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八年精进不寻常

甘孜日报    2021年01月10日

决胜全面小康 共圆百年梦想 喜迎州两会特别报道

我州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州委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肖友才(左二)在石渠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州委书记刘成鸣(左一)在得荣县奔都乡俄木学村入户调研脱贫攻坚。

   ◎本网记者 谢臣仁/文 州脱贫攻坚办/图

   8年,2900余个日子,

   对于历史长河,只是短短的一瞬;

   8年,2900余个日子,

   对于圣洁甘孜,则是难忘的永恒。

   回望过往,经过全州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效:贫困群众通过挪穷窝住上舒心房、拔穷根有了致富业、解干渴喝上放心水,“两不愁三保障”得到高效落实,绝对贫困全面清零……高质量精准扶贫在我州减贫史上书写辉煌一页。

   战斗中崛起,感恩中奋进。在高山峡谷、在草原湿地、在边远牧区,甘孜人民以坚定的信念、果敢的决心、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着贫困面貌。世代贫困的甘孜,正在我们手中发生沧桑巨变。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这是何等巨大的成就!

   使命如山的甘孜担当

   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贫穷,客观存在。

   圣洁甘孜,大美天成,美得让人惊心,但也穷得让人揪心。在以2013年底人均纯收入2376元为标准开展精准识别中,全州18个县(市)均为深度贫困县,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3年全州有贫困人口22.55万人,贫困村1360个,贫困发生率23.17%,远远高于全省。

   贫穷成为我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成为奔康路上必须啃掉的“硬骨头”。

   背水一战,不胜不还。向贫穷宣战,与天斗,与地斗,于甘孜,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于甘孜人,是为更好的生活。回溯历史,我州经历了1994年至2000年的“八七”扶贫攻坚、2001年至2010年的新十年扶贫开发、“十二五”期间的扶贫开发以后,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四川省脱贫攻坚“四大片区”重要组成部分的甘孜,贫困量大、贫困面宽、贫困程度深,我州脱贫攻坚面临挑战。

   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何以让贫困村民面貌大变?前行路上最明亮的指南是什么?

   提高政治站位——

   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实际行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重点谋划,系统推进,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准确把握精神、充分认识“定位”,充分认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既是扶贫工作,也是民族工作;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深刻理解这既是一场关乎全局的攻坚战、一场任务艰巨的攻坚战、一场创造历史的攻坚战,也是一项全局性的重大任务、一场没有退路的关键决战、一次改写贫困历史的必由之路;准确理解中央、省委关于攻坚深度贫困的系列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确保中央、省委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在我州落地落实。

   明确总体要求、落实行动部署,按照中央、省委“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自觉把认识统一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上来,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来,一环紧扣一环、一步接着一步,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筑牢攻坚思想——

   充分认识这是一场任务艰巨的决战:瓶颈制约突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原生贫困沉重、次生贫困多发,奔康路上站着一只又一只“拦路虎”。

   充分认识这是一场考量智慧的决战:作为民族地区曾“一步跨千年”,深度贫困与社会治理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充分认识这是一场时间紧迫的决战: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必须完成的军令状。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充分认识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决战:勇担历史责任,勇挑千钧重担。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行路上一个也不掉队。谋篇布局,调兵遣将,举全州之力,实打实、硬碰硬,形成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强大声势。

   牙衣河乡是距离雅江县城最远的乡,不仅要沿着深长险峻的雅砻峡谷穿行,还需要翻越海拔4500米的格隆雪山,如果不刮风下雨、落石塌方,汽车都要走近一天时间。

   就在这个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干部们,需要用步行或摩托接力的方式到居住在陡峭山崖上的村民家做调查,往往去一趟,来回都得两天时间。

   不只在雅江,在全州,每个扶贫干部挨户挨户地走、一家一家地问,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贫困村的“第一书记”们都有一份“民情档案”和“民情地图”:哪家哪户是什么情况、困难在哪,详尽清楚。

   任重而道远,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成色,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奋起直追,慢不得、拖不得、等不得!确保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20年脱贫奔康,没有退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念兹在兹、唯此为大,我州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扶贫工作就是全局和战略,是民生之首、发展之要、赶超之策。

