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我州实施扶贫攻坚战略综述

甘孜日报    2017年12月21日


新农村建设。

 

彝家新寨。

 

农业机械化助力秋收。

 

理塘县玛吉阿米花园农庄的水果番茄长势喜人。

 

丹巴县农牧民种植葡萄致富奔小康。

 

泸定县高半山村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甘孜县卡攻乡亚书新村。

从海拔1300米的大渡河沿岸到4200米的扎溪卡草原,从水流湍急的金沙江畔到波澜壮阔的雅砻江边,15.3万平方公里的甘孜大地,藏、汉、彝、羌等43个民族世世代代在这里生生不息。

圣洁甘孜,大美天成,美得让人惊心,但也穷得让人揪心。由于社会历史特殊、瓶颈制约突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原生贫困沉重、次生贫困多发,全州18个县(市)均为深度贫困县,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3年全州有贫困人口22.03万人,贫困村1360个,贫困发生率23.4%,远远高于全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按照中央、省委“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紧紧盯住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目标任务,紧紧抓住高寒牧区这一难点、精准扶贫这一关键、基础扶贫这一重点、产业扶贫这一支撑、就业增收这一核心,精准发力,突围“美丽的贫困”,书写了漂亮答卷。

贫困渐行渐远,幸福越来越近。

过去三年,全州贫困发生率从23.4%降到13.7%,贫困村从1360个减少到1080个,贫困人口由22.03万人减少到13.05万人。今年计划实现1个贫困县摘帽、366个贫困村退出、1.18万户4.85万贫困人口脱贫。

数据的背后,是州委、州政府“绝不让一户困难群众掉队”的坚定信念,是全州广大党员干部心怀使命、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

决战扶贫攻坚,全州各族人民一刻不停、奋勇向前!

■本网记者 袁飞

锁目标——

2020年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是我州不得不面对的特殊州情。面对整体贫困现状,长期以来,全州上下从未停止对贫困的绝地反击,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扶贫成为全州头号民生工程。没有22.03万贫困人口的全面同步小康,就没有甘孜藏区的全面同步小康!

即将到来的2020年,对于我州来说,是一张安排异常紧张的时间表。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全国第二大藏区——四川藏区中藏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同时,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意味着在“嘀嗒嘀嗒”的倒计时声中,全州1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市),22.03万贫困人口要在那一年,那一刻,同步迈进共和国小康的大家庭。

扶贫,事关我州全面同步小康的进程,事关我州发展的全局。

根据州情,我州出台了5个专项扶贫计划,确定了扶贫攻坚“1564”战略思路和“358”示范工程,确立3个示范县、50个示范村、800户示范户,分别在产业发展、易地搬迁等方面示范带动。

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我州将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了“五个一批”任务分解计划。其中,9.7538万人纳入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4.901万人纳入移民搬迁安置一批,6.4012万人纳入低保政策兜底一批,3.8394万人纳入医疗救助扶持一批,0.3573万人纳入灾后重建帮扶一批,还率先在全省建成了扶贫攻坚“六有”信息管理平台……

一系列顶层设计、微观落子接踵而出。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伟大的攻坚,在这里开始最后的冲刺!

一场场攻坚战,在甘孜大地的崇山峻岭间铺开,一幅幅美丽画卷在康巴高原徐徐展开。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选准最贫困村、扶持最困难户、办好最急需办的事。甘孜的扶贫,从最细最实的地方做起。

综合扶贫的深入,是扶贫攻坚甘孜实践的成功经验。许多的典型,让人一路行走一路信心。

藏家新村的巨变,是扶贫攻坚甘孜实践的生动样本。更多的变化,让人一路行走一路震撼。

“四好”目标的深化,是文明新生活成果的巩固。生活方式变革,让人倒逼生产方式变革。

扶贫攻坚是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是沉甸甸的责任。

州委书记刘成鸣在基层调研精准脱贫工作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啃“硬骨头”要趟“深水区”要打攻坚战,精准扶贫要严格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扎实推进。要充分发挥乡村基层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发挥好群众脱贫致富的主体性,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要结合实际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统筹、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理顺工作思路,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落实,确保早日实现脱贫奔康。

“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坚决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州委副书记、州长肖友才表示,未来两年内,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跳出扶贫看扶贫,最大的扶贫是发展,最深的动力在改革,最大的目标在全面同步小康!

