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1年04月28日
◎张向阳
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的同时,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才能让家长满意、孩子开心
下午放学后,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舞蹈教室内,一只只“小蝴蝶”开始排练;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西城门小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轮滑;陕西省宝鸡市三迪小学的学生,进行着编程练习……从这学期起,许多地方开始全面落实课后服务全覆盖,帮助家长解决子女课后看护后顾之忧。这一举措,受到广泛好评。
孩子放学早、家长不便接,这样的时间差带来的“三点半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不少家长。如今,全国多个省份出台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学校主动承担起课后服务责任,家长们反映可以安心上班了,甚至有的家长已将孩子的校外培训班“砍”掉一大半。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既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期待的重要举措。
早在2017年,教育部门就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校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今年2月,教育部在介绍春季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时,明确提出各地要推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每个学校都要做起来。河北石家庄探索多元化的课后服务管理形式,上海闵行区花园学校开展“课后延迟+特色社团”相结合的校内课后服务;安徽合肥包河区将课后服务转型为以特色化为主的课后教育……从弹性放学到按需延长课后服务时间,从提供看管的基本服务到开设多样兴趣活动,一些学校的课后服务升级到了“2.0”版本,体现出教育的温情、惠民的温度。
与此同时,也要警惕课后服务变形走样的倾向。比如,一些地方简单搞“一刀切”,本是学生按需参加,却变成“被自愿”同意;有的忽视了孩子们的多样化需求,课后服务“摇身”变成了补习课;有的教师保障跟不上,老师们工作量大幅增加,感到很“吃力”……家长不放心、孩子不快乐、老师不积极,这样的做法,有违课后服务初衷,也达不到减负的效果。从这个角度看,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的同时,注重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才能让家长满意、孩子开心。
应该看到,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教育水平不同,每个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也存在差异。正因如此,教育部要求各地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积极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近年来,一些地方因地制宜,有的通过招募社会志愿者及校外专家参与课后服务等方式,弥补师资力量不足;有的建立健全课后服务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确保课后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良性发展……不少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鉴。对学校来说,做好课后服务,关键在于发挥育人的主阵地作用,转变观念、创新思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开展好课后服务,不能仅靠学校,也少不了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如何统筹规划各类资源和需求,怎么更好地激活社会各界的能力和资源?在此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相关部门也有必要深入开展调研,提供保障条件。综合施策、形成合力,让政策执行更加畅通,让课后服务更加有序,才能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