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康巴时评 >> 浏览文章

甘孜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甘孜日报    2018年02月06日

■雷建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和边远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甘孜县将按照中央省州要求,立足县情实际,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甘孜县乡村发展现状

甘孜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雅砻江上游,辖3镇19乡233个行政村(社区),属半耕半牧高寒地区,耕地200820亩,草地9170400亩,总人口7.08万,其中藏族人口占95%以上,农业人口约6万,是国家级贫困县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深度贫困的典型代表。因受客观因素制约,全县22个乡镇普遍存在底子薄、经济弱,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反分维稳任务艰巨等诸多深层次的问题。近年来,甘孜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治藏方略、省委藏区工作总体思路和州委决策部署,立足县情,聚焦脱贫攻坚和社会长治久安,农村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预计到2019年底,全县累计129村3387户15708人脱贫,实现“贫困县”摘帽目标,但当前脱贫攻坚还任重道远。

二、甘孜县乡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牧业发展缓慢,内生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和牧业散养放养的方式依然得不到根本改变,农牧民靠天吃饭的局面长期存在;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起步晚,产业化水平低,农畜产业没有龙头企业作为支撑点,农牧民增收难的现象较为突出。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差,短板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乡村路网、公共交通、电力通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不能全面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难以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三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步晚,效益不明显。2014年之前,甘孜县几乎没有村级集体经济,仅有的几个主要集中在国道317沿线村落,且大部分处于“空壳”状态。实施脱贫攻坚以来,村级集体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在农区建成39个集体经济组织,在牧区建成43个集体牧场。但这些集体经济组织起步较晚,股权量化尚在试点改革,内部运行还不够规范,短期内经济效益不明显。

四是农牧民思想观念落后,难以跟上发展步伐。因地处偏僻,交通不畅,甘孜县长期以来缺乏跟外界深度交流,少数群众滋生“等、靠、要”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在牧区,牧民群众 “戒杀生”思想根深蒂固,极大影响了牦牛出栏率,牧民增收渠道少之又少。

三、甘孜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策略

面对甘孜县乡村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正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找准抓手,重点攻坚,力争在2020年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同步全面小康。

聚焦深度贫困,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户脱贫“一超六有”、村退出“一低五有”、县“摘帽”“一低三有”目标攻坚,按照《甘孜县2018—2020年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因村因户施策,重点组织实施住房安全、基础设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攻坚。强化对口帮扶援建项目管理,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建立“四项基金”稳定补充机制,引导、激励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形成集聚效应,增强农牧民的获得感。

培育富民产业,全力解决群众增收问题。坚持长短结合、大小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旅则旅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以“小产业”解决增收问题。在牧区,以“龙头企业+集体牧场+农牧民”的方式做大做强集体牧场,制定《甘孜县牦牛出栏管理办法》,采取最严格的奖惩措施,实行牦牛出栏率逐年递增制度,引领牧区产业发展。在农区,以“组织+基地+农户”的方式,因地制宜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增加经济附加值。以“大产业”破解产业发展困局。投资5亿元,以贫困村抱团取暖的方式,依托格萨尔文化、雅砻江景区、踢踏之乡等文化旅游品牌,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藏文化体验城——格萨尔百村产业基地暨藏区第一影视城,作为甘孜县129个贫困村脱贫攻坚核心产业支撑,努力破解产业发展困局。以“大小产业”带动群众就业。以“大小产业”发展为契机,着力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鼓励带动农牧民群众创业就业,借助农牧民专项技能培训和农民夜校等平台,按照“确有所需、学有所用、应训尽训”的原则,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

深挖乡土资源,着力打造甘孜特色品牌。按照以农促旅、文旅结合的思路,完成“孔萨农庄”田园综合体建设,促进全域旅游和特色生态农业良性发展;大力推广唐卡、刺绣、水淘糌粑、藏式木艺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业和特色农畜产品,建立专业园区,走园区带基地、基地带作坊、作坊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实现产业繁荣、技术传承、增收致富“三赢”目标。

坚持依法治村,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坚持“4+2”政策法治宣讲常态化机制,实施“7+2”社会管理办法,引导农牧民遵纪守法,共建和谐乡村;完善农村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创建平安乡村;深化农村基层党建,全面推行基层党建“233”工作法,加强“1+6”村级活动标准化建设,持续开展软乡弱村评星晋级整顿提升活动,全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

(作者系州政协副主席、甘孜县委书记)

  • 上一篇:走发展生态经济的路子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 下一篇:立足时代的边地书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