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聚焦甘孜 >> 浏览文章

下活“产业棋” 奏响“富民曲”

甘孜日报    2021年12月15日

    ◎本网见习记者 周燕 文/图

    田野里,风吹麦浪,金灿灿的青稞丰收在望,草莓硕果累累,葡萄甘甜可口;养殖场,规范整齐,羊肥牛壮……金秋时节的康巴大地,生动地演绎着现代农牧业进行曲。农业发达、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现代农牧业的魅力如同跳跃的音符在这片热土上尽情绽放,演绎着华彩乐章!

    在丹巴县甲居镇小聂呷村村民杨成华的“美人脆”苹果采摘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树枝,鲜艳夺目,映红了她和村民们的脸庞,他们正在忙碌地采摘、分拣、装箱……

   “我们小聂呷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昼夜温差大,产的苹果个头大,更甜、更脆、口感更好!”杨成华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全村共种植“美人脆”苹果100余亩,已经挂果的有80亩,今年总产量达8万余斤,产值达40万余元。

   “美人脆”苹果以色泽艳丽、香味浓郁而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原生态的“美人脆”苹果早已自带“名片”,引来企业统一到地里收购,“‘美人脆’苹果俏得很,不愁销路”。

   奔康前行路,增收何所倚?产业富民首当先。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脊梁,是群众奔康的重要依托。近年来,我州围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积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立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相结合的农业经营体系,形成梯度有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格局,走出了一条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致富路。

   沿大渡河畔蜿蜒而上,在群山深处,一树树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惹人喜爱……在康定市姑咱镇杠江沟村的苹果园里,村民陈玉蓉喜笑颜开。

   “我家种了8亩多的苹果,今年预计产量有20000斤左右,按批发价每斤5元计算,将实现收入10万元。”谈到今年的收入,陈玉蓉难掩心中喜悦,“以前是想都没想到荒山也能发展优质苹果,通过线下和线上的销售方式,我们村里的苹果已经走出大山,成为村民增收的希望。”

   据康定市脆蜜红富士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德华介绍,杠江沟村地处康定市大渡河畔高半山,受交通及地理条件的制约,多年来全村没有一个主导产业,村民们靠种土豆、玉米等农作物艰难度日。眼看增收无望,村民纷纷背井离乡,举家搬迁,全村23户将近搬走一半。

    发展高原优质水果,大渡河谷的高半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省农科院、甘孜州农科所专家多次实地考察,为杠江村开出了增收致富的“良方”——整村推进发展优质苹果产业。

   2014年初,在村两委的组织下,全体村民一致同意,杠江村成立了康定市脆蜜红富士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1户村民自愿加入合作社。当年4月从省农科院引进优质苹果种苗,规模种植苹果300亩。通过省农科院集成苹果栽培技术,实现一年栽种,两年试花,三年挂果,四年丰产。

   如今,在杠江沟村,每家每户都种上苹果树,每到秋天,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昔日“撂荒地”变身今日“花果山”。

   “去年我家葡萄卖了3万元,今年收入有4万元。”在得荣县瓦卡镇瓦卡村,村民朱一向指着已经全部采摘完的葡萄园,计算着今年的产量和销售情况,

   近年来,得荣立足县情实际和发展优势,坚持“农业跨越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工作主题,充分挖掘“金沙江干热河谷葡萄酒产区”潜能,通过“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整合各类产业资金、帮扶资金和涉农资金3620万元,在10个乡(镇)推广种植高原优质酿酒葡萄5000余亩,总产量906吨,打造的极具得荣特色的葡萄酒品牌“扎西尼玛龙”远销全国各地,订单源源不断而来,“醉美得荣”声名远播,葡萄酒酿出“致富味”,小葡萄变成“大产业”。

   “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做强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群众得实惠。我们将加大支持力度,不仅要发展好苹果、葡萄产业,还要发展枇杷、甜樱桃、仙桃等高原优质水果,实现村民持续增收致富。同时还要把产业增值收益、就业岗位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州农牧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以往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现在是“一方水土富了一方人”。 我州以增收为核心,以规模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业高产高效为目的,多渠道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全面见效的产业富民路子。

   富民产业的发展,让群众收获“真金白银”,享受产业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和“安心感”, 产业“红利”带动千家万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

    规模养殖 弹奏精彩田园新牧歌

    深秋时节,走进理塘县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在育的1500余头牦牛进入育肥阶段。“牛舍里实现了恒温恒湿的智能化管控,这里每头牦牛在入场时都会戴一个智能终端,作为牦牛唯一的身份信息,记录牦牛的年龄、体重、性别以及后续的管理、疫病防控、繁育、屠宰等信息,实现从源头开始的全程追溯、信息化管理。”园区负责人周斌告诉记者,圈舍里安装有视频监控系统以及环境监测设备,可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数据,饲养人员可以通过终端数据科学地进行喂养。

