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健康生活 >> 浏览文章

戴口罩成今冬呼吸道疾病减少“最大功臣”

四川在线    2021年01月04日

       申城上周入冬,气候逐渐变冷。冬春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今年又遇疫情,上海各大医疗机构门急诊变化如何?记者近日走访多家医疗机构发现,今年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同比明显回落,具有专科特色的“硬核诊疗”门诊量不降反增;急诊一般症状者人数有所下降,危重症患者占比增加。医学专家表示,呼吸道疾病发病减少,戴口罩等良好防护习惯堪称“最大功臣”。

      儿科呼吸道疾病“削峰”

      往年,此时是儿科诊疗一年一度的“峰值”,今年情况却大相径庭。记者前天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看到,门诊大厅井然有序,预约前来就诊者络绎不绝,但人流并不大。该院门急诊管理办公室主任沈国妹说,上半年因为疫情关系,整体门诊量受到影响,直至五六月份才逐渐攀升。以往秋冬季呼吸道发病非常多,今年按照疾病谱分布,内科、感染科门诊量同比下降50%左右,专科等则与往年持平。

      带着孩子前来看小儿内分泌疾病的周女士说:“来这里看病感觉空旷了不少,预约挂号流程很便捷。对于入口处检测体温、出示随申码等措施我们都能理解,效率还是很高的。”数据显示,儿科医院进入秋冬季的日均门诊量为5200至5300人次,而去年同期则高达7000至8000人次。“从总量来看,门诊病种结构非常好。呼吸道等常见病明显回落,可体现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硬核实力的专科特色诊疗却不降反增。”有关专家以疑难杂症的多学科联合门诊为例指出,今年门诊量同比去年翻了一倍,不少病家慕名赶来求诊,由此可见,定位真正疑难、危重、罕见的多学科联合会诊是刚需。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科急诊原本动辄要等三四个小时的“就诊爆棚”现象也消失了。急诊科主任毛恩强说,今年疫情的确培养了不少家庭良好的个人防护理念,“尤其是儿童,通过佩戴口罩、勤洗手等简单的日常卫生习惯,大大减少了往年高发的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随着气温变冷,家长还需切忌让孩子在取暖温度过高的室内和寒冷的室外频繁进出。”沈国妹强调,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对预防呼吸道疾病、流感非常重要。儿童感染几率小了,家长防护意识增强了,运动饮食等改善后抵抗力增强了,小儿呼吸道感染年年出现的高峰也就不见了。

      急诊危急重症占比增加

      入冬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人数明显增加。急诊总值班蔡晓琳医生介绍:“同比去年,一般呼吸道症状的人数明显减少了,但危重症有所增加,其中以心梗、脑梗、脑溢血等为主,忙时每天能接收60至70辆救护车。”目前,中山医院急诊三层留观室几乎满员、一床难求。专家分析,每年入冬至次年春天,均是急诊人满为患的季节,究其原因还是气候作祟,“天气变冷导致心脑血管意外高发,目前急诊日均达800余人次。按照以往规律,直至次年3月后发病数才会逐渐回落。”为应对急诊高峰,中山医院已增派护士人手满足临床需求。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门急诊量几乎与去年持平,每月达15万至20万人次。负责人钱风华说,今年急诊发热患者数量减少,心衰、老慢支、肿瘤晚期患者等危重症人数有所增加,“往年每日接收15辆救护车,今年约为20辆”。

      钱风华提醒市民,进入冬季,慢性病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切忌随意停药、加药,定期监测血压等,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社区防疫中医科“最火”

      记者昨天上午在杨浦区平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现,入冬以后,社区门诊量没有显著变化,保持平稳,但社区中医诊疗备受追捧。“疫情发生以来,中医科就诊人数渐渐增加,亚健康来调理的、呼吸道保健的、冬令进补的络绎不绝。”中心党支部书记李晓琳说。

      在中医科医生安光伟的诊室内,患者数量较入冬前明显增加,“很多人以为来看中医的以中老年人为多,其实年轻人群中的‘中医粉’并不少。”前来求诊的崔小姐说,“应对疫情,增强抵抗力十分重要,所以来看看中医调理一下体质,防患于未然”。排队等候的刘阿姨则是中医的“忠实粉丝”,“预防呼吸道疾病,中医办法不少。中医保健感觉更适合自己的体质”。

      临近中午时分,诊室依旧人头攒动。记者获悉,为给社区居民及辖区内白领提供更好的服务,平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利用午休时间派出科普专家,前往企业传授科普知识,满足居民的多元健康需求。(记者顾泳)

     


  • 上一篇: 守护阳气,安全过冬!
  • 下一篇:“看、摸、捏”自检 有助发现早期乳腺癌

  • 本文地址: http://www.kbcmw.com/html/jksh/67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