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我州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甘孜日报    2018年08月23日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道孚县沟尔普村大葱种植基地。记者 王明阳 摄

盛夏的甘孜大地,处处涌动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摘帽的股股激流——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基础建设、易地扶贫搬迁、落实“兜底脱贫”……我州各地正朝着脱贫攻坚目标攻坚克难,稳健迈进。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咬定目标、苦干实干。

去年,我州先后发起“春季攻势”“夏季战役”“百日攻坚”和“百米冲刺”,实现366个村退出、11444户49441人脱贫,泸定县即将成为全州首个“摘帽县”。

今年,我州将全面推进深度贫困脱贫攻坚第三场战役,确保年内实现康定、丹巴、九龙、乡城、稻城5县(市)摘帽,463个贫困村退出,11585户48301名贫困人口脱贫目标。

闪光的数字,是我州干部群众不忘初心、风雨兼程,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真实印记。

嘹亮的号角吹响,艰难的冲锋开始。近几年,我州各级党委政府聚焦精准扶贫这一关键、基础扶贫这一重点、产业扶贫这一支撑、就业增收这一核心,紧盯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抓住时间点、下足“绣花功”、打好攻坚战。

◎本网记者 陈斌

立志前行 点燃藏乡群众的希望之光

“村子要摆脱贫困,我们自己也要努力。”3月28日,在乡城县沙贡乡仲古村委会,不足40平方米的“教室”里人声鼎沸,一堂别开生面的致富发展课正在进行,村民们都竖起耳朵“听讲”。

“技术学到是自己的,技术有了,产业才能做大,才能真正脱贫。”得知农民夜校开课,该村村民拉姆早早来到“教室”,抢了一个靠前的位置,听到精彩处,拿着笔在纸上认真的写写划划。

“为了让更多群众能自力更生走上致富道路,我们根据自己村的实际,给群众讲解致富的知识和方法,让群众在思想上有所转变。”刚在农民夜校上完课的仲古村“第一书记”春花介绍,自己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除了在农民夜校给大伙讲解脱贫先立志的故事,还挨家挨户走访,并为每位贫困户制定了帮扶措施。

拉姆说,自己也是穷了大半辈子的人了,以前干部也常来看望,邻居也常来救济,自己也习惯了。自从在夜校听了课后,再加上干部面对面讲解,自己也想通了:脱贫还得自己加油干。今年,得益于政府的好政策,让她家种上了100株蓝莓苗,但是缺乏农作物种植技术,蓝莓苗长势不好,刚好借这个机会进行学习。在大伙的帮助下她家还养了6头猪,按市价15元/斤、每头猪100斤来算,收入9000元。

由于乡城县很多贫困村地处偏远,村民思想停留在过去干部“包办”扶贫的层面,为了转变这样的思想,激发群众自身要致富的内生动力,乡城县通过服务上门、课堂入户等形式,让扶志成为转变群众脱贫的一个重要抓手,不断改变群众思想,变脱贫“输血”为脱贫“造血”。

近几年,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户脱贫”、“村出列”目标,乡城县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准确把握群众思想动态,激励贫困户燃起脱贫的锐气、热情和决心,实现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双同步”。为了推动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观念,充分调动自身致富动力,该县还充分了解贫困群众所思所盼、所需所求,本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人而异、按需配菜,帮助他们有效掌握一门种养技术。

“如今,脱贫致富、过上富裕生活仍然是贫困群众最现实、最强烈的愿望。我们就是要走进困难群众内心,准确把握大伙的思想动态,把脉问诊、对症下药,为贫困户排忧解难,把志气、信心送到农户心坎上,帮助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正确观念,唤起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铆足精气神、撸起袖子干、立志拔穷根。”乡城县委副书记、县长黄进说。

