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07月21日
◎安静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宣言》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我们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给予足够重视,提高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非遗对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而言更是一种公共的、精神性质的财富,需要人们共同热爱,世代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文化产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全球化时代各地区间的竞争己开始变革,经济、科技等硬实力己不占绝对优势,而软实力己成为各地区竞相角逐的焦点,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结构中的核心。谁在文化发展中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如何找准各地区文化发展的方位,再创民族文化新辉煌,如何增强甘孜州文化软实力,是甘孜州函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目前,甘孜州拥有格萨尔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3项。甘孜州如何结合非遗培育藏区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如何结合非遗以文化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如何结合非遗巩固和坚定藏族人民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对这些命题的研究刻不容缓。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模式概述
乔晓光在《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中最早提出“活态性”是活态文化及非遗的本质特征。贺学军认为,活态文化属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其民族性和民间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是大众文化,而只能是传统文化。随着研究的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受到重视,其中张政伟、王运良、陈显泅、李志军、梁文达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对国家软实力的作用,认为非遗是软实力建设可利用的战略资源,也是促进软实力提升的现实选择之一。
1.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转化研究。刘玉清表示,非遗抢救的根本出路就是把各种非遗推向市场,形成文化品牌,把文化遗产发开成具体的文化产品,走向非遗保护的良性循环。余锐认为,非遗的保护要求拓展视野,坚持多样性和突破性。方李莉认为,新文化的创造力是源于对原有的再创造,没有现代化,传统失去了新的生命力。刘慧琳认为,保护非遗的难点主要因为非遗很难走入民众的生活,只有当代民众接受,才是非遗现代性转化和创新的本意。谭宏认为,非遗要置于一种“活态”环境之中,这形成保护和传承的自觉。
2.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转化研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日本自1950年颁布《文化财保护法》之后,日本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国家发展,提高国家的“软实力”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代表人物:西村幸夫、平松守彦,加治宏基。英文文献有关研究主要有:赫莱茵·西尔弗曼,费尔柴尔德,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归属问题。比尔·卡特,戈登·格里姆韦德关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如何进行管理问题。
综上,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转化应用研究才刚刚起步,还需大量的实证研究。文化模式决定了各民族国家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的发展道路为文化多样性所体现。文化多样性在现代社会中彰显为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因此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据。这种深刻历史文化根据,体现在现存的文化遗产方面。保护文化遗产,就是链接本民族的发展路径,展示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二、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模式下转化应用研究主要思路
1.甘孜州非遗的自然与人文分析。对于非遗的自然与人文分析,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历史视野下的甘孜州非遗;第二自然生态与甘孜州非遗;第三人文生态语境下的甘孜州非遗。
2.甘孜州非遗的本元文化特征及其价值逻辑。对于非遗的本元文化特征及其价值逻辑分析,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非物质文化意识的缘起与变迁;第二甘孜州非遗与藏族民俗;第三甘孜州非遗与藏族民间信仰;第四甘孜州非遗文化自觉的开启。
3.甘孜州非遗当代价值及产业话语权。甘孜州非遗保护开发过程中,产业化是其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合理的产业化能够为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这是促使他们传承非遗文化最现实的动力,围绕甘孜州非遗,我们产业化之路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产业链整合:甘孜州非遗整理形成的文字作品、甘孜州非遗影视、甘孜州非遗音乐、甘孜州非遗舞台表演;第二层次产业链整合:甘孜州非遗动漫、甘孜州非遗游戏、甘孜州非遗旅游;第三层次产业链整合:甘孜州非遗主题乐园、甘孜州非遗服装饰品等。
三、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模式下转化应用研究对策分析
从静态转为活态来保护甘孜州非遗,建立甘孜州非遗生态保护模式。分为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前端保护:普及、推广甘孜州非遗表演性、体验性文化产业发展,整合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融合发展。树立甘孜州非遗文化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理念,对甘孜州非遗文化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开发和利用。
2.中端保护:打造甘孜州非遗文化产业的重点精品项目,以项目建设为引导,整合甘孜州非遗文化资源和市场,在出版、演艺、旅游、影视、动漫游戏、工艺品等方面,打造多元化、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变甘孜州非遗文化资源为财富,引领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3.后端保护: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打造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影响力扩大甘孜州非遗文化资源产业化。
老子说:“上善若水,故几于道。”就是说,水的德性近乎大道。具慧眼者,以水为鉴,水性至柔至弱,柔能克刚,弱能胜强。甘孜藏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柔弱的水,但深深影响着藏民族自古以来的生活,甘孜藏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后果,是少数民族立足于世界的根本,是民族性与文化性的结合,甘孜藏区非物质文化是藏民族的标识、尊严和价值。藏民族的文化带有自己民族的文化密码,是藏民族一整套与自然尤其是与土地的关系印记,蕴涵着藏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是活态的文化模式,是藏族人民活动的信息资料库。
因此,根据习近平总书记 “长期建藏”的指示精神,关注藏区非遗资源的转化应用研究,事关藏区文化自信、乡村振兴、经济发展。
(作者供职于四川民族学院康巴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