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红土地上的追梦人

甘孜日报    2021年05月11日

丹巴藏民独立师师部旧址看变迁

游客与当地村民共舞。

游客们在了解甲居民俗文化。

游客在甲居藏寨观景台欣赏美景。

◎本网记者 马建华 文/图


   编者按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20世纪初,革命火种播撒甘孜大地,甘孜人民尽最大努力支援中国工农红军;1950年,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支援十八军和平解放西藏,再立功勋。日前,甘孜日报报道团队走进历史深处,追寻红色记忆,重温初心使命,记录甘孜巨大变迁。今日起,本报开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建党100周年·重走长征路·红色遗迹看变迁》栏目,充分展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孜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敬请关注。

   85年前,红军在丹巴驻留了一年多,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000余名当地藏族群众参加了我军建立的第一支以少数民族命名的成建制部队——藏民独立师,丹巴儿女捐粮捐物支援红军,为新生政权献出了宝贵生命,师长麻孜·阿布(马骏)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重温这段红色记忆,在麻孜·阿布(马骏)师长和红军战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美人谷丹巴的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嘉绒儿女大踏步走在幸福小康的大道上。

     故事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走进丹巴甲居藏寨,可见幢幢嘉绒藏族民居错落有致地点缀山水间,石木结构的藏民独立师师部旧址映入眼帘。木质门窗印刻着岁月留痕,仿佛依稀可见丹巴藏民独立师师长麻孜·阿布(马骏)的身影。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马骏师长的故事。”5月8日,甲居镇甲居一村村支部书记桂花向聚集在身边的全村党员说,1935年3月,红军到达小金县后,丹巴群众及土司头人对共产党缺乏了解,麻孜·阿布(马骏)被派去打探红军的情况。当他看到红军为了不打扰百姓睡在街道上,即便树上结满了果子也不随意采摘,又听到共产党为穷人打天下,很受触动,便决定给红军带路、当翻译。

   1935年6月,红军驻防丹巴后,成立了以藏族同胞为主体的民族武装——丹巴藏民独立团,麻孜·阿布(马骏)被任命为团长。1936年初,丹巴藏民独立团扩编为丹巴藏民独立师,麻孜·阿布(马骏)任师长,李中权任政委,红军又派出100多人到该师任职,派去的汉族同志一律着藏族服装。全师规模最大时,发展到2000人左右,大部分为藏族同胞。

   为支援红军,麻孜·阿布(马骏)和他的父亲带头为红军捐献粮食,据不完全统计,在红军驻防期间,丹巴人民为红军筹集粮食200万斤,各类牲畜近万头(只),奶渣8000余斤,肉油30000余斤,毪子800多根,毛袜1000多双,鞋900余双,羊毛400余斤,藏装280余件,帐篷20余顶,柴草50余万斤;为红军运送物资、抬伤病员、带路、当翻译的就有5000余人次。

   丹巴藏民独立师是在党的领导和红军帮助下建立的正规建制的藏族红军武装。这支队伍在配合红军主力作战、维护地方治安、保卫红色政权、宣传党的政策、帮助红军筹备军需给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藏民独立师师部就在我们甲居镇,我们村处处流淌着红色基因,麻孜·阿布(马骏)师长一心跟党走,坚定理想信念,献出了宝贵生命,长征精神已经融入甲居的每一个角落。”桂花深情地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了解和熟悉这段历史,要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在党的领导下,加力推进乡村振兴,早日实现全体村民的小康梦。

   人物

   从贫困者到扶贫者

   上个世纪80年代,甲居还是一个无人知晓封闭荒凉的小山村。甲居离丹巴县城仅10余公里,因为道路不通,进一次城很不容易。“小时候,家里很穷,每天清早,父母就去地里干活,因没人照顾,我就被‘锁’在家中。二妹和小妹出生后,我就在家带妹妹。”被“困”在家里,桂花读书心切,父母同意把她送到山下的甲居小学学习。

   桂花学习很刻苦,成绩一直很优秀,但上初、高中必须到县城,贫困的家庭没有能力拿出生活费和学费。为此,妹妹大拉姆嫁给了同村的小伙子,条件是必须资助姐姐读书。1995年,桂花考上了四川省城市建设学校,家里只好卖了猪和羊,并在亲友的东拼西凑下,总算凑够了桂花第一学期的费用。当时还不满16岁的妹妹小拉姆也来到成都打工,给姐姐挣学费。

   第一次看见外面的花花世界,19岁的桂花也曾心动。“当时的想法是毕业了能够有个工作,我想为贫穷的家乡出一份力。”大学里,桂花从生活费里拿出300元建了一个网站,上传的图片全是丹巴藏寨的美景,希望能够引起外界的关注。1998年,桂花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县里一家国营企业做设计工作。