惠民生——

一大批民生项目落地生根

“住上整洁的新房、喝上放心水、用上稳定电……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你看我这把年纪了,还能参与村集体经济‘分红’,不仅脱了贫,还走上奔康路,全靠党的政策好啊!”5月的石渠县色须草原在春雪的滋润下,已萌生出绿色,87岁的色须镇村民多加说起今年初达拢合作社的分红,在记者面前顿时笑开了花。

不只是这位村民笑了,这是我州广大农牧民的心声。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围绕路、水、电等群众直接受益、覆盖面大、比较急迫的民生领域问题,持续加大投入,一大批项目落地生根。

省委书记王东明在我州视察时曾感慨地说,雪域甘孜正在静悄悄地发生着根本性历史性变化。

截至2016年,全州交通建设完成投资500亿元,是前五年的6.1倍,基本形成全州公路骨干网络体系,实现历史性跨越;“电亮甘孜”投入210亿元,是前五年的4.4倍,县域电网与国家电网主网相连,取得突破性进展;水利设施得到综合性提升,102.2万城乡群众喝上安全放心水,包虫病防治卓有成效……

与此同时,我州的扶贫攻坚战如火如荼。去年扶贫攻坚首战告捷,全州280个贫困村“退出”、33985名贫困人口脱贫。

一组组数据彰显以民生为指向的社会建设巨大进步和累累硕果,藏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跃然提升。

交通一直是制约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此,州委开出良方:大力实施“六大战略”,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三大发展战略”、助推全州脱贫奔康和长治久安、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载体和抓手。2012年3月,我州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交通建设三年集中攻坚,共完成投资近300亿元,仅当年投资就相当于全州“十五”和“十一五”十年时间投资的总和。针对农村公路通达率、通畅率和运营率均排全省末尾的短板,2015年4月,我州又启动了农村公路建设三年攻坚,力争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实现全州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村通公路,力争60%以上的村硬化路。

“现在想起来都可怕,以前去趟州府康定要翻越数座雪山,一路颠簸最快都需要2天,走一次怕一次,现在又宽又直的柏油路,跑起来真通畅,一天就能到康定。”在德格县从事商贸业务的扎西高兴地夸赞起公路改扩建后的好处。

今年,被称作“川藏第一险”雀儿山隧道实现通车,同时雅康高速也将通达泸定,从而结束甘孜藏区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我已经105岁了,没有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汽车开进村里。”记者在康定市吉居乡各坝村采访时,四郎泽仁情绪有些激动,如果身体允许,他还想坐汽车到山外去看看。

各坝村地处吉居乡西南方向,距康定城260公里,距乡政府40公里,是全市最偏远的行政村,这里山高路险,地质条件极差,当地群众世代只能依靠“人背马驮”,虽村里风景漂亮,可没人能来,致富更是无从说起。去年元月,这个曾被专家认定为“修路禁区”的小山村世代期盼的通村公路终于建成。

“如今我们在家门口除了能享受到城里人的服务外,还能把山里的‘土货’卖到城里人的餐桌上,实现脱贫增收。”面对记者,泸定县加郡乡海子村农户吴强喜气洋洋。

泸定县作为将在全州率先脱贫摘帽的县,近年来,全面加强城乡道路建设,打通了一段又一段经济发展的“血脉”,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国省道和农村公路的快速延伸,一个以城市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辐射广大城乡、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道路运输网络已在泸定基本形成,老百姓破天荒地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方便车”“经济车”“安全车”。

