旅馆、格萨尔藏寨、藏家乐,为游客提供颇具藏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体验。2019年“十一”黄金周色达县共接待游客21.2959万人次,同比增长13%,实现旅游收入2.34亿元,同比增长23.6%。

2016年起,交通运输部将色达县纳入定点扶贫县,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县134个建制村通村通畅全覆盖,公路通车里程达2260公里,正向两省、三州毗邻地区的“交通枢纽”转变。 该县旭日乡江达村贫困户加周将自己在317国道沿线的闲置土地进行了流转,领到了金实农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的土地流转费、劳务费、蔬菜销售费用等3万多元,他激动地说:“路通了什么都好了,种庄稼能致富,日子有盼头了。”

”交通的大发展,大大改善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沟通渠道,这对于促进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进程,助推脱贫奔康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色达县交通运输管理局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近年来,色达县共投资53.66亿元强力推进农牧区基础设施大建设、大覆盖、大提升。突出抓好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40.18亿元建成国省干道441.9公里、通乡油路128.9公里、通村硬化路1761.8公里,农村公路通乡率、通村率、管养率实现“三个100%”。102个行政村开通了农村客运,剩下的32个通过预约方式解决,群众出行快捷便利。

撑起惠民“保护伞”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加快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最突出的脱贫障碍,也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色达县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在健康扶贫方面出实招、打硬战、坚持精准帮扶,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大攻坚,为贫困群众撑起医疗卫生”保护伞“。

大则乡约更玛村牧民花卓是一名包虫病患者,两年前,她的母亲泽花和女儿更吉均患上了包虫病,让原本就穷苦的家庭雪上加霜。2014年,花卓家被识别为贫困户,在医疗救助扶持下,花卓和女儿更吉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了包虫病免费手术治疗,现已痊愈,减免手术治疗费用近5万元。虽然母亲还需要吃药治疗,但只需定期在乡卫生院免费领取药物。

花卓对记者说:“我现在恢复健康了,又有了一份环卫工的工作,每个月有1200元的稳定收入。我很珍惜这份工作,每天都会准时骑着摩托车去清扫街道,享受着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生活的幸福与喜悦。”

据了解,脱贫攻坚启动以来,色达县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投资1.38亿元完成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县级医疗机构完成创等达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温江区结对帮扶和“传帮带”,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素质明显增强。落实各项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全县群众累计受益52922人次,报销6545万元。全县干部职工为困难群众就医捐款221.8万元。投资3020万元实施包虫病、结核病和大骨节病等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攻坚,惠及群众16.7万人次。

教育扶贫可以启民智民心。色达县将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投资近亿元的色达广州希望学校开工建设,累计投资3.5亿元,补齐20所学校短板、建成32所幼儿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强力攻坚控辍保学,3799名历年流失学生重回校园,全县在校中小学生达到949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9.58%和98.72%。

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全面落实“奖、助、补、贷”教育扶贫政策,解决学生生活、取暖、营养改善等资金9934.71万元,全面减免学生学杂费、幼儿保教费。募集教育基金500万元,落实教育扶贫救助基金670万元,向学前到大学贫困学生分别给予500元至5000元的资助,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0920人次,向691名贫困学生提供助学贷款539.1万元。县级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资助非贫困户家庭子女接受非义务教育,兑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因贫辍学的承诺。

如今的色达,无论是县城,还是遥远的农牧区,广大群众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教育服务,广大群众由衷地赞叹:“党心”就是“菩萨心”。






  • 上一篇:护绿增收乐开怀
  • 下一篇:啃下硬骨头 决胜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