   香港摄影游客孙先生的到来改变了桂花的命运,在桂花的邀请下,他在桂花家住了五天,见识了甲居藏寨原始古朴的美,在赞叹之余他表示要带更多的朋友来欣赏这里的美景。1999年5月,孙先生带来了一个有10多人的旅游团队。热情好客的村民汇聚到桂花家,跳锅庄、设藏宴,热闹了三天。过了不久,孙先生又介绍了许多朋友,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把甲居的美名传扬开去,前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孙先生建议桂花开一家客栈,父母却坚决不答应,有稳定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旱涝保收。开客栈需要钱,家里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在一筹莫展之际,桂花获得了政府提供的4万元民居接待免息贷款,她用这笔钱改善了家里的基础设施,2000年,桂花家正式建起第一个家庭旅游接待站,取名“姐妹藏家庄”。为鼓励女性自主创业,政府又提供8万元的民居改造两年免息贷款,使她有足够的资金改善民居接待软硬件设施,民居接待质量得到了提高,游客入住率显著上升。2000年8月23日,广州一家旅行社31人组团来到甲居,桂花的客栈迎来了第一批客人。

   “紧张、忙中出错,急得头上冒汗却不知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第一次接待客人的经历,桂花一辈子都忘不了。不过,随着接待次数多了,如今三姐妹已能应付自如。

   嬗变

   穷山村到小康村

   几经扩建后,桂花将“姐妹藏家庄”更名为“甲居三姐妹”民宿,每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以上,年纯利润已过百万元,成为甲居藏寨规模最大的民宿。“别看眼下我家的生意好,在过去,这想都不敢想。以前这里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即使有再美的风景,也只是留得住心,却留不住人。”桂花说,随着甲居藏寨旅游环线的开通,这里的藏寨、美景声名远播,每到黄金周,“甲居三姐妹”的房间早早地就被预订一空。

   如今,“三姐妹”民宿名气越来越响,规模越来越大,生意越来越好,从最初的年营业收入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再到如今的两百多万元,从最初的几个房间发展到现在的三栋楼,从最初的自家人搞服务发展到现在聘用十来个人参与服务。“我每年支付给乡亲们的工资和奖金多达50多万元。”桂花说,我是第一个搞民居接待的,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也有很广的客源,我富裕了,就有责任和义务拉乡亲们一把。

   谈到现在的收入,桂花很开心:“我有三栋楼,两栋楼在自营,另一栋租给其他人搞接待。我自己的民居一共有75间房,能同时容纳150人住宿和200人用餐,每年有两百来天都是满员,旺季接待不了,我就首先推荐到脱贫户家里吃住,帮他们增加收入。”

   桂花说,全村所有贫困户已在2017年实现全部脱贫,2016年后,全村再没有人吃低保了。截至去年,甲居一村55户中有52户发展了旅游接待业。从户均收入看,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有1户,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5户,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有20户,年收入10万至20万的有15户。不仅甲居一村,整个甲居镇发展民宿接待达120多户。2013年至2015年,桂花先后被评为全国致富女能手、甘孜州劳动模范。

   梨花、桃花、樱桃花、大马士革玫瑰……,经过一片花海,看见各地来的游客饶有兴致地拍照、拍视频,桂花热情地向游客打招呼,“为增加甲居的看点,让春赏花成为现实,我们拿出荒坡地,从成都引进了专业花卉种植技术人员,硬是让荒坡变成了花海。”桂花自豪地说,“新建的幸福花园是提档升级的一部分,游客不仅可以登高远观甲居藏寨的风貌,还可喝茶、采摘水果、烧烤。”桂花说,下一步,村民们打算壮大集体经济,开一个民宿公司,一来增收,二来对民宿进行提档升级。

   作为村民致富的引路人、村党支部书记,桂花依托拉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在去年试种金丝皇菊的基础上,今年专门成立了专合社,动员村民们以40亩土地入股的方式进行大面积种植。“村民除了获得土地流转费以外,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挣钱、从合作社分红。”桂花告诉记者,金丝皇菊有三个月的花期,扩大到40亩后,又将为甲居创造一道靓丽景观,经济价值高,亩收益上万元,能够带动村民致富,她们将金丝皇菊命名为甲居美人菊。

   通过二十多年的打造,如今的丹巴甲居已成为中国最美村寨。据统计,甲居藏寨景区游客接待量从2001年的2000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170余万人;人均收入也从2010年的4000多元增长到2019年的35000元。

   

  • 上一篇:我州全力提升旅游餐饮服务质量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jjgz/70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