产业扶贫 让群众脱贫有了金钥匙

初春时节,记者走进丹巴县巴旺乡齐支村的葡萄园看到,十几位当地村民小心的走在田垄上,忙于为葡萄修枝、除草、搭架。

以前收入主要靠种植玉米的47岁村民降初登干,是巴旺乡齐支村种植户之一,对于他家来说,一切都因这小小的葡萄而发生了改变。他说,全是国家的政策好,康定红葡萄酒业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与自己签订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协议,无偿提供种苗及管理技术支撑,还将实行优质优价将自己所种的葡萄全部收购回去,保证了种植效益和利益。现在,康定红葡萄酒业公司承包了村民们的葡萄园,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既规避了风险,又为大家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去年,全村58户藏民均通过种植酿酒葡萄实现了增收。真正地体会到了种植酿酒葡萄带来的经济效益,他们对于今年的扩种酿酒葡萄更是充满了信心和干劲。

“过去,村民们靠种地来维持生计,即便人均耕地面积还算不错,每亩地的纯收入也只有两三百元,根本不够一个家庭过活。为了生存,许多人只得离开家乡、外出打工。自从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挣得土地流转费、务工费,轻松过上富足生活。去年,我在合作社务工,收入近万元,我家种了3亩酿酒葡萄,收入两万元,照这样计算,今年脱贫应该没问题。”降初登干满脸洋溢着幸福,平时自己照看葡萄园,她妻子可以忙些别的事,这样不但钱包逐渐鼓了起来,自家的担子也轻了许多。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只有明确产业、培育产业、提升产业、聚焦产业,才能使贫困户早日脱贫。

过去,丹巴是农业大县,但依靠传统农业,村民增收难、发展难,扶贫效果始终难以提高;为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扶贫,该县在贫困村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在因地制宜培育产业上下足功夫,改善村级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同时,该县立足自身资源、引进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合作社,做大蔬菜、畜禽、林果等产业,将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做好优势农产品和规模种养的保障,并精准对接市场,以整体规划指导产业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培育精品、高端市场,从而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贫困村要想富起来,发展产业是关键,选准产业是关键中的关键。”丹巴县委书记何文才的话充分体现了该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思路。他告诉记者,为发挥产业扶贫优势,县上启动扶贫工作方案,为贫困村选定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驻村干部,切实做到帮扶目标任务、规划计划、项目资金、帮扶责任、监测管理“五到村”,结对帮扶、脱贫计划、产业培育、跟踪监测、效益体现“五到户”。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村级产业,这既是我州产业扶贫的主要做法,也是做强我州村级产业的关键。据了解,今年,我州将继续强化产业扶贫攻坚,创建旅游扶贫示范区2个、旅游扶贫示范村40个、乡村民宿达标户300户,拓展3个100公里脱贫奔康产业示范带,建设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25万亩,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施策、从“等靠要”到合力攻坚、从“富脑袋”到“富口袋”……近年来,我州各地精准发力,主攻短板,结合实际选准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致富产业,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贫困户有事做、有钱挣。

“精准扶贫就是要摒弃过去政府是‘救世主’的认识,而是要让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产业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州政府副秘书长、州扶贫移民局局长杨庆华向记者介绍,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地缘、资源和产业等优势,大力实施大棚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林业基地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等,以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各村的产业发展,切实带动贫困户增收。

科技扶贫 为贫困群众插上脱贫翅膀

4月22日,康定市金汤镇先锋二村核桃种植基地里热闹非凡,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省林科院的专家组正在给当地群众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新品种栽培模式、新优品种介绍、土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一项项种植户所需的实用技术在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交流。

金汤镇先锋二村地处半高山,沟壑纵横,气候温凉,该村地形及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长期以来,由于该村核桃品种杂、品质不好,加之种植户缺乏实用技术,导致村民们守着300多亩核桃树资源大喊穷,产业致富的梦想一直未能实现。

在该村村民韩友权的核桃种植园,记者看到园内杂草丛生,一株株核桃树长势参差不齐。“看着核桃卖得那么俏,我也心动了,前几年在山林地里栽种了不少面积的核桃树,但由于缺乏种植经验,长势一直不好。”如何防治核桃病虫害,提高核桃产量,成为了韩友权的一块儿心病。

围绕核桃树长势不好,核桃产量不高、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万雪琴现场为韩友权讲解了整形修剪、施肥等核桃冬季管理技术要点,病虫害防治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实用知识。