   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是责任担当、是真情表达——以“朝受命、夕饮冰”的事业心,以“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魄力和闯劲,办实事、重实干、求实效,为实现脱贫奔康、增加人民利益福祉,为美好蓝图转化为生动现实付出全部身心。

   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是生动实践、是能力展现——将“挂包帮”作为扶贫开发最基础的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紧扣“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关键问题,摸准扶贫对象、找准致贫原因、拟准治疗“药方”,确保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

   没有22.55万贫困人口的全面同步小康,就没有我州的全面同步小康!全州上下对贫困展开绝地反击。

   大决战需要大格局,我州始终坚持多方参与、内外联动,整合党委政府和市场、内部和外部、政府与民间、当前与长远,构建起脱贫攻坚的大格局。

   大决战需要大决心,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州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咬紧牙关,不胜不休。

   大决战需要大智慧。“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我州保持清醒的头脑,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形势,知己知彼,出台刚性政策,拿出有针对性的举措,各个击破。

   大决战需要大投入。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我州工作重中之重,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实现精准投入、精细“绣花”。

   顶层设计高屋建瓴,微观落子接踵而出。伟大的攻坚,在这里开始发力冲刺!

   一场场攻坚战,在甘孜大地的崇山峻岭间轰轰烈烈打响。

   勠力攻坚的甘孜作为

   尽锐出战、合力攻坚,始终脚踏实地,激发内生动力,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色达县安康社区位于县城东北角,这里是县城最好的地段,也是全县最大的贫困户集中安置点。安康社区安置了全县450户无牲畜、无住房、无收入来源的贫困户。安康社区不但让贫困群众住得下来,还在县城西北角为贫困户建设了洗车场,用公益性岗位安置了部份群众就业,拓宽了贫困群众收入渠道增加了收入来源,现在这里的居民生活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安康社区居民意公说:“我原来是年龙乡的人,在那里我没有房子,现在我享受了很好的房子,这个房子非常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都有配套,现在家庭也有了收入,我心里非常感谢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帮助我们这些贫困户,非常感谢党委政府。”

   8年来,我州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解决了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关键,更是支撑。注重“输血”,更注重“造血”。我州响亮地提出——“输血”摘“帽子”、“造血”拔“根子”,全力助农增收。

   在炉霍县斯木镇吉绒村的蔬菜大棚里,新鲜的番茄、嫩绿的黄瓜静静地挂在枝头。这些蔬菜大棚的存在,让吉绒村的贫困户有了脱贫致富的奔头,同时几乎惠及整个炉霍县的贫困户。

   蔬菜大棚对于炉霍县是新鲜事物,更新鲜的是背后的“飞地”扶贫模式。炉霍县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引领、村级负责、群众参与、产业共建、利益共享”等联结机制,依托该县鲜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在斯木镇吉绒村、若海村流转土地590亩,投入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对口援建资金等,集中种植高原生态有机蔬菜。100个大棚分给纳入该产业扶贫项目的48个贫困村,每个村分到两个大棚,一个大棚一年可为贫困村带来3万元的保底收益。

   炉霍县已建设蔬菜大棚300个,覆盖全县88个贫困村及83个非贫困村。“飞地”扶贫模式实现不同乡镇、村组之间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既解决了炉霍县很多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贫困户增收的难题,也为省内类似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思路。

   乡村巨变,正是脱贫攻坚甘孜实践的生动样本。从最细最实的地方做起,集全州之智、举全州之力、汇全州之情,部门合力、干部有为、群众积极,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选派帮扶“生力军”。8年来,我州对脱贫攻坚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四级书记”一起抓,按照“帮扶力量向一线下沉、乡镇力量向一线坚守、驻村工作队向一线驻扎、工作重心向一线聚焦”的一线工作法,做到尽锐出战,强化排兵布阵,做到州级领导联系18个贫困县(市)、州县领导联系1360个贫困村、公职人员和“五个一”帮扶力量联系全覆盖。向雅砻江上游4县24个深度贫困乡镇增派24名州级领导、72个州级部门、114名驻村工作队员,实现帮扶力量倍增,实现州、县(市)领导联系贫困村、公职人员、“五个一”帮扶力量联系贫困户全覆盖,广大扶贫干部发扬“对党忠诚、攻坚克难、万众一心、苦干实干、携手奔康”精神,凝聚起全州上下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强大合力。

