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9年12月31日
◎樊玉良
稻城县坚持把全域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坚持“生态保护与全域旅游并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并行”的发展路径,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美丽生态、创新开放、繁荣小康”新稻城,积极争创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
稻城乡村振兴的基础
乡村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围绕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持续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稻城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超过50%,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率超过60%,税收占比达70%以上,全域旅游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农业与康养、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成功创建2个“特色旅游小镇”,积极发展“旅游扶贫示范村”“乡村民宿达标户”“星级乡村酒店”“特色经营店”,农村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全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7555元提高到2018年的11877元,累计增长达57%,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识别时的1782.42元增加到2018年的9527元,增长434%,超脱贫标准的164.6%,全县及55个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均降至零,成功退出贫困县序列。
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镇和行政村通达通畅率全部实现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65%,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488亩,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电、通宽带,户户通广播电视。森林覆盖率达到54.22%,湿地保有量达42.625万亩。完成村内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建设,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占比达到3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3%。
乡村发展动能持续释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率达到 98%以上。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2200余亩,适度规模经营面积400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明显,草原确权、小型水利设施确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引进农业投资企业8个,扶持龙头企业4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2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3个。
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实施法律进乡村“六个一”工程,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乡村社会治安环境持续优化。有村规民约的村占比达到100%,建立各级调解组织181个,形成30个维稳网格。“文明村镇”“四好村”“五星级文明户”“四好家庭”创建活动蓬勃开展,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活动不断深化,乡风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人口和村庄聚合度低。全县幅员面积广阔,高原山地地貌占比超过80%,人口居住相对分散,村庄数量多、规模小,人口密度为4人/平方公里,村庄密度为0.02个/平方公里,远低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二是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牧业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少;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景点串联滞后、产品单一,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牧区商贸、金融、物流等网点建设滞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足。三是民生改善任务较为繁重。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持续稳定奔康难度较大。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软硬件水平亟待提升,农牧民增收渠道单一,收入不够稳定。四是乡村人才队伍缺乏。农牧民文化素质偏低,生产技能缺乏,劳动力外流,农牧民老龄化问题突出;致富带头人和经营型人才缺乏,乡村农技员、教师、医生等专业人才奇缺,农村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用不好问题突出。五是乡村治理水平亟待提升。农牧区社会发育程度低,法治基础薄弱,依法治村任重道远;村干部素质不高、能力较低;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村民参与村庄管理的主动性不强。
全域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省委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3+1”考核体系,并印发了《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稻城县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趋势,提出以全域旅游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未来,稻城用全域旅游的成果反哺乡村振兴,走出一条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子将大有可为。
围绕产业振兴,做实“三篇结合文章”。一是做实特色产业的结合文章。布局好、实施好、落实好“两圈一廊多点”旅游发展布局和“3137”“223”种养殖工程,全力做好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和旅游价值。二是做实农业品牌的结合文章。持续打造“亚丁蜂蜜”“省母油菜”“拉木格松茸”“亚丁牦牛”等区域品牌,进一步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力度。开发建设电子商务销售服务平台,加强营销、服务体系建设,真正实施稻城区域产品的商品化。同时,依托富集的旅游资源,探索“以旅促农、农旅结合、商旅互动、文旅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三是做实农村改革的结合文章。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盘活农村集体资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保障农民受益得利。
围绕人才振兴,建强“四支队伍”。一是建强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着眼农牧民自身和产业发展需要,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帮助农牧民提高思想文化水平、实用技术知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创业型能人、技术性能人和综合性能人“乡贤能人库”,充分发挥乡贤能人在乡村振兴中的尖兵和表率作用。二是建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紧跟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借力培训机构和对口帮扶智力培养,支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建立农村种养殖能手、农民企业家、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乡土人才信息库。三是建强创新创业队伍。积极引导群众树立就业新观念,就近就便在“家门口”创新创业、转产转业,吃上“产业饭”“旅游饭”“电商饭”,缓解乡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问题。四是建强旅游人才队伍。不断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围绕经营管理、服务技能、餐饮开发、民居接待等方面,积极培训景区讲解员、寺庙文物讲解员、旅行社导游、酒店服务员、民居接待人员,不断更新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结合“百千万康巴英才”计划及旅游企业投资发展需求,引进旅游高端人才。
围绕文化振兴,建设“三新乡村”。一是建设内涵新乡村。保持和继承稻城建筑主体风貌,加强非物质遗产名录和传承人申报工作,加大文物保护与申报力度,加大“非遗”文化传承人培育,加强乡村本土文化队伍建设,提升乡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丰富具有稻城特色的锅庄文化、祝酒文化、山歌文化、婚庆文化,让稻城旅游更有文化深度,让稻城故事更有吸引力。二是建设特色新乡村。在乡村“差异化”上做文章,深度挖掘镇域内村庄特色,将其打造成不同的文化村落。突出规划引领,既体现功能统筹、产业融合,又强调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融发展。建设和完善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集聚、示范效应明显的特色旅游小镇、旅游扶贫示范村、旅游精品村寨、文化体验基地、天文体验基地、花海体验基地。三是建设文明新乡村。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加力实施润育工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传递社会正能量。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增强群众的大局意识、感恩意识、发展意识,以新风正气汇聚发展合力。
围绕生态振兴,突出“三项措施”。一要突出绿色发展。切实履行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的责任,科学谋划国土空间、生产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绿色化”实施路径,全力节能减排,探索推广生态循环农牧业发展模式,做大做强生态经济,凝聚全县上下“生态好则旅游兴、旅游强则群众富”的共识共为。二要突出恢复治理。坚定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巩固环保督察和自查问题整改成效,巩固“三大工程”和草原生态奖补成果,全面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坚定守住“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深入推进“厕所、垃圾、污水”治理,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进一步优化城乡环境。三要突出长效监管。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监管队伍建设,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强化环境保护责任追究,确保环境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查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稳妥解决、环境秩序得到有力维护,切实形成“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
围绕组织振兴,打造“ 三个标准化”。一是打造党建标准化。通过建强“一个核心”,打造“N个示范”,取得“六个成效”,推进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统筹开展“八个”标准化建设,按照“七有”目标创建村示范点,围绕“党建+”落实结合文章,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是打造法治标准化。深入推进“乡村善治工程”,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农村普法和法治创建,巩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推动德治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三是打造服务标准化。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做到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体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群众出行、医疗、教育等民生需求,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健全便民服务体系,提供“一站式”“零距离”各种代办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
(作者系稻城县委副书记、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