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康巴时评 >> 浏览文章

留住书报亭的城市更有文化气息

甘孜日报    2017年07月20日

雷红寰

小小的书报亭,伫立在城市的一角,为市民提供了书刊杂志等便民性、公益性、商业性服务,在和社会大众耳鬓厮磨的文化融通和信息交流中,生出重要的精神和文化属性,抚慰情感、补给文化,带来文化情趣和慢生活格调,成了市民生活的不可或缺。

就算是不买书、不买报,单单是看到那些赏心悦目的报刊杂志,就能产生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情感的妥帖感。人们由书报亭牵引出的喜欢阅读、旧友闲谈、关于书报的人际交往,已经成为朴素宁静的文化生态、和谐氛围,成为城市软实力、公共精神的重要构成。

所以这些年,国家规划很重视书报亭的发展。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公安部等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强调说,各地要把报刊零售亭建设作为综合便民服务窗口和精神文明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城市规划,通盘考虑。有计划地在城市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兴建一批式样美观、相对稳定的报刊零售亭。让书报亭成为文化的地标。2011年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也积极呼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书店被挤占,书报亭越来越少,因此要解决群众买书难、看书难问题等等当成大的文化建设,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城市规划要尽可能通过政策倾斜、公共行为,留住城市文化设施、老建筑和文化景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各界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需要,让城市成为文化的居所,留得住乡愁,让市民拥有较高的幸福感、归属感和获得感。

可是,当我们一刀切拆除所有的书报亭,先不说这种做法是否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单说它的文化损失,就不可限量。首先,书报亭没了,居民买杂志买报,就不方便了,要跑很远的路,读书读报的积极性会降低,影响社会阅读氛围。其二,公民和书报亭在长期购书买书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连接、精神依赖,也被无情切断,留下挥之不去的失落感、被剥夺感。其三,作为文化盆景的书报亭消失了,留给人们的多是喧闹的商业区、商业街,城市的人文底蕴也会缩减很多,影响整个城市的精神品味、城市精神以及综合形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书报亭,就是公共文化多样化的鲜活标本,这些年它之所以一直呈现良性发展态势,说明城市和公众离不开它,离不开这种多元化的文化补充。我们动辄搞“”一刀切“”的取消,也是对公共文化多样化的不尊重、轻视,久而久之还会对文化生态形成破坏,实在是一种不智行为。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就算是城市空间拥挤狭小,也应该留下广阔的文化乐土。就算是城市规划需要高大上的地标建筑,那些更受民间和民众欢迎的书报亭、实体书店等,也是城市发展的公共构成,不可或缺,不能缺失,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努力留住书报亭:以人为本,重视文化,强化人文,涵养和谐的文化生态,提高公共文化水平,让城市成为真正的文化的乐园、幸福的居所。

  • 上一篇:教育好“熊孩子”需家长以身作则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