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秋雨

甘孜日报    2017年10月10日

    ■郑学富

    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了一夜,天亮还没有停的意思。一场秋雨一场寒,顿觉凉意飕飕。秋雨不像春雨,一滴一滴的往下落,恐怕下多了;也不像夏雨那样气势磅礴,酣畅淋漓。而是连成线,织成网,缠缠绵绵。秋雨最容易触动文人墨客多情善感的神经和细腻委婉的笔调,他们往往把无限的思念和绵绵密密的雨丝揉合在一起,吟诵出心间最感人、最豪迈的诗句,与秋雨一起飘洒在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里。

    秋雨落在窗外的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是天空中飘着婉转悠扬的箫声,如泣如诉,在娓娓诉说着对远方亲人的牵挂与相思。“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抒发了诗人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秋雨绵绵之夜,独坐窗前,夜雨交织,涨满秋池,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弥漫于巴山的夜空。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又无法确定归期,郁闷、孤寂,盼望与妻子团聚的憧憬油然而发。此诗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令人余味无穷。

    秋雨,在游子的心中寄托着漂泊倦客的孤独与惆怅。唐代诗人韦应物从朝中大员贬谪到地方任职,独坐在高斋之中,外面是秋风萧瑟,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孤灯长伴,孤影为侣,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诗人不免触动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愫。这时,在寂寥的秋雨之夜由远及近传来大雁的鸣叫声,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彻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吟出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的诗句。

    秋雨,是诉不尽思念的断肠和忧伤,透着几分凄清与苦闷。“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描写的是意中人远隔天涯,纵使望断高楼也难相见的惆怅、无奈,并掺杂着轻别离的悔恨。这首《踏莎行·碧海无波》是作者晏殊于贬知宣州途中而作。作者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可看出作者苦闷、懊悔的心情,状景抒情,婉转含蓄,蕴藉而韵高。而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则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深沉凝重,哀婉凄苦。

    秋雨又是寄人篱下,萍根无依的愁苦。“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第四十五回写到黛玉值秋分时节又犯了咳嗽病,一天比一天重。一日傍晚,突然变天,渐渐昏黑,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黛玉孤单寂寞地住在潇湘馆里,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着自己凄凉的身世和未来渺茫的前程,怎能不痛断肝肠。她凄凄凉凉地拿起一本《乐府杂稿》来读,不觉心有所感,赋一首《秋窗风雨夕》。抒发了一个犹如娇花嫩草、身患重病的少女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酸苦哀思和悲凉的情绪。

    秋雨,带有悲凉肃杀之气,洋溢着壮怀激烈的英雄悲壮。1907年春,鉴湖女侠秋瑾与徐锡麟秘密组织“光复军”,于76日在安庆举行武装起义而失败。秋瑾把所有同志安排撤离后,独自一人孤守在大通学堂而被捕。面对穷凶极恶的审问,她坚贞不屈,宁折不弯,仅书写“秋风秋雨愁煞人”已对。表达了一位巾帼英雄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在绍兴轩亭口,秋瑾仰视祖国蓝天,慷慨就义,年仅32岁,实践了自己加入同盟会时许下的诺言:“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她以一腔热血唤醒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四年后,武昌城头就响起了辛亥革命的隆隆炮声。

 

  • 上一篇:江洋才让长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 下一篇: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