    牛舍里,一台自动撒料车缓缓驶来,有了这台自动撒料车,4名饲养员就可以完成整个养殖场的饲喂工作。目前园区有13个牛舍,这些牦牛在牛舍里被精心饲养,平均每天可以增重1.2至1.5斤,经过6个月短期育肥,体重达到400斤后就可以出栏。通过短期育肥,出栏时间比传统的养殖周期缩短了两年,出栏体重增加了50多公斤,将实现四季可出栏。

   “我们一年可以养育两季,一季5500头左右,一年可以出栏两季,达到11000头,改善牦牛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实现鲜牦牛肉的全年供应。”周斌说。

   在九龙扎日村新山沟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一头头牦牛被赶下山,准备装入货车运往西藏昌都市。

  “这次运的300头九龙牦牛是作为种用牦牛,将在昌都市果扎种畜牧场经适应性饲养后,投放昌都市牦牛产区。”西藏昌都市畜牧总站工作人员赵小龙介绍,九龙牦牛生产性能比较好,体型高大,产肉率较高。该品种遗传性能稳定,倍受昌都市青睐,已多次被引进改良当地牦牛。

   为健全牦牛良种繁育体系,优化种畜品质,提高种畜良种化率,2017年九龙县成立草坪子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牧繁农育试验示范。目前,合作社共有6000头牦牛,每年出栏种牛380头,出售种公牛120头,肉牛260头。三年来,累计向西藏、云南及省内牦牛产区相关县市销售优质九龙牦牛种牛800余头,每头增收2000元至3000元,为200余户牦牛养殖户增加纯利润200余万元。

   我州是牦牛资源大州,牦牛主导品种优势和特色突出。“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以牦牛产业助推甘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日前,州委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甘孜牦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事项,提出用三年时间,在甘孜州打造年产值50亿元的国家级牦牛特色产业集群。

    现代加工 奏响农产品发展循环曲

   “以前除了卖虫草、牲畜,没有其他收入,现在卖牦牛奶给加工厂,收入更多了!”德格县马尼干戈镇曲西村村民更拥告诉记者,自己家里养了100多头牦牛,由于牦牛奶保存时间短,以前除了家里日常食用,大部分的牛奶只能做些简单的奶制品,卖不了好价钱。

    2019年7月,德格县在马尼干戈镇建设了康北牦牛乳制品加工园区,每天定时定点在牧户家门口收购新鲜牦牛奶,目前每天至少能收购3吨鲜奶。

   “园区已建成乡镇奶站4个,村级奶站逐步覆盖70%的行政村,惠及7043户29580人。”德格善地蓝逸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仁青翁加向记者介绍,“园区完全建成后,计划日处理牛奶21吨,年产量达3150吨,年产值达4000万元以上。可覆盖甘孜州北部石渠、甘孜、白玉、新龙、炉霍、色达、道孚7县,形成‘奶送德格’区域协同模式。”

    坐落在甘孜县的格萨尔青稞文化园区,以高原青稞产业为核心,青稞文化与格萨尔文化为特色,建成集川藏地域特色、科技培育、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创新研发为一体的现代青稞文化产业园。

   “现在我们园区主要有青稞生粉、青稞熟粉和青稞饼干三条生产线,同时也正在积极研发青稞面包、青稞面条等一系列的产品。”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负责人王建利介绍,产业园从投产到现在已经达到3500万元的销售额,收购原料就达到2000多万元,直接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1000万元左右。

   “以前家里种的青稞经常卖不出去,只能堆在家里被老鼠偷吃。青稞园区建起来之后,我们的青稞都被收购过来,价格还比外面贵一块多,我还可以来这里打工上班。”扎西严扎说,自己从2018年起就在这里当起了内包装机器操作员,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收入比以前高多了,生活也更稳定了。

   目前,园区已收购青稞1300吨,实现群众增收近600万元,生产销售青稞产品近1400万元。“现在,每天都有甘孜县各乡镇的青稞进入园区,有10吨产品从园区销售至全国各地。”王建利说:“未来,等所有产品上市后,预计将实现年产值1.34亿元,年纯利润3515.7万元,将惠及全县179个行政村、8490户农户。”

    叫响甘孜品牌,与发展富民产业同等重要。仅仅停留在农牧业领域抓农牧业,难以实现农牧业产业现代化。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牧业,才是破解农牧民增收难题的关键。只有找准我州农牧业与工业最紧密的结合点,加快构建以农副产品和畜牧产品加工为主体的经济体系,才能形成以工业带动农牧业、工业和农牧业互促的发展格局。

  • 上一篇:美丽新颜让幸福加速
  • 下一篇:没有了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xw/jjgz/76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