随着甘孜格萨尔机场建成通航,雅康高速建成通车,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一批国省干道改造升级,出州大通道基本形成,州内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一个安全便捷、四通八达的“畅通甘孜”将逐步呈现,我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灯亮了,真亮堂,电视里有图像了……”家住石渠县尼呷镇城关五村的土登郎加一家人围着火炉跳起了欢乐的锅庄,比过年还热闹。“再也不用点酥油灯照明、烧牛粪取暖了!”谈到通电时的心情土登郎加现在还记忆犹新。

2012年以前,石渠全县仅靠雅砻江上一座小型电站孤网供电。在长达6个月的寒冬里,整个石渠县包括县城都几乎无电可供,在平均气温达零下30多度的日子里,人们只能靠烧牛粪取暖。

2012年9月19日,被誉为我州“一步跨千年”的重大民生工程——“新甘石”联网工程顺利通电,彻底“电”亮了美丽的石渠扎溪卡大草原,也点亮了更多藏区百姓的期盼。

尽管我州是全国十二大水电基地之一,但“十二五”期间全州还有20多万农牧民仍然没用上电,有的靠点酥油灯照明、烧牛粪取暖。为此,2013年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投资125.89亿元,启动了继“新甘石”联网工程后最大规模电网——“电力天路”和无电地区电网建设工程的建设。

“从前喝河水,后来喝井水,现在家家户户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再也不用担心得包虫病了,日子越过越好,心情也越来越好。”谈起村里饮用水的变化,石渠县尼呷镇城关二村65岁村民尼玛感触颇深。

为切实解决我州农牧区饮水难、安全饮水问题,中央和省上持续加大对甘孜藏区农村安全饮水的投入力度,截至去年底,共计完成投资104262万元,累计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774处,102.2万城乡群众喝上安全放心水。

近年来,我州民生事业得到明显改善,建成通乡油路2337公里、通村硬化路8466公里、通讯基站2312座,完成120个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和1700个村农网改造升级,建成保障性住房3.35万套、乡村幼儿园292所、乡村卫生院(室)784所,全面实施15年免费教育,资助贫困家庭学生69.4万人次,开发公益岗位8063个、解决贫困群众就业6800余人,治疗包虫病患者1.4万余人。同时,还在全省率先实现居民健康和社会保障“一卡通”;“五险”参保170万人次,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

谋富路——

乡村振兴强了“三农”富了民

“真想不到,在家门口打工比在外面打工赚的还要多。”正在炉霍县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蔬菜大棚里采摘新鲜番茄的贫困户次仁登志告诉记者。他说,自己将土地流转出去建设蔬菜大棚,8亩土地共收入4000元。家里还种了10多亩青稞,再加上在公司打工每天能挣100元,一年收入能达好几万元。

炉霍县共有88个贫困村,其中大多位于高寒牧区,土地分散,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村民外出打工机会较少,只能在家种一些青稞,每亩一年收入两三百元。2015年,通过县里帮助,斯木乡吉绒村引进甘孜州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修建了10个蔬菜大棚,当年人均收入就增长了1600元,包括流转土地、入股分红以及在大棚打工收入。

种大棚蔬菜,让炉霍县找到了新的脱贫门路。2016年,盛煌农业在炉霍县注册成立了鲜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又新建了40个蔬菜大棚。炉霍县依托鲜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在吉绒村、若海村流转土地590亩,投入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对口援建资金等,集中种植高原生态有机蔬菜。县里贫困村合作社以大棚资产入股,鲜水源公司以技术、管理等折资入股,村民每人持1股(贫困人口持2股),从而形成股份合作关系。鲜水源公司负责经营,入股的贫困村每年有固定分红。目前,每个村分到两个大棚,一个大棚一年可为贫困村带来3万元的保底收益。

“今年还将再建100个大棚。”炉霍县扶贫移民局局长亚玛理初介绍,这100个大棚将分给新纳入该产业扶贫项目的48个贫困村。未来5年,炉霍县力争建设蔬菜大棚1000个,覆盖全县88个贫困村及83个非贫困村。

12月8日,石渠县气温已是零下10摄氏度以下,但在海拔4300米以上的格孟乡格孟村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却生机盎然,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的蔬菜种植专业技术人员杨卓正在手把手地教沙地、卡瓦等牧民学习蔬菜种植技术。

