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7年12月12日
甲居藏寨秋意浓。
■牟子 文/图
退休后我长住成都,很少回老家,十四年中仅回过家乡四次。然而去年我回乡一住就是半年,在丹巴度过了春末、夏天和初冬。
走进丹巴美人谷,我感觉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更加现代化、生态化、人性化,幸福图景美不胜收,让人留连忘返。
汽车行驶在丹巴美人谷的硬化路面上,一片片翠绿从窗前晃过,使人心情无比愉悦。由于自然生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原来那些暴露在山梁上的嘉绒藏楼大都隐入绿树丛中,显得十分诗意。
走进村寨,我看见的都是崭新的独具特色的民居楼房,几百平米的比比皆是。宽敞的院坝、阔气的客厅,以前城里人才有的居家设备诸如各种电器、沙发之类在村民家中一应俱全。现代与传统的有机结合,既体现了东女嘉绒传统文化特色,又具备了适应现代人生活所需的人性化条件。
丹巴是五条山脉和五条河谷聚会形成的。现在,人们乘车登上五谷中的任何一座山,都会看到对岸山上那蜿蜒盘旋的通村公路,汽车能开到村民家门口。“二十四道拐”、“三十八道拐”之类的是我们在电视中看过的图像。如今,丹巴县已把这些宏伟的图像绘在了该县的山山岭岭,让老百姓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一条条惠民路,超越了时空,缩短了城市和乡村的距离,让乡村彻底告别了“肩挑背磨”的物资运输年代,让那些几十年没有走下高山的老人也踏入了现代社会。
公路的通畅不断给农村带来空前的繁荣。在我眼中,丹巴的每一个山寨都是一处景点,都蕴藏着厚重的旅游资源,都是天人合一的人居境界。随着交通的改善,这里的一山一水都凸显出它的旅游价值。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大力支持,这里的变化说不完、道不尽。走进丹巴县城后面的白呷山村,我懵了,一种隔世之感油然而生。我站在山梁上向下俯瞰,这半山腰曾经有许多象牛皮癣一样的土地,是当年城关生产队的耕地,现在早退耕还林了。除了那矗立在平地上的变电站,这里全是一片绿色;我从山粱向上看,白呷村的房子增加了许多,雪白的墙壁,彩绘的壁板、屋檐、门窗,点缀在满眼苍翠的树丛中,煞是好看。
走进该村,一片柏树林拉扯我的眼球。柏树林后面有一片最宽阔的坡地草坪,原来这里没有水,尽管是一个好地方,却从来没有村民居住,现在柏树林后建了许多新楼房。我在路边看见一家村民正在修建新房,工地上停着车,堆放着各种建筑材料。该村民向我介绍说:“现在,村民们已经用上了自来水,公路通到家家户户,这个地方既平坦宽敞,风景也好,大家都把房子建到这里来了。
天蓝地绿,阳光灿烂,苍翠的柏树林、彩色缤纷的藏楼,一幅美好图景映人眼帘。在这里,人们还可以眺望墨尔多神山和大小金川风光,视野宽阔,风景无限。
下山的路上,我总想着应该到上面几个藏寨里去看看那些老朋友,看看他们现在的好日子。也许一切都是缘分,回到县城,我竟与一群白呷山村的老朋友不期而遇。老朋友相逢说不完的高兴。大家讲起四十年前在白呷山、大马山一起修水堰的故事,感慨万端 。讲到国家好政策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时,一位老朋友说:“退耕还林后,这里的生态得以恢复,自然环境越来越好;自来水和公路通到每家每户,有些村民还开办了‘农家乐’,村民们收入连年增加,日子越过越好。”
后来,有人问我丹巴之行的感觉,我对他们说:“一是‘近’,通村公路缩短了农村和城市的距离;二是‘绿’,天然林保护工程大见成效了,到处是一片绿色;三是‘新’,看到的是新楼房、新公路、新河堤和老百姓崭新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