   打出政策“组合拳”。2015年8月,州委十届七次全会作出《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发出了“举全州之力、决战脱贫攻坚”的号召;明确“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突出脱贫奔康和长治久安两个关键,统筹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精心组织实施扶贫攻坚、依法治州、产业富民、交通先行、城乡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六大战略”的“1236”总体工作格局,将脱贫奔康作为总目标,作为两个关键、三件大事、六大战略之首,作为统揽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进行精心安排和周密部署,描绘出“努力把甘孜建设成为高原地区脱贫奔康的先行区和示范区”的宏伟蓝图。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扶贫开发管理办法》,制定了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和专项扶贫实施方案等帮扶措施,完善户卡、村册、乡薄、县档、州卷等基础信息。数十个文件、数百条举措,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刚性”保障。

   强化资金“硬保障”。2015年以来,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筹集财政扶贫资金557亿元,实施住房安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基础设施、生态扶贫等“10+N”扶贫专项实施方案项目;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18.13亿元,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累计筹集产业、教育、卫生、小额信贷分险“四项扶贫基金”14.22亿元。

   定准方位“坐标点”。聚焦重点难点,加大攻坚力度。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坚持既不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围绕“两不愁”目标抓产业,既体现物质生活改善,又瞄准精神层面提升;既对接国家要求,又体现甘孜实际;既让群众切实可感,又便于指导实战。

   创新办法“活血脉”。一手抓“输血”、一手抓“造血”,两手都抓两手都硬,成为脱贫攻坚的总原则,新型的扶贫模式“五子登科”亮相前台——给票子,扶贫资金作“小引子”,撬动“大扶贫”;打底子,让贫困人口得到基本保障;探路子,让每户贫困户有脱贫产业,让每个贫困村有集体经济;活脑子,扶贫扶智,

   让贫困户有致富意识和致富技术;拔根子,增加贫困户“造血”功能,不再返贫。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绝对贫困这个“老对手”,我州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精准施策,不落窠臼,创新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求准求变的战斗。

   “精准”是贯穿我州脱贫攻坚始终,是我州脱贫攻坚的关键词和生命线。识别精准,建台账、知户情,一家人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一清二楚。帮扶精准,缺技术的,进农民夜校“充电”培训;缺资金的,可申请扶贫小额贷款和产业扶持周转金;因病致贫的,明确贫困老乡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承担费用不超过5%。脱贫精准,制定了严格的贫困退出验收方案,主要评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同时纳入贫困户邻居、驻村干部等调查对象的评价,增强客观性。督导精准,通过督查,发现问题,帮助各级干部客观分析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方法。

   通过对贫困户“量体裁衣”、量身定做,对每村每户量身定做针对性脱贫规划与方案,开出“小处方”,靶向治疗、精准“滴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一名结对干部,“号”准了脱贫的“脉”,对症下药,分类施策,下足“绣花”功夫,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精准之外,创新也成为我州脱贫攻坚的关键词。把脱贫攻坚和“六大战略”“三创联动”结合,增强民族团结、做强生态产业、发挥旅游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打造生态经济增长极,闯出了一条“山川增绿、群众增收、经济增效”的路子。摸穷底,集中先啃“硬骨头”;挖穷根,创出脱贫新模式;兴产业,培育致富长效“路”……我州在谋划、在行动,用可持续之策来替代传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旧模式,通过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借鸡下蛋,甩掉“穷帽子”、架起“致富桥”,跳出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真正走出一条适合本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独行快、众行远。脱贫攻坚,必须凝众心、聚众力,形成万众一心齐攻坚的局面才能人心齐泰山移。从以往的“一人帮”到“大家帮”,从“一厢情愿”到“同频共振”,“众人拾柴火焰高”,共同烧热脱贫这口“锅”,共同搬开贫困这座“山”,共同开好发展这条“船”。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综合扶贫的深入,是扶贫攻坚甘孜实践的成功经验、典型示范,让人一路行走一路震撼,让人一路行走一路自信。

