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8月09日
■本网评论员
俗话说:“一技在手,吃穿不愁。”透视贫困原因,可谓五花八门。一个家庭的贫穷,除了因灾、因病等不可抗拒的外在因素之外,除了懒散、怠惰等好逸恶劳的内在原因之外,知识与技能的贫乏,是致贫的关键所在。破解之道何在?实践给了我们答案:治贫先治愚、扶贫贵扶智。
人穷穷一时,智穷穷一世。一个没有知识与技能支撑的家庭必然贫困,而这种贫困不仅摆脱难度大,而且还具有“代际传递”的特点。因此,扶贫之要,在于“扶智”;“扶智”之举,在于“远”“近”两手硬,抓好“两代人”。
抓好“两代人”,首先要着眼长远抓孩子。知识改变命运,再穷不能穷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无论是国家启动实施的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还是我省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都为教育扶贫注入了强大生机与活力,点燃了贫困家庭孩子求学求知求成才的梦想。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消除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高度,着力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层面构建全领域结对帮扶关系,精确对准最贫困群体,确保贫困家庭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作为各级党委、政府要着力抓好教育规划、加大投入力度、营造重教氛围,让校园成为最好的建筑,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着力抓好各项惠教惠师惠生政策的落地落实,让校园的育人环境更优,让农牧民群众主动送孩子上学成为习惯;作为学校要着力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管理,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作为家长要着力克服“与其送孩子上学,不如让其从小种地放牧”的错误思想,自觉把送孩子上学作为一种法定的义务和责任,积极主动配合学校与老师共同参与孩子教育,让孩子学本领、长见识、阔视野;作为学生更应当树立远大理想、放飞希望梦想,尊师守纪、勤勉好学,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让知识成就自己的美好人生。
抓好“两代人”,其次要着眼现实抓大人。技能改变现状,“授之以鱼”不如 “授之于渔”。在现实生活中,贫困群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文化程度普遍低、观念落后更新慢、思路不活办法少、脱贫无门苦恼多、致富无路技能缺,而农牧民群众的智力水平高低决定其贫富程度。尽管帮扶资金、建设项目等“输血”式的扶贫虽然具有雪中送炭之功效,但“一次性筷子”与“失灵失效”的悲剧却在辛辛苦苦的帮扶中无休止地上演,很难从根本上走出“扶了依旧贫”这一“久治不愈”的怪圈。因此,我们必须着眼“培训增智”与“创业强智”这两大载体,切实打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组合拳,紧紧依托实用技术推广、短期技能培训以及创业就业培训等项目,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并将“想富、敢富、能富”思想植入到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实践之中,不断拓宽脱贫致富渠道,进而实现“一技在手、一人就业、一家脱贫”。
因此,在脱贫攻坚中,我们一定要把扶贫与“扶智”有机结合起来,既注重教育扶贫又抓实技能扶贫,既注重“授之以鱼”更侧重“授之于渔”,真正做到“扶志”与“扶智”相提并论、“扶德”与“扶根”并驾齐驱、“输血”与“造血”相得益彰,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进而彻底甩掉沉重的“贫困帽子”,过上给力持久的幸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