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种在大渡河畔的家园梦

甘孜日报    2018年01月31日

泸定县杵坭乡村民正在管理油菜。

      ■唐闯

     靠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周华明一家开始经营兰花生意,全家的生计渐有好转。然而,由于没有固定的居所,周华明和家人不得不持续搬家,最多的时候,一年搬了5次家。就在盘下这座老房子,全家人都极力反对的时候,周华明却相信,大山给了自己一口饭吃,也能帮助自己在这个很多人眼中的不毛之地,打理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家园。

     于是,山里的兰花、兰草以及各种花卉开始在这光溜溜的房前屋后落地生根;山里的黑金树在石缝中长得碗口般粗大;从内地移植的翠竹、金竹以及其它植物也在这里繁衍得翠绿葱茏。许多陌生的过路人就是因为门前的一束花、一个根雕、一点绿色叩响了主人的门扉,进而被这里的清幽、自然所吸引,和主人成为了朋友。

     周华明拿出了一叠叠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来自香港、瑞士、意大利、德国、法国的朋友在周华明用13年时间营造的家里做客的情景。他们吃着泸定特有的野菜,欣赏着泸定特有的兰花,和老周天南海北地聊着天,在照片上,大渡河西岸大雪山山脉苍翠的群山成为了美丽的背景。周华明指着照片上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说,这位来自香港的朋友每年都要到这里来小住一段时间。

    不仅内地和国外的朋友们喜欢上了周华明的家以及兰草和兰花,和周华明毗邻而居的几户人家也学着他的做法,用大山培植的绿色装点自己的家。这几户人家也依着地势由高到低,设计着自己的一方天地。

     如今,周华明的儿女已经在城里工作,他们多次劝说周华明到城里去住。对此,周华明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说他早已离不开自己脚下的土地、大山,这里有着他熟悉、热爱的生活。

    每天,周华明5点起床,沿着大渡河走上一会儿,享受带着水气味的空气,收集大自然遗留在河岸边的各种奇石。午后,周华明往往和棋友对弈几局,看看书,给心爱的各种花卉和草木培培土。周华明每个月都要爬山,一去就是十多天。山上有他熟悉的各种草木,更有他挚爱的兰花。每一次上山下河,周华明总会从大自然中带回一些花草种子以及别的礼物。

     一个人或者是闲暇的时候,周华明会拿出自己酿制的各种酒,慢慢品尝。在周华明家里,记者看到了67个装着各种酒的大罐子,樱桃酒、葡萄酒、枸杞酒不一而足。泡酒用的各种酒引子全都取自天然造化。平日里,周华明的下酒菜里总是少不了各种新鲜的野菜。

     周华明相信,人无法脱离自然而生存,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而泸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旅游开发日益升温的今天,人们更应该学会与自然相处,找到与自然共荣的方式,让泸定成为五湖四海的人们来往宜居的家园。周华明相信,在做好安全设施的前提下,围绕泸定的山水,泸定完全可以开发一条观赏兰花的旅游线路,从山下一直到林木茂密、兰花多样的大山之中。

     再过几天,周华明又将走进他挚爱的大山,看看那些美丽而又熟悉的兰花。周华明说,尽管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准备利用人生中余下的时光,继续在大山中考察兰花的变迁,并完成一部关于兰花的书。

      离开这座建在大渡河上的心灵家园的时候,周华明从路边捡回家收养的一条小狗不断地作揖,模样十分可爱乖巧。在花园长满绿草的一角,一株三角梅正在绽放,那火焰一般的色彩似乎正在说着一个关于春天的故事。

    沿着德威乡继续顺大渡河河而下,在新兴乡和磨西镇,还有更多的人经营着自己的梦想。

    这是一座普通的两层木质结构瓦房,在别人眼里,这房子已老得不成气候,就像房屋主人颤颤巍巍的身体,随时需要一根拐杖来支撑。包围这瓦房的是一面砌石的围墙,一望便知,这墙是多年前主人一家亲自修筑。

    围墙隔开了房屋和公路,却似乎什么都没有隔开。来往车辆不时发出的马达声、奔驰而过时带来的呼啸声随时提醒着围墙之内的主人:这世界还有另一种生活和节奏。

    所幸,路上来往车辆不多,偶有的一点点声音很快被一种安静稀释掉;所幸,房屋的主人并不介意,一根长满皱纹的长木凳,一本书,一副老花镜,一片灿烂的阳光早已把这农家小院渲染出了质朴清淡的味道。

     小院在新兴乡,小院主人叫董德超,今年几近80岁。 “破”门而入的时候,老人正在看书。距离柴堆不远的地方,几只小鸡啄食着院中的米粒。尽管事先没有取得联系,但对于陌生人的到来,老人却并不惊讶,起身相迎,似是故人。零距离的亲切感反倒令记者十分意外。

    说明来意,老人取下老花镜,关于他和这个小院的一些故事慢慢成了主角儿,占据着小院的安静,分享着小院里温暖的阳光。

    随后了解到:老人并非足不出户。时常,董德超和自己的影子缓缓走在干净的公路上,遇到一些问路的游客,董德超不但指路,也顺带讲讲当地的人文掌故。董德超的院子正对着一处喇嘛的衣冠冢,但凡路经此地的游客问路,董德超都会将这衣冠冢的所在指给游客看。

    更多的时候,小院里花开的时节,一朵朵鲜花伸着脖子窥看墙外的热闹,却不想自己反成了被看的对象。此时,董德超打开院门,恭请拍照的游客走进小院,人们瞬间为这里的姹紫嫣红着迷。

     院子本不大,花却不少。董德超一一介绍。芍药、蔷薇、马兰、牡丹、海棠、菊花、桂花、百合、檀香树、玉兰、茶花、石榴各自在小院的花坛里找到了自己的栖息之所。董老最为得意的便是几十盆玉兰花,他说花开的时候,满园都是香气。

     因为这花香,游客便都愿意在这院子里多呆一会儿。“遇到了都是缘分,什么钱不钱的。”很多游客掏钱,以示叨扰的歉意,董老一概婉拒。因为拒绝,人与人之间反倒开始拉近了距离。走进院子里的游客,开始对董德超和他的生活发生兴趣。

      当得知年轻的时候,董老也曽走了不少名山大川;当得知寓居在这幽静的地方,在穷困中,董老写了一辈子诗词,并引来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当看到董老满口的牙齿无一脱落;当董老从屋子里拿出自己的诗歌集,从都市的樊笼里走出来的人们似乎找到了令自己兴奋的焦点。

    “他们问我为什么这么健康、快乐。我告诉他们,不为钱的事过分操心焦虑就行。”董德超回答似乎有些不痛不痒。有人花钱买走了董德超的诗歌集,并留下联系方式,承诺日后要再来董老家里坐坐,甚至住上一段时间。有人渴望着董老能白送一本诗集,但董老一概不同意。也有人表达了谢意和尊敬后径直离开小院,奔着景区扬长而去。(未完待续)

  • 上一篇:大学生眼中的德格扶贫攻坚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