   高质脱贫的甘孜答卷

   齐奔小康、脱贫为先;精准脱贫,质量为先;始终采取有力措施,付出超常努力,确保高质量脱贫

   一颗高原萝卜,昨天还深埋在理塘的泥土里,今天已经出现在香港市民的饭桌上。极地蔬菜远销港澳,书写出我州产业扶贫的辉煌一笔。

理塘县建立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进多家农业公司,规模化种植萝卜、青椒、番茄、西瓜、草莓等作物,实现农业产值9600余万元。其中白萝卜年产量5万吨,远销成都、重庆和粤港澳大湾区。理塘县建立出口蔬菜基地2367亩,是全省供港澳及东南亚重要的“出口蔬菜种植、加工”备案基地。“极地果蔬”深受北京、成都、珠海、港澳等消费者喜爱,成为“川菜”的新名片。

   不只是理塘萝卜远走港澳,在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名特优新农产品推荐会暨农业重大项目签约系列活动上,来自康定的原生态、无公害农特产品也倍受青睐。而2017年,道孚县的藏香猪肉则入选“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德国商务宴请晚宴菜单。

   这样的例子在我州举不胜举,更多特色农副产品走出了甘孜、走向了世界,成为生态农业走出去创品牌的生动实践。点面结合,建设产业“长廊”,成“珠链”、做样板、作示范、生辐射,成效显著;连横合纵,打造产业“共同体”,融要素、集资源、挖潜力、享成果,事半功倍。

   “以前去趟州府康定要翻越数座雪山,一路颠簸最快都需要2天,走一次怕一次,现在又宽又直的柏油路,跑起来真通畅,一天就能到康定。”在德格县从事商贸业务的扎西高兴地夸赞起公路改扩建后的好处。

   被称作“川藏第一险”的雀儿山隧道实现通车,同时雅康高速也通达康定,从而结束甘孜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不只是“任督二脉”通达,“毛细血管”同样丰盈。我州大力实施交通脱贫攻坚,让农村公路100%建制乡通油路、100%建制村通硬化路“两个100%”,2014年以来,实施通乡油路改造、通村硬化路建设,宽敞的道路连接到了藏寨村组,铺就“脱贫大道”,纵横通衢畅八方;疏通“毛细血管”,精准发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助推产业振兴,增收致富道路越走越宽阔。

   灿烂的阳光下,提灌而来的河水正从引水管道汩汩冒出,流进一个个蓄水池,再分流到一片片土地,让土地上青葱的庄稼如饮甘露。

   这是在得荣县松麦镇扎顶村见到的生动一幕。该村63岁的村委会主任阿青说:“吃水用水一直是我们的闹心事。最严重的是1983年,遇到干旱,最耐旱的青杠树都干死完了,牲畜不敢喂养,人吃水都只有到几百米的山下去挑,一户一天要派一个人专门挑水。以往,我们种庄稼的收成全看老天爷脸色,哪年老天爷给的雨水多,我们就多收点粮食;哪年老天爷一绝情,我们就颗粒无收。”说完以往的困境,阿青话锋一转,“不过,现在好了,县里建了太阳能光伏提灌站,以往做梦都没想到山下三四百米的水会‘爬’上山来,彻底解决了我们用水难问题。”

   太阳能提灌站改变了得荣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水,得荣县人均荒山荒地超13亩可恢复造林或种植经果林,产生可观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让吃水难变吃水甜,我州投资67640.94万元,完成972个贫困村和612个非贫困村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设;让用水臭到用水欢,从2016年以来,全州12个县累计投入资金31072万元,建设太阳能泵站86座,新增太阳能泵站功率9267千瓦,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201万亩,为群众脱贫提供了有力的水利保障。

   “住上整洁的新房、喝上放心水、用上稳定电、产业挣大钱……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你看我这把年纪了,还能参与村集体经济‘分红’,全靠党的政策好啊!”87岁的石渠县色须镇村民多加说起专业合作社的分红,脸上笑开了花。

   攻坚不畏难,变化在眼前。圣洁甘孜正在静悄悄地发生着根本性历史性变化。一组组数据彰显以民生为指向的社会建设巨大进步和累累硕果,我州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跃然提升。

