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康巴时评 >> 浏览文章

狠抓保护传承 坚守甘孜民俗文化的根与魂

甘孜日报    2019年07月23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民俗文化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着生生不息的传承,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崇尚自然、遵从传统的藏区更有深远的意义。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全国成立的第一个专区级民族自治州,是全国第二大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藏区三大文化之一康巴文化的发祥地。甘孜州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民族风情浓郁,文化特色鲜明。同时,甘孜州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充分尊重和保护各种民俗文化,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情歌文化、茶马文化、格萨尔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在这里交流交融、繁衍生息,形成了既有与其它藏区相同的藏族文化共性,又具有自身多元性文化历史印记的鲜明地域特征。

近年来,甘孜州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有力时机,乘势而为狠抓落实,围绕“一核三区”文化产业布局,加强传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大力挖掘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资源,创造一批精品力作,举办一批重大活动,推出一批民族手工艺品。在非遗保护传承、文化产业发展、文物古迹发掘保护、民间艺术传承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非遗保护成果丰硕。近年来,甘孜州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工作作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在州委、州政府及省级部门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指引下,精心组织实施,通过加强信息沟通、加大督促检查、动员各方力量、壮大工作队伍,明确保护重点、强化档案管理,同时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非遗普查和保护宣传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全州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颁布实施了《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目前已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格萨尔”、“藏戏”、“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藏医药浴法”4项,同时,还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3个、省级项目62个、州级项目165个;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5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393人。全州共有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23个、特色文化之乡11个、文化古镇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71个。

文物保护基础雄厚。近年来,随着我州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民族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壮大,采取“中央支持+地方扶持模式规范文物保护程序”我州是文物大州,做实文物基础工作、抓紧抓好项目储备、实施各项文物保护工程,实现文物有效保护下的合理适度利用,从而促进全州文物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州文物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工作方向。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2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69处、文物点3520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5所,国有馆藏珍贵文物3000余件,寺庙文物数万件。州档案局、德格印经院被四川省政府核准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古籍保护单位,成为甘孜州首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通过项目申报和跟踪争取,泸定桥、甘孜白利寺等近50个国家、省级文物保护项目已落地,全州现有在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备案的国有博物馆、纪念馆5所,其中享受国家免费开放资金补助的有3所。全州唯一一所州级综合性博物馆“甘孜州民族博物馆”从2010年开建至今历经7年建设,现已正式实现布展开馆,其余4处县级博物馆均免费对外开放。在做好文物宝华传承的同时,充分发挥境内丹巴古碉群、新龙拉日马石板藏寨、泸定桥纪念馆、德格八邦寺、德格印经院等景区的桥梁纽带作用,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旅游有效融合,努力为实施文化旅游强州目标增辉添彩注入活力。

产业发展稳步推进。近年来,甘孜州立足文化资源特色,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扩大文化产业对外营销渠道,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鼓励扶持非遗、文创、文博衍生品、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打造民族手工艺精品,“阿西土陶”、“白玉河坡藏刀”、“新龙药泥面具”、“炉霍郎卡杰唐卡”、“德格嘎玛噶孜唐卡”、“子乌”、“嘉毪绒”等产品特色鲜明;积极打造《圣洁亚丁》、《红军飞夺泸定桥》等产业剧目,拓展演艺市场。以文化重点县为核心,着力培育德格麦宿非物质文化产业园区、白玉河坡金属手工艺园区等非遗、民族手工艺、文化旅游等产业园区和基地,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截止2018年底,全州文化产业经营单位1000余家,其中文化企业140个,直接从业人员6000余人,间接带动农牧民群众务工22000 余人,预计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15亿元。

民俗文化传承活跃。甘孜州坚持包容多样、相互欣赏、充分尊重和保护各种民俗文化,实现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不断夯实,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甘孜州各类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州县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实现全面免费开放,“三馆一站”每年落实免费开放资金2176.05万元,为群众提供图书文献借阅、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艺术培训、公益讲座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年接待群众超过300万人次,大型体育场馆免费开放,每年免费服务25万人次。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全州每年组织送文化下乡演出2000场以上,利用重要节日和传统节庆举办各类群众文艺活动400余场,州县文化馆、州歌舞团经常性深入基层开展摄影、音乐、舞蹈等专业辅导。全面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每年近3万场次、覆盖群众近50万人次。持续兴盛传统文化节庆,按照打造“一县一品牌”、“一县一特色”民俗文化节庆思路,将单一的歌舞表演、体育赛事转变为文化、体育品牌的综合推树,指导办好四川秋季康定情歌音乐节、“跑马山国际登山节”、巴塘“央勒节”、稻城“登秋节”等民俗节庆活动,成功举办理塘·第二届仓央嘉措诗歌节、国际山地旅游节、环贡嘎山百公里国际户外挑战赛、“3.18”骑行赛等体育赛事,推动发展区域文化品牌,极大吸引了国内外广大游客和体育爱好者积极参与,扩大活动了品牌效应,有效拉动了内需,“以文促旅、以体促旅、文旅结合”得到深度融合发展,同时传统文化节庆也成为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亮点。极大地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民间艺术地域鲜明。孕育“宇宙歌曲”《康定情歌》、“世界最长史诗”《岭·格萨尔王史诗》、“世界最大嘛呢堆”结古寺嘛呢堆、“藏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民俗民风殊异奇特。红色文化绚丽多彩。“红军飞夺泸定桥”、“甘孜会师”等长征故事萦绕耳旁,创下红军长征停留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藏民支援红军贡献最大、遗留红军最多、遗留革命文物和遗迹最多等若干个红军长征之最,誉为“藏区红色旅游第一州”。

人才保障坚实有力。为让甘孜文化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持久的、深厚的、不竭的动力,甘孜州高度重视文化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全州现有1支州级歌舞团、16支县级格桑花艺术团和1022支社区乡村业余演出队,常态化举办群众文艺调演、乡村文化艺术节、乡村联欢晚会、送文艺下乡等活动全年多达2100余场次,为培养锻炼文艺爱好者提供平台。利用中职院校、手工艺产业基地、作坊培养手工艺储备人才6000余名,将文化深深根植于本地土壤,确保文化传承有序,民俗文化旅游底色鲜明。

甘孜州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


  • 上一篇:牢记初心使命 坚决扛起防汛抢险救灾职责
  • 下一篇:浅谈格萨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