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康巴时评 >> 浏览文章

扶贫莫忘“扶德”

甘孜日报    2017年08月10日

    ■本网评论员

   贫困往往使部分人丧失了做人的尊严,而道德则是捍卫人类尊严的最后防线。扶贫除了要“扶志”、“扶智”,“扶德”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为,道德永远是幸福的重要决定因素。

   最近在基层采访时,一位村支书的话引起记者深思:有的生活随意、懒散、邋遢,不仅致贫而且致病;有的热衷赌博,无心干事,因赌返贫、因赌更贫的现象大有人在;有的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往来盲目攀比,进而陷入了因阔返贫、因阔更贫的境况;有的老是抱着“反正政府在扶贫,无需自己去打拼”的等靠要思想,宁愿贫穷也不思进取;有的不赡养老人,导致老人虽有医保,生了病却无人奔走照料,只好放弃治疗;有的无视子女教育,盲目让学龄儿童远离校园种地放牧;有的不遵守村规民约,我行我素,为所欲为;……凡此等等陋习,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否则,扶贫将会陷入“再扶也是依旧贫”的尴尬境地之中。

   叶圣陶曾经这样说过:“坏习惯就像疾病一样,使人受害终身。”纵观现实,我们有的贫困村、贫困户之所以贫困,除了自然、环境等客观制约因素之外,一些不良习惯和风气无疑是其重要诱因。难怪这位村支书不无感慨地说:“在实施精准扶贫中,道德建设一定不能掉队,否则很多问题都没法解决。即使脱贫之后,如果出现道德滑坡和价值沦丧,那必然会导致再度返贫。” 从某种程度上讲,“扶德”与“扶志”、“扶智”同等重要。当政府不断将人力、物力、财力和项目、资金、产业等外界资源向贫困村、贫困户快速聚集的过程,倘若缺乏与之相匹配的道德建设,不仅脱贫遥遥无期,而且即便脱贫之后返贫的几率也很大。可见,只有将道德建设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才是长远地、稳定地扶贫脱贫的精准之道。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扶德”,就是要将道德建设融入脱贫攻坚全过程,突出党建带动,突出政策引导,突出道德感化,广泛开展“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群众宣讲活动,着力教育和引导农牧民群众改变邋遢陋习、倡导干净卫生,改变酗酒赌博陋习、倡导健康娱乐,改变攀比陋习、倡导勤俭持家,改变短视陋习、倡导读书育人,改变我行我素陋习、倡导遵纪守法,改变自私自利、倡导集体观念,改变作恶陋习、倡导行善积德,切实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理念转化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规范,不断增强道德约束力和行为自觉性;持续开展孝老爱亲、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脱贫致富先进等一系列评选活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凝聚美德力量,涵养和谐乡风;用心打造乡村思想道德“文化墙”,介绍村规民约、传播家风家训、讲述传统美德、宣扬邻里合睦、倡导自强致富;切实以“乡村舞台”为载体,积极开展以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题的文艺演出,以群众演、演群众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新风正气,鞭挞歪风邪气;切实建立健全并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老人协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参与、群众主导的内生型组织作用,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以及村党员干部在道德建设中的示范者和推动者作用,力求为我州农牧区道德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在脱贫攻坚中,我们一定要将不折不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百姓生活,并通过实实在在的道德引领,既打造利益纽带,更锻造道德纽带,始终让贫穷为耻、富裕为荣、自力更生、感恩奋进、尊老爱幼、助人为乐、遵纪守法、行善积德等道德观念占领意识高地、成为思想主流,努力营造出“崇德尚善”的浓厚氛围,切实为我州夯实“五个基础”、实施“六大战略”、建设“四个甘孜”、决胜全面小康、确保长治久安凝聚强大的正能量,真正让“道德扶贫”之花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竞相绽放。


  • 上一篇:动真碰硬 立说立改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