   这是一次大考、是一次答卷,一组组闪光数据,展现的是我州贫困山乡改天换地的空前巨变——

   紧扣“两不愁”助推产业培育不断加快:旅游扶贫卓有成效,创建6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71个旅游扶贫示范村,打造26个特色旅游乡镇、21个旅游扶贫新村,建成121个“风情小镇”、458个“美丽村寨”;产业扶贫亮点纷呈,打造3个百公里脱贫奔高原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加快建设6个州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69.7万亩,培育村集体经济366个;生态扶贫成果丰硕,建成特色林果业基地95.6万亩,巩固退耕还林40.18万亩,实施国有林管护7127.31万亩、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1923.47万亩、草原禁牧补助4500万亩;电商扶贫稳步推进,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乡镇电商服务站、村级电商服务点1793个;就业扶贫多点开花,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717个,实现就地就近就业35329人。

   紧扣“三保障”助推民生短板不断补齐:住房安全巩固提升,全面完成3232户12654人易地扶贫搬迁、3084户14500人藏家新居建设、120户232人避险搬迁,建成率、入住率均达到100%;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成幼儿园41所,全面实施15年免费教育,100%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累计救助贫困家庭学生23676人,发放救助金2470余万元;基本医疗明显改善,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建成村卫生室318个,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治疗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5%以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191个村2602公里通村硬化路建设、283个村20933名贫困人口安全饮水巩固提升、61个村农网改造升级,实现366个村安全饮水、通村硬化路、生活用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全覆盖。

   紧扣“四个好”助推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群众面貌焕然一新,大力实施“润育工程”,深入开展“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主题教育活动,强化教育引导,破除陈规陋习;干部作风焕然一新,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900余个,处理不作为干部116人,召回不合格“第一书记”18名,新选派473名;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创办农民夜校2679所,完成办学3.65万学时,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51个、州级“四好村”374个、县级“四好村”559个,“脱贫全靠党的政策好,奔康要靠自己加油干”已成为全州干部群众脱贫奔康的强烈共识。

   数据的背后,是州委、州政府“绝不让一户困难群众掉队”的坚定信念,是全州广大党员干部心怀使命、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全方位、多层次、高品质发展,我州脱贫攻坚成色十足,为甘孜人民呈现一张荣耀答卷。

   决战决胜的甘孜捷报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获全胜不收兵,千百年来困扰甘孜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

   炮口徐徐昂起,钢枪擦亮,子弹进膛,蜿蜒的战壕,排排刺刀闪着寒光……这是电影《大决战》中的场景。枪林弹雨中,拼死搏杀。血与火的浸润,无数人的鲜血和生命,孕育出一个崭新的中国。

   在甘孜州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进入决战时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承诺来自使命,使命源于初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同全国全省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甘孜州委、州政府的庄严承诺。”省政协副主席、州委书记刘成鸣掷地有声。

   对承诺的回应是脱贫提速、发展提效、民生提质,是最终把“绝对贫困”标签彻底撕掉,向中央、省委和全州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从首战首胜到再战再胜、连战连胜再到决战决胜,甘孜大地日新月异,脱贫攻坚捷报频传:2017年,泸定“摘帽”;2018年,康定、九龙、乡城、稻城、丹巴“摘帽”;2019年,雅江、理塘、白玉、德格、色达、新龙、甘孜、石渠、得荣、巴塘、炉霍、道孚“摘帽”;州委、州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两年进入全省先进方阵,剩余高海拔边远地区561户2201名贫困人口于2020年全部脱贫。

   这是一张“英雄榜”,凝聚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广大干群辛勤付出,他们用信念、用汗水,甚至多名扶贫干部用生命换来来之不易的成就。

   这是一幅“全景图”,印刻着2900余个日日夜夜,甘孜儿女在脱贫奔康路上砥砺奋斗、勇毅前行的身影。

   这是一首“壮丽诗”,百万甘孜儿女以不屈的精神、昂扬的斗志、高质的成效,再一次书写了“一步跨千年”的时代传奇。

   成绩的背后,是我州干部群众久久为功、协力奔康的结果。梳理、盘点、总结过去几年我州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经验、创新,我们欣喜万分——