大棚里的西红柿、辣椒、香菜、生菜、茼蒿等蔬菜长势喜人。在杨卓的指导下,沙地、卡瓦等当地牧民学得非常认真。卡瓦告诉记者,他家里一共有7口人,因草原沙化严重,过去,市场价格比较好的虫草和白菌已经很难采到了,除了惠民政策发放的有限资金,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是低保户。乡上组织村民成立了合作社,投入资金建设了900多平方米的三个蔬菜大棚,让村民来这里学习种植技术,一个月还有1000元的收入,种植蔬菜,不像放牧那样简单,所以,村民们学习特别认真,希望以后能依靠这门技术挣钱。

产业是脱贫的根本。我州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注重短期见效与长久致富“两手抓、两推进”,精心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按照“村里挣钱和外出务工”相结合的思路,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着力给贫困群众谋富路的希望。

推进产业扶持精准帮扶治“贫疾”,对于我州来说,精准脱贫就是群众“点菜”、政府“下厨”的过程。我州根据贫困农户的现状、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个体差异,制订不同的“营养菜式”来弥补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能力的“营养缺失”,对不同贫困户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搭配,用“绣花”功夫将扶贫扶到了根上。

今年,我州要实现1个贫困县摘帽、366个贫困村退出、48524人脱贫的目标。作为脱贫产业支撑的大手笔,年初,我州开始实施《甘孜州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建设方案》,在我州东部、北部和南部分别规划建设一个百公里产业示范带,以农牧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同时,我州是四川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当地贫困发生率高、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相对匮乏。但堪称优势的是旅游资源丰富,“从产业扶贫的角度讲,甘孜州最具潜力的就是旅游扶贫。”州委书记刘成鸣认为。不过,要让贫困群众都吃上旅游饭其实并不容易,我州如何走活旅游扶贫这盘棋?为此,我州大抓旅游富民产业,出台了《旅游产业扶贫专项方案》、采取九大措施促进旅游扶贫落地。早在2011年,州第十次党代会上,我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全域旅游”概念,并且进行了探索,去年2月6日,国家旅游局发布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我州被全部纳入创建范围。

“十三五”期间,我州要让18个县(市)的1360个贫困村、22.03万人脱贫。“通过旅游扶贫这一项,我们争取让88个村、2571户、11565人直接受益脱贫。”刘成鸣说,按照旅游产业的辐射放大功能,统计部门估算,会有10万非贫困人口增收乃至走上致富路。

“现在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可多了,每天我的小店都住满了。”稻城县亚丁村民电珠高兴地说:“飞机没有通航前,旅游没有发展前,我们只能靠天吃饭,现在根本不愁。”依托已建景区带动脱贫致富,通过近几年亚丁景区的发展,稻城县由“8·7”扶贫的省定贫困县,到去年县级财政收入突破1个亿,城乡居民年均收入达到1.7万元。

近年来,我州借力“互联网+”,搭上“飞机+”,以美丽谋出路,用旅游景点、旅游线路、旅游商品、旅游就业等方式,依托在建景区拓宽增收渠道,用旅游商品带动脱贫,围绕“酒、肉、果、蔬、茶、菌、药、水、粮、油”十大产品和非遗文化、情歌文化、红色文化、格萨尔文化等主题,打造“圣洁甘孜”区域公共品牌,激活“美丽经济”,引导农民在山水之间逐梦“绿富美”。

截至目前,我州产业培育初具规模。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62.63万亩,培育村集体经济1011个、种养大户3426户,带动1万余户群众稳定增收。开发观光避暑、农牧体验和蓝逸冰淇淋、雪域俄色茶、阿西土陶等旅游产品,贫困群众旅游从业人员达1.6万人,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扶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奔康,目标所在。勇乘东风,挺向贫困深处的进军所向披靡,征程上的堡垒,正一个个被突破!


  • 上一篇:我州农特产品展签下大订单
  • 下一篇:记泸定县环林局最美生态护林员高全义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