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9月16日
本网讯 为做好推广以工代赈工作,近年来,乡城县通过“试点引领、部门联动、动员务工、定额报酬、多样培训”五大举措,细化具体工作要求,探索出一条激发活力、补强基础、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铺展出强村富民的新画卷。
试点引领,示范带动。集中人力物力将乡城县青德镇中藏药基地打造成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示范点。该基地是全省28个中藏药材基地之一,历年来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共投入资金693.24万元,吸纳本地务工人员120名,劳务报酬金额达124余万元,占国省总投资的17%。公司入驻以来,有当地固定员工17人(其中贫困员工4人),从事管理、技术工、日常管护等工作,员工全年人均收36000-42000元。公司已建成生产线3条,因业务需要,每个月还要以每天最低100元的酬劳招聘当地群众来打临时工,从事清理各类垃圾、除草、施肥等,今年共雇佣临时工102人次。该基地把乡城特色养殖与中藏药材种植循环、把草本药材和灌木类药材结合,同时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构建生态药材园,争创国家级“中藏药业+旅游产业”的示范园区,助推乡村群众增收,让高原生态循环中藏药材真正种出群众的“致富良方”。基地占地2000亩,种植的有川西獐芽菜、川黄芪、甘青青兰、板蓝根四种中藏药材,取得专利5项、新申报30项,产品主要销往成都、重庆、广东等地,深受消费者的认可。产业发展起来,群众收入不断增加,该基地成为远近闻名的以工代赈示范点。“远看田园风光,近看生态药园”,旅游旺季到该村的观光游客络绎不绝,实现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并驾齐驱。同时,该项目无论是项目实施还是档案管理,无论是组织务工还是项目验收都积累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县政府将其作为以工代赈培训教育基地,今年内已先后组织6批人员前来学习观摩。
部门联动、同频共振。由政府分管领导组织召集乡村振兴、发改、审计、财政、农牧农村、交通、水利、文化旅游部门负责人召开了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动员部署会。共梳理出8个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总投资达577.5万元,预计发放劳务报酬86.625万元。由乡村振兴部门牵头召开专题培训会,对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干部56人次进行业务培训,讲清楚以工代赈在补齐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吸纳本地群众务工增收、助力特色产业发展,设立特殊岗位解决老弱病残特殊群体稳定增收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和项目实施的整体程序和注意事项,为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打下坚实基础。建立由乡村振兴部门牵头,发改、审计、财政、农牧农村、交通等部门参与的部门联系制度,明确责任分工,每两月召开一次部门联席会议,通报、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将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纳入县委、县政府专项督查范围,对两月到项目施工现场进行督促指导,对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乡镇予以表扬激励和资金倾斜,对推进迟缓的乡镇通报批评,并扣除年底目标积分,在来年的项目、资金投入上予以核减。
台账管理,充分动员。每个乡镇都建立了劳动力信息台账和老弱病残特殊群体信息台账,对有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农牧民进行登记。对于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有关行业主管部门鼓励引导项目实施单位和项目所在乡镇,在组织务工阶段,对照劳动力信息台账和老弱病残特殊群体信息台账,按照“一原则、三优先”的条件动员组织务工,即一个就地就近就业原则和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务工。各行业主管部门先后组织项目所在地的乡镇、村委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相关人员以及贫困户代表等召开动员会议12次,宣传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政策,动员当地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到目前为止相关项目共组织本地人员务工225人。同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严格做到了“四个一”,即制定一个劳务方案、签订一份务工协议、建立一本劳务考勤台账、完善一套劳务发放台账,确保务工群众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同时施工单位也避免了劳务纠纷。
科学指导,足额发薪。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在前期工作阶段明确了用工计划,对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情况等明确了硬性指标;项目立项审批阶段,各行业部门把以工代赈劳务报酬发放总量及发放比例资金分配作为重要考量因素,为了规范用工薪酬,县委、政府提出了合理的当地劳务报酬指导标准,普通小工150至200元一天,技术工300元至350元一天,同时明确要求全县推广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必须达到15%,并将其写入工程合同中;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将劳务报酬支付标准、考勤台账、劳务发放台账作为重要考核依据,确保劳务报酬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多样培训、开发岗位。在技能培训阶段,为解决农村劳动力技能可能不适应项目建设的供需矛盾,突出采用“上岗+培训”方式开展实训和以工代训。在项目实施前有针对性的组织本地群众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安全生产、民族特色手工艺培训、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等培训,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通过以工代训、在岗培训等方式组织本地群众开展砌筑工、水泥工和驾驶挖掘机技术等适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技能培训,提高务工水平。项目完成后,结合项目后期运行,开展维修管护、种养技术培训,今年全县已对10个乡镇58个行政村完成各种需求技能培训8期,参训人员达1160人次。同时围绕解决老弱病残特殊劳动力稳定增收,进一步聚力开发护林绿化、保护地管理、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水利工程、光伏扶贫项目、乡村环境治理等就业岗位78个,妥善安置特殊困难群众稳定就业。
县融媒体中心 吴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