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09月12日
——记援藏支教老师王宏
■县委中心报道组 何静碧
第一次踏上雪域高原,短暂而急促,她那个还没来得及张开翅膀的梦想也只得暂时搁浅。回到双流工作岗位上,巴塘孩子们的笑容,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常常在她的梦中浮现,当新一轮对口援建开始时,她没有丝毫犹豫就报了名。她,就是双流区教育局选派的援藏支教老师,挂任巴塘县教育局副局长的王宏,同时担任援建指挥部教育惠民组组长,负责教育援建项目的实施。
当她再次踏上这片雪域高原,搁浅的梦想迫不及待生根发芽,等待着开出最绚烂的花朵。
在高原巴塘,王宏一刻也不停歇,第一时间到教育局了解情况,在对口援建中,双流要援建巴塘教育园区的设施设备,要独立援建巴塘县幼儿园项目。为了尽快了解援建项目的推进情况,王宏多次考察教育园区,查阅大量资料,对援建的项目和内容都做到了熟知在胸。
作为教育惠民组的组长,王宏常常到双流选派教师的挂职学校了解情况,问一问学校的需求,听一听支教老师的课,了解学生的反映,对于存在的问题,王宏常常与选派的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寻求最佳的结合点,确保双流援建实效。
为了推动巴塘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王宏在双流教育局的支持下,还积极协调双流的教育专家送教进巴塘,将巴塘最薄弱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作为帮助的重点内容,通过双流的专家引导,让双流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巴塘开花。
作为教育援建工作的负责人,王宏更多的是专注与责任。
巴塘县幼儿园项目是双流独立援建的,在设备采购中,王宏发现一些设施设备存在报价偏高的问题,她当即指了出来,并要求项目方认真改正。她说:“援建经费一分都容不得浪费,必须花在刀刃上。”
王宏的身影留在了巴塘如画的山山水水里。从海拔不到三千米的县城,到海拔近六千米的格木草原,处处都有王宏的足迹。
在格木小学,王宏实地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与孩子们交流沟通,并想方设法解决孩子们的困难;在巴塘最远的地巫乡,她家访贫困学生,动情处,常常泪流满面;在中心绒乡,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她也为之会心一笑……
“看着孩子们的眼神,我觉得自己要努力,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让藏区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王宏说。
第一次踏上高原的时候,她就开始着手谋划帮助贫困学生。现在,被帮扶的贫困学生由最初的20人增加到132人。
“孩子是藏区的希望,不能因为贫困而让孩子得不到教育,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这些孩子。”王宏倡导身边的朋友为巴塘的贫困孩子奉献爱心,一传十,十传百,她的爱心倡议得到了大家赞同和支持。一场无声的爱心援助从巴塘到双流传向成都再到其他地方。
为了不让社会爱心人士的爱心蒙尘,王宏与巴塘中学、金弦子小学、巴塘人民小学的老师利用周末、假日开始走访每一个贫困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的情况。
汇聚着社会好心人的“蒙泉爱心基金”自2012年建成以来,在王宏的倡导下,132名贫困学生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的社会好心人“一对一”认领。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温度,希望孩子们不辜负社会好心人的期望,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他们!”在巴塘贫困学生集中捐赠仪式上,王宏动情的话语被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激掌声淹没……
除了倾尽心力帮助贫困孩子,王宏还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为巴塘捐赠物资,2012年,成都市一翁教育服务有限公司为巴塘中学捐赠体育用品2万元,成都市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给巴塘的孩子送来了价值20余万元的书籍,其中物流费4000元还由她自掏腰包,2016年四川省鑫杰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李总为孩子们送来了一批校服和价值46万的幼儿读物等物资,其他社会好心人还给巴塘孩子寄来了一箱箱的学习用品……
许多人或许不解,都说短短两年援藏,差不多就行了,没必要把自己整的那么累。但是,王宏不这么认为,她说,既然踏上了这片土地就得做些事情,不能浪费两年的时光,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梦想。
生活,就怕“认真”二字,在巴塘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不管是走在教育园区还是教育局,大家都对王宏竖起大姆指点赞,一为她的态度,二为她的坚持。
而在王宏的心里,让高原教育提档升级,让高原孩子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梦也有了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