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社会民生 >> 浏览文章

48页发黄日记 16张珍贵照片 再现67年前西康山区寻机记

甘孜日报    2020年04月21日


空军调查工作组向鱼通区政府赠送锦旗。 马云飞 供图

   ◎本网记者 谢臣仁

  “因为前期疫情耽搁了,今把马国昌父亲1953年在当时的西康省藏族自治区调查魏雄英机组的照片和日记影印件传来,希望能借助贵报对67年前的寻机过程进行报道,让大家缅怀烈士、传承精神。“4月18日,本报记者收到湖北武汉市民马云飞传来的康定”空军烈士墓“的相关资料。

  马云飞的父亲叫马国昌,1953年任中国人民空军13师政治部宣传科长。正是马国昌老人在1953年率队赴当时的西康自治区(地级)康定地区寻找c—46·8005号运输机魏雄英机组(空军烈士墓烈士)牺牲地,对飞机失事事件进行全面调查。马国昌把整个寻找过程作了详细记录,绘制了《西康山区寻机记》的封面,从日记的96页至143页进行了全纪录。目前,飞机失事调查报告存于中国人民空军博物馆。在与中国人民空军博物馆联系后,有幸得到16张已解密图片。

  失事飞机有线索 空军组队寻踪迹

  1952年6月7日,中国空军13师37团c—46·8005号运输机奉命去昌都空投物资支援地面陆军部队,在完成任务返途中不幸失事。当时失事地址及原因全然不明,只知道飞机失事。直至1953年7月,根据西康自治区军分区和康定地区(康定为西康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政府报告“已查明飞机于康定地区金汤县(现为金汤镇,后同)鱼通区(现为鱼通镇,后同)之贝母山上失事”,为了确实判断飞机失事原因及做好善后处理,中国人民空军司令部从各单位抽调代表前往康定进行现场调查。

  前往康定调查的人员为:空军司令部作战处参谋吴庆存、空军司令部后勤部参谋费经邦、空军司令部工程处参谋王起淳、空军司令部政治部助理员席文仁、空军13师政治部宣传科长马国昌、空13师37团3大队机务主任刘育英以及摄影员刘欢元、司机2人,交通工具为2辆吉普车。工作组组长为吴庆存和马国昌。

  马国昌在1953年7月21日接到通知,前往当时的西康地区的康定金汤区寻找失事飞机,具体于7月22日到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领受任务。

  7月22日,工作组在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接受参谋长欧阳挺对此次寻找失事飞机的工作安排,受领寻找失事的8005号运输机任务:“一是找到通讯记录、领航记录和飞机撞山情况,根据痕迹来判断失事经过,并找出今后这一带飞行甚至迫降的经验。二是收集密码、烈士遗物,以及还可以使用的仪表和器材。三是办理善后,将烈士遗体运出金汤县城,开追悼会和祭奠后,用棺木安葬。”

  任务艰巨,工作组迅速联系西康自治区军分区和康定地区公安处(现康定市公安局),康定来电:“飞机失事地点在金汤县鱼通区苍坝村(昌坝村,后同)以西九十里的群山主峰,称万年雪山(此山海拔五千六百七十六公尺,空气稀薄,草木不生,全是风化乱石)。飞机发现在1952年阴(农历)6月,苍坝村张作良、张作支兄弟二人上山采药,在群山沟发现冲下一轮胎,当时报告工作同志杨国珍,(然后)报告区县认为‘可能是飞机不用之物投下来’,未上报。迟到今年阴(农历)4月,他们兄弟(张作良、张作支兄弟)又与杨高清三人上山挖虫草,发现铝皮,才报告康定。由康定公安局派六人协助区村干部上山核查。飞机一切毁烧,器材全毁,九具尸体已烧毁,四具只剩骨头,找出一大衣和手枪……”

