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9月26日
易地搬迁让地巫乡村民住上新居。南路采访团供稿
■川报记者 史晓露
9月10日,记者抵达海拔4411米的稻城亚丁机场,当含氧量稀薄的冷空气灌入鼻腔产生脑胀感时,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已是在高原上了。
不过,我们此行目的地是海拔2580米的巴塘县,这个县城被誉为“高原江南”,但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影响,集中连片贫困程度深,是国家级贫困县。
在这里,成都市双流区已对口支援6年。
告别贫瘠之乡
“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滚滚金沙江,一路全是弯道,车子像在悬崖边跳舞。”援藏干部、成都市双流区宣传部文化交流科科长、现挂任巴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韩国梁,回忆5月进巴塘县地巫乡调研时的道路情形时,仍心有余悸。
由于前两天下过暴雨,回巴塘县城路上发生泥石流,韩国梁决定此行不让我们冒险上山了。不过,通过聊天,翻看原址照片,援藏干部和当地官员都对地巫乡得出了一致结论:“这一方水土已经养不了一方人。”
交通不便,离县城有130多公里,开车至少要5个小时;土地贫瘠,大部分山地寸草难生;村庄常年受干旱和雨水的双重威胁。
地巫乡的甲雪村、坝伙村和中真村三个村子均依山而建,许多房屋都因地灾出现裂缝或损毁。
这里的老百姓全靠天吃饭。“四五月上山采虫草,八九月份就采松茸。”地巫乡乡长丁真郎杰说,去年这三个村里有44户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
去年迎来转机。2016年8月,巴塘县整合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地灾避险搬迁政策和双流援建力量,启动了三个村整村易地搬迁项目,119户595名村民将集体搬迁至紧邻巴塘县城的一块近230余亩的土地上。
同样堪忧的还有西村。那里至今没有通电,吃水要到两公里外去背;村里没有一人有手机,甚至还有人没有见过汽车。
如今,波戈西村整村搬迁工作已纳入议程,新址也选在了巴塘县城周边,已完成了先期的地勘工作。
期待旅游新村
这些天,78岁的姆斗婆婆和76岁的曲珍婆婆总爱隔三差五地到地巫乡新址上去看看,在那里一栋栋白色的毛坯房基本建成。最快今年10月,他们就可以搬进新家。由于老房子已垮塌,去年9月,老人们已暂住进县城边的板房里。
119户房屋背后,将种植23亩桃树、核桃树、苹果树,将打造成为以桃产业及巴塘本土文化为特色的“桃源地坞”旅游新村。
去年8月,双流区拟投入2380万元,为安置点修建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发展配套设施。
发展旅游,巴塘得天独厚。因这里是入藏必经地,巴塘县城主干道两侧旅馆众多,不过,这些旅馆大多档次不高。
“很多游客只是住一晚就走,感受不到这里的文化。未来新村的部分房屋将被打造为融合了藏区文化的民宿。”成都市双流区对口支援工作指挥部住房保障组组长、巴塘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赵浦表示,巴塘还有央勒节、弦子舞故乡、十八军进藏等旅游资源可挖,还有格聂神山、姊妹湖、措普沟等自然风光可开发。
丁真郎杰也充满期待。“地巫乡将组建合作社,未来119户村民全部入股分红,无论是桃园,还是民宿接待,村民都可以分享收益。”
改变落后村貌
9月10日下午,记者走进巴塘县夏邛镇架炮顶村尼玛拉西家,藏式红房子在湛蓝天空下自成风景,崭新的装修和整齐的摆设令人眼前一亮。
“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驻村第一书记罗绒丁真翻出几个月前的旧照片对比,屋前的烂泥巴路成了水泥路,乱七八糟的厨房被改造一新,还装上了液化气,带马桶的卫生间和浴室整洁明亮……
这一切都得益于今年启动的“五改美化”行动。双流区在住房保障行动中提出:对于地理位置较好的村户则实施“五改美化”项目,改厨、改厕、改圈、改房、改水电和庭院美化。
“今年共有666户贫困户需要实施‘五改美化’。”赵浦介绍,为让改造更具操作性,“五改”被细化为19个小项目,“美化”也被细化为11个小项目。“村民可自主选择改造哪些项目,每实施一项就补贴一项,基本上90%的改造费用都由政府补贴,平均每户可享受到四万元的补助。”赵浦说。
不过,要改变村民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保持院落整洁美观并不容易。“我们专门建立了激励机制。”赵浦表示,改造完成后,达标半年将给予400元奖励。
话聊到一半,尼玛拉西的儿子次仁扎西端出从自家果园里采摘下来的苹果和葡萄招待我们。今年在政府帮助下,次仁扎西谋到了一份在当地小学当炊事员的工作,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双流援藏干部还把双流永安的优质葡萄引种到他家,“明年脱贫有望了。”次仁扎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