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11月07日
十九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了新党章,成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并列的新时代我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杨柳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突出地提出和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现实性”问题。这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是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基本问题”的前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系统认识和把握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坚定“四个自信”,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十八大以来,中国处在新起点,面对新期待和各种新的伟大斗争,一方面3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的成功实践,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资格更加自信;另一方面,新发展、新问题、新期待和新要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和自觉又提出新要求、新问题、深追问。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抓住根本,及时地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政治和理论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历史渊源及其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性,把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性的认识提高到新境界、新水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政治之首、理论之先,给予特别重视和独特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十分重视党的理论工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始终抓住基本问题,多次强调和深刻阐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
2008年,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的讲话,这是我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篇权威性阐述,《讲话》五个方面的内容贯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性、现实性的系统阐述。
2012年11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其重要讲话中首先强调的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高屋建瓴,历史与现实结合,讲清了马克思主义如何产生、怎样发展;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又怎样经过迂回曲折艰苦探索,终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核心是讲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经典阐述。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多次从上下五千年,从中华文明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中国改革开放史,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首次系统阐述了“文化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三个自信”发展为 “四个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是我党对文化作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个新发展。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是一个系统的观点体系,有丰富的理论内容,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其系统理论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有着重要的基础地位。
系列讲话的主题是“发展起来的中国如何进一步发展”,主要内容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化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坚定了治国理政的根本方向;二是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治国理政方向和目标具象化;三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成功确立了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四是在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过程中,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它是破解治国理政主题的创新理念,实现发展理念的新飞跃;五是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和“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之两个治理的重要思想。
(二)历史与现实统一深刻论证和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十八大以来,面对新起点、新期待和新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次进行系统深入的阐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涉及许多方面,其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及其必然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关于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及关于如何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等等。其中,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5日的讲话是有关思想最集中、系统、经典的阐述,而这一重要讲话,也体现出总书记坚持“历史与现实统一”回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的突出特点。
为什么要历史与现实结合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关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蕴含三层意思:一是我们党有重视历史和善于总结经验的传统。2011年9月1日,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在开学典礼讲话的主题就是“领导干部要学点历史”;二是“历史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贯穿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把“看家本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概括为六个方面,其中第三点是“五大思维”,“五大思维”之二是“历史思维”,就是强调要“以史为鉴,认识规律,指导工作”;三是要从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结合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性,增强全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性认识,拓展了“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科学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为什么”历来是“社会主义首要基本问题”的“题”中应有之义,“必然性”阐述从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我党在回答“什么是”和“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时都要具体地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也形成了关于“什么是”和“怎么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原因、理由的“必然性”观点和观点体系,如为什么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回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突出地、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现实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是既科学、系统、深入,又有针对性、发展性和指导性。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理论,这种创新不同以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回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更突出提出和更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现实性”问题,在实践上,坚定不移地解决了在新的条件下中国发展的“方向”、“道路”和“旗帜”这个党和国家命运攸关的政治问题,统一了全党的认识;从理论上,则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性的认识,拓展了社会主义首要基本问题的内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一般应包括“为什么”、“什么是”和“怎么样”三个方面,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第一个原理是“两个必然”,以往我们把“坚持社会主义”与其当作一个理论命题,不如说首先是作为一个政治前提,政治问题就是坚持的问题,不需要太多的讨论。在理论上,一段时间中,我们从中国历史和现实出发,首先关注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当然在回答这个“首要基本问题”当中我们的理论也贯穿着对“为什么”的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在新的情况上把“为什么”和“什么是”和“怎么样”的问题既“结合起来”,又“独立出来”。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拓展了社会主义首要基本问题的“科学内涵”,并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观点,也就系统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性原理,其理论意义非同寻常。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是拓展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基本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政治“自信”,也进一步发展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理论“自觉”,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的一个基础性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作者系州行政学院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