  知悉情况,工作组人员十分悲痛,更下定了要做好此次调查工作的决心,以告慰英烈。

  7月23日,工作组在成都新津准备物资,因为知道所去地区十分寒冷,每人都准备了皮大衣、皮短袄、皮靴、皮手套、皮帽子、毛衣毛毯等御寒装备。同时带上爬山用的压缩干粮、救急包、刀子、绳子、氧气、高度表、磁罗盘、风镜和望远镜。

  7月24日10点15分,工作组从新津出发,经川康公路走雅安、翻二郎山、过泸定桥(泸定县),进入康定。途中,西康自治区军分区航空科参谋李东生不时联系,为工作组提供服务。

  7月27日12点,工作组到达康定西康军分区司令部,会见了军分区樊司令和毛副政委(日记未对二人姓名作详细交待),听取参谋科郎科长(日记未对姓名作详细交待)关于飞机失事地区以及寻找情况介绍。军分区派出人民武装部长连文秀、参谋梅占林,航空科参谋李东生随同工作组同往。

  到飞机失事地,需经康定——瓦斯沟——江嘴——鱼通区——麦崩乡——昌须(小地名)——昌坝村——飞机失事雪山,路程近200公里,没有公路,只能步行前往,西康军分区特为大家准备多双爬山用的草鞋。

  7月29日7点,雇佣四头牲口驮着物资向鱼通区进发。

  路线沿着大渡河走,几乎是在悬崖陡壁上爬行,身边河水“吼声”震耳,“在狭小羊肠小路上不敢向下看,一看使人头昏眼花、毛发直立” “上山路太直、下山路太陡,碎石太多,时而滑倒”。

  在这样的山路行走了30公里,坐小木舟渡河到江嘴。渡河的船工叫李斌臣,是当年负伤留下的红军老战士,听说是去寻找失事飞机的工作组,希望一定要找到失事飞机和牺牲的英雄。

  7月29日一天行走60公里,到达鱼通区政府,汇合杨姓区长;7月30日,人马休整、备制干粮;7月31日,行程65公里,到达麦崩乡,汇合麦崩乡乡长包永华,住宿昌须;8月1日,行程15公里,从昌须到昌坝村,终于到达飞机失事所在村。

  勇闯五关攀千仞 皑皑雪山见残骸

  工作组到了昌坝村,联系熟悉情况民工了解情况,制定方案,筹备物资,布置登山找寻工作。

  为了确保工作能全面完成和寻找人员能安全返回,寻找时间安排为8月2日至4日,其中,需在飞机失事山峰半山腰山洞住宿两夜。

  马国昌负责全面工作,对其他人员进行分组,并随队上山寻找失事飞机和牺牲人员,为登山寻找失事飞机做准备——

  第一组:由席文仁、连文秀负责雇牲口、备粮食、做棺木等事宜,并准备队伍下山后“打平伙”(会餐)的伙食。

  第二组:由费经邦、李东生负责,在飞机失事山峰半山腰山洞烧水、备干粮,找宿处,为寻找人员做好途中后勤保障。

  第三组: 由吴庆存、杨姓区长和包永华负责,组织4个藏族妇人,将烈士遗骸进行收殓。

  第四组:由刘育英、王起淳、梅占林、刘欢元组成,负责摄影,检查飞机失事原因,收集遗物。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工作组仔细询问了发现飞机遗骸的张作良、张作支兄弟和杨高清三人。杨高清是昌坝村武装队(民兵)排长,在成都民族学院参加过短期学习集训,政治意识很强,他发现飞机遗骸后及时上报,对寻找失事飞机发挥了很大作用。

  登山寻找队除了工作组人员,还需要大量当地民众(据当时参加寻找的杨高清确认为36人),为了感谢群众帮助,为每个群众发放草鞋、纸烟、手巾和五万元现金(五万元购买力相当于现在100元左右)。