   创造了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扎实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通过“扶贫专项攻坚行动计划”“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路径”、以及驻村“五个一”“三个一”的有力实施,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真脱贫,实现了13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成功退出,实现了22.5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18个县高质量脱贫摘帽,创造了我州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

   打破了基础设施的最难瓶颈。通过聚焦聚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222户、危房改造49161户、避险搬迁9916户、土坯房改造6082户;新改建344所村幼儿园,建成标准中心校303所,建成通乡油路2680公里、通村硬化路20748公里,巩固提升972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改造提升1751个行政村电网、2085个行政村通信网络。

   保障了广大群众的最实民生。以全域旅游统揽产业扶贫,推进农旅、牧旅融合,贫困群众旅游从业人员达7850人;建设特色农林产业基地237.53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羊肚菌集中连片生产基地;做大做强“圣洁甘孜”区域品牌,41个农特产品使用“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标识,发展专业合作社1411家、种养大户3311户,建设集体牧场55个,培育集体经济1360个;实施控辍保学、劝返安置8—16周岁未入学适龄儿童少年16118人,实施15年免费教育、“9+3”中职教育,100%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快推进“健康甘孜2030”行动,全额代缴贫困人口医保费,累计补助救助46800余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90065个,认定就业扶贫基地(车间)109个。

   激发了贫困群众的最强动力。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扎实开展“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和“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意识进一步增强。大力实施“润育工程”,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劳务补助等方式,调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积极性。深入开展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等教育,形成文明新风尚。大力推广脱贫典型,宣传表彰一批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典型事迹和“脱贫标兵”“致富能手”。依托2679所农民夜校,组织农牧民学汉语、学文化、学法律、学政策、学技能,培训农牧民群众270.35万人次。

   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脱贫攻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积极发挥广大人民的主体作用所取得的,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新的历史奇迹,诠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证明了人民群众始终是创造历史的创造者,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必须坚持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既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又要让他们有参与感,同时让他们也增强了幸福感、安全感。从精准扶贫的精准性、规模性、落地性、实效性,是世界前所未有的,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

   钟声滴答催人行,2020年最后的攻坚,对于我州来说,是一张安排异常紧张的时间表。啃“硬骨头”、趟“深水区”、打攻坚战,使出“独门绝技”、下足“绣花”功夫、做实“过细”工作,以只争朝夕的干劲、水滴石穿的韧劲、舍我其谁的冲劲,以岗位为阵地,崇严尚实、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协力攻坚、决战决胜,绝不落下一乡一村一户一人,绝不拖全国和全省后腿,绝不做同步小康的最后一块“拼图”,我州用攻坚的担当作为、克难的务实行动和奔康的优异成绩,实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旧岁已展千重锦,新春更进百尺杆。一切过往,皆为序章。脱贫,还要奔康,脱贫攻坚让我州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变,乡村振兴将描绘出更加壮美的画卷。

   扶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奔康,目标所在。我州将在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发展新格局中更有作为。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把“奔康路”与“振兴路”无缝对接、持续加力描绘好发展长卷,甘孜主动有为,建设甘孜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在康定、泸定、丹巴沿大渡河流域打造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让脱贫攻坚成效得到巩固、让脱贫攻坚经验得到“发酵”、让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共享。

   路好,车就快,比预计用的时间少。在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泸定县加郡乡海子村,沿着一条通村公路前行,一路风景,延伸出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画。

   “以前总是想不知何年何月公路才能修到家门口。开展精准扶贫后,原来的梦想真的变成了现实,发展致富产业有了基础,心里说不出来的高兴。”建档立卡贫困户叶红兵满脸喜悦地说。

   一条路改变了整个村子的命运,也折射出脱贫攻坚之路带给我州的巨大变革。

   路在脚下,连接过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确保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在甘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再上新台阶。

   路在眼前,指引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5.3万平方公里的甘孜大地上,百万康巴儿女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完成了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今的甘孜,践行使命、担当作为、汇聚力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昂首阔步奔康大道!

  • 上一篇:我州加大力度治理退化草地
  • 下一篇:中国伟业 甘孜答卷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jjgz/67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