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18年01月30日
美丽新村。本报资料库图
■唐闯
(上接1月29日第五版)
甘谷地的期盼
无所事事的余福华和妻子靠农村养老保险和一些积蓄过活。由于年岁大了,余福华和妻子无力喂猪,只在家里养了几只鸡。养鸡是余福华和妻子唯一的“本事”和“技术”。余福华心里也清楚:这几只鸡也就是喂起耍,打发时间,与挣钱,与改善生活毫无关系。
余福华及其生存经历,让蓝定鹏意识到,传统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无力支撑生活在当代的甘谷地村村民生存下去。随着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难以继续支撑人们的生活,在找不到新的出路的前提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甘谷地村的“余福华们”还会一再出现。
当村长前,蓝定鹏自己做一些生意,他走南闯北,见过一些世面。在报纸和其它媒体上,他了解到甘孜州许多地方都搞了合作社,村民从中分红获益,一天天增加收入,日子越过越好。蓝定鹏也想把村民组织起来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
通过走出去考察和实地分析,在请教和征求了专家及当地文化人意见后,蓝定鹏和甘谷地村村委会其他成员一致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甘谷地村完全可以依托现有资源,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吸引投资,将甘谷地村整村打造为田园牧歌式的现代桃花源。
甘谷地村距离即将开发的牛背山景区六公里,距离国家5A景区海螺沟四十公里,距离国家4A景区泸定桥十三公里,与中国红樱桃之乡杵坭乡隔河向望。
整村规划打造完成后,可以与上述景点形成新的互动效应。甘谷地村位于从内地低海拔向高海拔高原过渡的地带,完全满足内地游客逐步适应海拔高度,并调整修养的需求,也满足高海拔高龄人口到低海拔区域调养身体的需要。
蓝定鹏和甘谷地村村委会其他成员将这一想法上报了县委、县政府,引起了县上关注和重视。县上派出工作组实地考察。随后,蓝定鹏又积极寻求社会资本的注入,寻找有意开发的投资商。
目前,已有几个内地投资商相中了甘谷地村,有意进行开发。他们认为,世界上的长寿区大多位于海拔1500米的高度。甘谷地村海拔高度在1500米,背靠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气候宜人,山林植被丰富,覆盖全村,山林中尤其生长着西南地区特有的杜鹃花、兰花及可食用的野生菌类。
不仅如此,甘谷地山林中至今活跃着野猪、老熊、熊猫、野鸡等野生动物,全年无霜期为280多天,尤其是冬季,日照充足。村中饮用水系二郎山原始森林中天然水,水质优异,无污染。
按照他们的初步设计,将依照山势在山林中修建木质栈道,使居住在此的游客可以春季入山赏兰花、杜鹃,夏季于林中避暑,秋季则入山捡蘑菇,四季皆可与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与此相对应,山林之外的已有可耕种土地则部分少量保留,提供给游客耕种、或者栽种果木、鲜花,体验传统农耕生活。
在形成上述布局的基础上,他们还考虑,充分发挥甘谷地村的日照优势,选址修建健康及疗养中心,为游客提供康养服务。村中一部分村民经培训后可在此实现就业。在此基础上,还可在甘谷地村兴建一些公共娱乐休闲中心,并结合传统农耕节日及本地风俗,提供集体活动的空间和相关体验式服务,让人们在此彼此熟悉,彼此了解。
如果这一思路变成现实,村民将流转土地入股,转变为产业工人,一部分负责山林的看护,对植被、野生动物进行保护。另一部分则在自己家中为入住的游客提供餐饮等其它生活服务。这些开发商告诉蓝定鹏,建成后的甘谷地村主要面向社会高收入和高端群体,收费至少每人每天在1200元以上,暂住或者长期居住皆可。在此基础上严格控制规模及入住人数,使整个村落始终保持宁静、悠闲的特色。粗略计算,每户年收入将在10万元左右。
初步预算,按照上述方式实现上述规划并对外开放经营,其投资规模至少在8000万以上。现在,蓝定鹏每天都在积极为此事奔忙。他说,他看到了希望和将来。
从老房子到“若丁山”
顺着甘谷地村,沿大渡河而下,德威乡一处老房子里,一个普通人正在经营着现实,谋划、思索着未来。
在211省道线上,在距离德威大桥200米处,一处黑瓦房似乎久不住人,门口两根造型独异的树根、以及在过去的庄户人家才能看到的木门似乎也在增强着这种预感。
走过低矮的门檐,穿过极为普通、光线昏黑的堂屋,在另一扇木门被打开之后,一切突然变得敞亮。一处种植着各色鲜花的长方形楼顶与大渡河以及对面的青山构成了近景、中景和远景,在此处按下快门决然已是一幅美景。
顺着一条小径而下,一路上爬山虎正把叶子舒展到饱满,它们沿着自然形成的巨石以及墙壁蜿蜒而上,那些原本毫无美感的石头、呆滞的石墙就这样铺排出绿色的旋律。
小径继续在曲折蜿蜒中延伸,在这条小路极富曲线美感的线条上,主人极有耐心地间隔着点缀上各色卵石,然而,这些卵石并不喧宾夺主,它们很快把人的目光送上路旁的各色兰草、鲜花和翠竹。
在被一路绿色洗眼、一路幽静洗心之后,视线终止于翠竹笔直的姿态里,到此小路结束了,但它勾画在脑海中那小小园林般的诗意和美感却让人顿生心旷神怡之感。此刻,在斑驳竹影虚构的背景中,大渡河的水声似乎也喧响着莫名的绿意。
周华明,一个从县城跑到乡间便不再愿意回城的老人,他今年65岁。13年前,周华明拿出8000元买下了这间在旁人眼里老得掉渣的房子,房子的背后便是裸露着石头的荒凉山坡,坡下便是大渡河终日流淌的河水。一开始,房子里不通水,不通电,家里人意见很大:在这里安家不是受罪吗?可老周心里却一片亮堂:好歹有了个家。
在盘下房子之前,老周和家人过着“流浪”的生活。1994年,老周和妻子双双从泸定县皮革厂下岗。听说海螺沟风景区人多,为了养家、供子女读书,夫妻俩带上补鞋的工具前去碰碰运气,除开每月的房租,补鞋的收入实在难以支撑家里的生活。就在老周一家无路可走的时候,“靠山吃山”的老话开始应验了。
泸定是山的世界,在众多的大山里,依海拔高度不同,生长着颜色、形态各异的60多种兰花(不加变种)。兰花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极高,生态稍有破坏,便会枯萎凋零,十年之后方能恢复元气。但在泸定,兰花的花期可贯穿12个月,一年四季,这些分布在县境内海拔1100米至2800米兰花便依次开始绽放。(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