“核桃专家来到村里,把实用技术送到了田间地头;他们亲自教我们如何种植、管理、防治病虫害,让我们大开眼界,也让我们对来年有个好收成充满希望。”韩友权满怀信心地说。

万雪琴认为,核桃的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村民种植核桃,正是看中了它的“钱”景。由于各地种植的核桃树品种不同,产品投放市场的价格也高低不一,从而导致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收益。

“经济要发展,必须得有产业支撑,核桃产业提质增效计划就是当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康定市环林局副局长洛绒曲珍告诉记者,我们将以此次“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为契机,借助省上和部分高校的人才优势,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科学普及,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使资源和产业形成较高程度的匹配,让产业强起来,老百姓富起来。

“农民要致富,离不开核桃树,核桃产业将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连日来,通过深入巴塘、稻城、九龙、康定等地调研走访,万雪琴与队员们达成共识,引进良种核桃嫩芽,因地制宜开展核桃低矮嫁接提质增效计划。

核桃产业不仅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也是全州科技扶贫的一个缩影。自精准脱贫工作启动后,我州各地把科技扶贫作为扶贫开发战略的重中之重,建立扶贫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壮大农村实体经济组织,切实提升当地的脱贫致富造血功能。

据了解,今年3月26日,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在成都正式启动;从今年起至2020年,全省将采取“人才+团队+项目”方式,每年统筹选派科技专家深入深度贫困县开展科技扶贫;该活动启动以来,油菜、核桃产业技术专家先后奔赴我州开展产业调研、咨询,开展当地急需的产业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他们带着感情、满怀深情、充满热情,用科技帮助我州摘“穷帽”、栽“富根”、开“富路”,推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尽快实现。

创建四好村 开启群众幸福生活

今年3月,和煦的阳光洒满九龙县子耳河畔。在该县子耳乡银厂湾村,该村深度贫困户呷马尔即将搬进新修建的彝家新寨:“现在路快修好了,交通方便了,我也在山下新建了房子,漂亮干净,还买了新家具,通水通电通信号了,马上就要搬进新房,我们全家人特别开心。”

呷马尔向记者介绍,过去,通村机耕路由于受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影响,经常断道,坡陡弯急路窄,运输建筑物资的司机不愿意进山,在乡政府驻地,一块价值3元钱的空心砖运到村里,加上运输费就要卖到5.2元。如此高昂的建设成本,让不少有意愿修建房屋的村民望而却步。

小康路上,绝不落下一个地区、一个贫困人口,九龙县、子耳乡党委政府决定一次到位,修建长达28公里的通村硬化路,彻底解决银厂湾村沿线2300名村民的出行难、运输难问题。同时,九龙县委主要领导通过向省委争取,该县被纳入了全省彝家新寨建设区域。九龙县打捆扶贫资金,按照新建户2.5万元,改建户1.6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去年开工建设以来,已经完成了90%的风貌改造。

“我们按照‘四好村’的标准,高质量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该村村支书沙马史古告诉记者,村民没有讲卫生的习惯,乡上便组织部分村民到湾坝乡考察,要求村民将农具、被子摆放整齐,美化庭院。选出卫生文明户,奖励前10名洗衣机、热水器、打茶机、电饭煲等,通过设立卫生奖,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大大增强。现在的银厂湾村环境美了,村民舒适感提高了。

房屋风貌统一了,美观的民居坐落在青山绿水间,村民住上好房子的愿景即将实现;路修好了,基础设施完善了,发展产业推动群众脱贫奔康势在必行。据了解,银厂湾村通村硬化路即将完成,县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为村民量身定做了产业发展规划,今年,银厂湾村将实现摘帽。”

银厂湾村是只是我州“四好村”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今年,我州将严格落实“六个精准”要求,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进一步强化住房安全攻坚,坚持“三结合五靠近”思路,加快推进9064户易地扶贫搬迁、3063户危旧房改造、2555户土坯房改造、395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解决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 上一篇:俯首甘为播绿人
  • 下一篇:我州举办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