  8月2日7时,工作组开始出发登山,每人只带皮大衣、雨衣、草鞋、刀子、绳子、氧气和干粮。身强力壮和富有爬山经验的藏族民众负责了大量的物资背运。

  此山叫贝母山,海拔很高、终年积雪,即便是八月酷暑天也仍旧白雪皑皑,藏族民众称它为“万年雪山”。因山峰陡峭,人兽难以攀爬,附近村民称它为“滑山”。

  要上贝母山,得过五道“鬼门关“——原始森林关、滑坡草原关、长海子关、卵石关、悬崖陡壁关。

  沿着村民采药和打猎行走的小路,从8900英尺(约2700米)的昌坝村向上攀登,首先需通过一片原始森林。森林大树遮天、朽木横卧、乱草丛生、腐叶成泥,泥泞过膝,只能手脚并用艰难攀爬。因为森林里常有凶猛动物出没,极易伤人,引路的藏族群众都背着枪、牵着猎狗,以防万一。

  直到中午12点,大家才走出原始森林,一测海拔,为11400英尺(约3500米)。登山一看,四周群峰缠绕白云,而贝母山的主峰,仍需极目仰望。

  继续爬山,山势越来越陡峭,攀爬越来越困难。在直上直下的大山坡走着,谁都不敢向万丈深渊的山谷望去,惊险程度好像马戏团在走钢丝绳。马国昌高原反应严重,头越来越昏沉,发着高烧。

  下午4点,到了“长海子”(湖泊),仰头望去,全是顶天立地的大尖石山,8005号运输机就撞毁在那里。当日已无法登上山顶,只有继续往上爬,在半山腰的洞里休整。

  此处海拔12000英尺(约3650米),马国昌头痛眼花、呼吸困难,一下跌倒昏过去。包永华急忙对他进行人工呼吸,但刚走两步又跌倒,此后发生了什么,马国昌一点也不清楚。

  等马国昌清醒时,发现躺在一个岩洞边,大家正给他灌氧气。原来,马国昌是被包永华和一个大个子藏族群众背着进洞的。马国昌为身体的虚弱感到难受和惭愧。

  夜里,十几个人挤在岩洞里,烧着火,仍然冷,十几个人抱在一起,冻得发抖。群山被无边的黑暗覆盖着,一会下起了倾盆大雨,浸入的雨水打湿了洞口,不时还有野兽的叫声传来,大家一夜未眠。

  8月3日一大早,简单地吃点干粮,再度登山。马国昌身体仍未好转,只要一动弹,呼吸就很困难,只好留在洞里,不能登上峰顶到达飞机失事地,心里十分难受。

  透过望远镜,马国昌看到大家向贝母山主峰吃力地爬去。风化的岩石铺下来,根本无路可走。大家在藏族群众的带领下,沿着岩石冲积形成的碎石沟吃力地向悬崖陡壁上爬。到中午12点,还隐隐约约地看着很多小蚂蚁一样的人影子向陡壁上爬着。

  马国昌吃力地爬起来,和留在洞里负责途中后勤保障的费经邦、李东生折干柴、盛水、烧茶,给攀爬主峰的队员准备晚上归来的住宿。

  下午5点,下起了倾盆大雨,夹着冰雹。登顶主峰的队员还未回来,大家十分焦虑。直到下午6点,队员才回到洞中,一个个被雨淋得像落汤鸡,有的被冰雹打伤。

  大家放下背下来的烈士残骸,边烤火边吃起糌粑。大家都在说着藏族群众的勇敢,正是他们先爬上去,固定好绳索,大家在他们的帮助下,一个个被拉了上去。

  据登上峰顶的同志介绍,飞机撞山爆炸,被撞的山峰一片片被烧成黑色,偌大的飞机粉碎得没有一平方米的碎块,一切俱毁。九名烈士的遗体,四具被烧,一具穿着加拿大飞行服的还算完整,但已无头部和右手,另外四具四肢分散。

  大家把烈士遗骸捡拾好,恭恭敬敬地放在一起,等待第二天下山。

8月4日,通过12个小时,登山寻找人员回到昌坝村。还未到村,就听到锣鼓声和唢呐声,村民们拿着猎枪和敬神的龙达,村长扛着一面五星红旗,喇嘛们念着经文,猎枪向天齐鸣,龙达漫天飞舞,以藏民族特有的方式祭奠英烈。

  工作组的同志们悲痛不已,作为37团的战友,刘育英最为悲伤,嚎啕大哭。

  英烈安息瓦斯沟 不朽精神润康藏

  按照中国人民空军司令部的安排,工作组要把烈士遗骸运送到瓦斯沟安葬。8月5日,马国昌和队员们从昌坝村赶往麦崩乡开会研究飞机失事原因。8月6日,摄影员刘欢元和西康自治区军分区一同志把烈士遗骸运往瓦斯沟并与康定方面联络准备安葬事宜。

  情况由第四组刘育英和王起淳汇报——

  在贝母山山沟内发现失事飞机轮胎,无轮毂;在另一小山洞处有一机器匣,已碰坏。

  在14100英尺(约4300米)发现二个滑油散热器、两个汽缸、五个已碎的活塞、半截梯子、一页螺旋桨页。

  在14400英尺(约4400米)发现主要部件:飞机残骸已无飞机横杆(从左后方看,只能看到机尾、水平安定面和升降舵),机翼已碎(主梁已无一尺长,铝皮最大没有一平方米一块),机舱已压成一块,全机断为两截,只有缆绳前后还连着一点,全貌已因爆炸烧化,铝皮呈黑色。油箱还能看到三个,还能看到一个大氧气瓶、两个小氧气瓶均在。能看到一个襟翼,仪表已烧坏,收报机只有一个空壳,发射机只剩一个扁片。尾轮组合还较为完整,另一个轮胎压在下面。三个螺旋桨已散在各处。

在各小山尖,尚有零散碎片(有些铜圈已裂成一团)。

  两台破碎发动机滚落到12900英尺(约3900米)处小山坡上,埋入土中只露一小部分,曲轴尚好,几个连杆前后机匣均已碰碎。

  全机人员尸首均不完整,分布多处。

  根据勘察情况,做出判断:

  1.飞机返航路航,80度位置。

  2.根据螺旋桨情况及机身破碎情况(铝皮及机身是后向前缩)是撞山峰(高度15500英尺,约4700米),并有痕迹。

  3.撞山后又起火爆炸,石头烧黑,油箱无一完整,人体和机身都已烧焦。

  4.撞山原因:(1)天气变化太快,积云、冰雹、雨雪,可能看不到山峰,如向左偏一点即可飞过。(2)地方标高和实地标高相差太远,地方标高13000英尺(约3960米),实际标高16000英尺(约5000米)。(3)已过康定地区,可能下滑率过大而撞山。

  8月10日,烈士棺木做好,安葬准备就绪。

  8月11日,安葬烈士。烈士墓在瓦斯沟的一个长满仙人掌的小石头山上,此处北眺望大渡河,西望康定路。中午12点,遗骸入殓,鸣枪数声,在场人员皆泪如泉涌。在随后的追悼会上,瓦斯沟村民、小学师生皆来哀悼。

  工作组代表中国空军司令部敬献挽联,内容为马国昌写的诗一首:

  贝母山峰插云端,战友不幸早殉难。

  康藏航线得开辟,烈士功绩万年传。

  并附文:惊闻烈士遇难贝母,我辈代表全军,瓦斯安葬,望烈士安息。节哀承志,继续奋斗,开辟新的航线,建设康藏来安慰英烈。

  西康军分区挽联为:永远活在康藏人民心上。

  马国昌后历任空军广州指挥所文化处长,武汉军区空军宣传部长、文化部长,上海空四军政治部副主任,武汉军区航空工程部顾问,于2010年8月25日去世。

  闻悉康定市正在对康定“空军烈士墓”相关史实进行系统整理,马云飞从父亲遗物中找到《西康山区寻机记》并传来影印件;中国人民空军博物馆也传来相关照片。

  康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谭易康表示,将竭尽全力为英雄的故乡提供需要的资料,康定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继续当好“英魂守护者”,让烈士精神长存、万古长青。

  • 上一篇:理塘芒康村牧民学说普通话
  • 下一篇:泸定县未雨绸缪抓防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