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藏文化 >> 浏览文章

在转山路上,打开与村寨有关的文化记忆

甘孜日报    2019年03月01日

丹巴县开绕村见闻

开饶村的碉楼。

开饶寺里的藏戏表演。

◎杨全富 文/图

山与传说,传说与人,人与山,沿着这近似圆形的循环往复的“链条”,笔者带我们走进了大渡河畔的一座村庄。透过该文实录的笔法,或许今天的人能由此再次重新审视康巴的山山水水以及这片山水与人的关系……

大渡河畔开饶村

前几年,我不时听人们说起格宗乡境内的开饶村。人们总是绘声绘色提及村子里许多与宗教文化有关的遗迹。然而,这都是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断断续续,没有一条完整的主线将其串联起来,就像是飘散在风中的微尘,漫无目的在空中飞舞。可越是这样,我一探究竟的想法愈加强烈。农历正月十五日,恰逢开饶村有大型的朝圣活动,于是,抛下手中的所有工作,我动身到开饶去。

出丹巴县城东南方向,顺着大渡河岸边的省道211线一直往下,车行六十余里,就来到格宗乡开饶村所在地的山脚下。

半山腰处,有三座高约三十余米的碉楼,因为建在山包之上,显得更加的高大。古碉的外墙上,墙筋外露,层层叠叠,非常的美观。在丹巴,人们习惯将这种墙筋外露的碉楼称为母碉,而墙筋不外显的则称为公碉。这种母碉在丹巴的其它村落也可以寻觅到它的踪影,不过如此密集修建在一起还不多见。

汽车行约二十分钟,路旁停靠的车辆明显增加了许多。人们三三两两,穿着节日的盛装向着寺庙所在地走去。我们将车停稳后,走下车,向着远处的寺庙所在地看去。眼前的一道山崖上,一座拥有红色外墙、黄色金顶的寺庙依山而建。庙宇下是灌木丛,右面是一条陡峭的山谷,庙宇后则是成片的绿松和嶙峋的怪石,还有五彩的经幡在随风摇动。此时,从寺院里传来喇嘛们的诵经声及铃鼓声,为寺院增添了一层神秘及肃穆的色彩。

寺院前,一条小径弯弯曲曲的通向庙宇。我们跟随着朝圣人群的脚步,缓慢地向着寺院走去。寺院下的一排建筑是当地信教群众到寺院上香敬佛时歇脚打尖的地方,外面是厨房。厨房内,正中央有一座火笼,里面有石制的三角,顶着一口厚重的牛头锅。熊熊大火舔舐着锅底,喷香的奶茶在锅里上下翻滚。几位年轻的妇女正在厨房里忙碌着,有的忙着烧火,有的忙着切菜。里面是两间房屋,都安置有桌子,一些善男信女围坐在桌子旁,一边喝着奶茶,一边说着话,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村主任等热情地将我和几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拉到桌子边,也为我们斟上香甜的奶茶。

村主任告诉我们,每一年大年十五这一天,开饶村的人们都会扶老携幼来到这里,上香供佛,祈求神灵的保佑。当问及村寨名字的由来时,村主任说,整个开饶村原本为两个组,以碉为界。碉楼以下的村寨称为“开饶”,意思是碉楼以下的地方。碉楼以上的称为“开帝”,意思是碉楼以上的地方,后来统称为开饶。当我问及寺庙的历史时,村主任告诉我们,在村寨里有一位姓朱的老大哥,他对寺庙的历史了如指掌,且对所有的遗迹都能讲解,要求我们再等一会儿。

趁着等待的时间,我们来到寺院前的坝子里。寺院的坝子长约十米,宽约两米,非常的袖珍。在坝子的边沿上,站满了前来朝圣的人们。坝子里,法号阵阵、海螺声声,几位头戴面具、披着战袍、手拿宝剑的喇嘛正在为人们演绎藏戏《格萨尔王》。在鼓点的指引下,他们或腾挪,或舞动,或跳跃,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跃然眼前。

转经途中看“遗迹”

当藏戏结束后,向导朱华贵大哥也来到了寺庙里。朱大哥,已六十一岁,虽然略有腿疾,行走时有点跛,然而精神矍铄。对于走惯了山路的他来说,在这样的山路上行走,竟然毫不费力。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跟随着他的脚步,向着庙宇后的山包走去。

朱大哥告诉我们,围绕寺庙有三条转经路线。一是大转经路线,线路是从溪河沟出发,过阴杠,翻越大菩萨山,到林帮河坝,再到溪河沟,行程大约需要两三天的时间。走完一个大转,其功德等同于念诵了一百三十亿遍六字真言。中转经从庙宇前的山沟出发,走过青冈坡、乱石山,最后从庙宇下方五百米距离的山路回来,再回到寺院里,行程大概需要半天的时间。小转经路线则是围绕寺庙转上一圈,行程大约为四十分钟左右,途中遗迹最多。

朱大哥站在一座山梁上告诉我,这里原有120户人,后来因为寒病,人口锐减。他指着山间的民居自豪地说:“这里的民居与丹巴其余村寨的民居完全不同,都是以瓦片盖顶。这种建筑风格来源于佛教经典,那盖顶就是仿照菩萨的头帕,在这样的房屋里居住,可以永葆家人健康、幸福。”

朱大哥带着我们向着小转经的道路走去。路途中,到处都散落有刻满经文的玛尼石。人们将这些玛尼石堆积在一起,行成玛尼堆,上面缠满了各种色彩的经幡,在山风的作用下猎猎作响。

在庙宇后的道路上,有一座天然的石窝,相传是药王菩萨磨药的地方。传说过去这里曾经有过几次大的流行病发生,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病魔肆虐。药王菩萨看到后,飞临到这里,采集药物,在石窝里磨药,为当地的老百姓治病,解除了人们的病患之苦。

庙宇后,有一座巨大的山岩。据说,山岩下是莲花生大师的弟子白若扎纳修行时所居之地。在修行时,白若扎纳曾经和自己的二十五个弟子与为害一方的妖魔鬼怪发生过几次激战,最终将妖魔鬼怪都降服于此。为了不让这些妖魔鬼怪复活,百若扎纳将自己的身形映照到巨石上,并派出一员战将镇守此地。

在白若扎纳的天然石像上,是展翅飞翔的凤凰鸟,凤凰鸟上有四大天王的天然壁画,石像下是狮、虎、熊、豹四种动物的天然壁画。在巨石下,有形似男性生殖器的石柱,传说当时菩萨的巨物由一百名小伙子抬着在村寨里行走,这样能让凡人高寿。然而在某一年,村寨里的有人戏谑此物的巨大,菩萨很害羞,不慎将此物遗落在此。

从寺庙后上去,在一块巨石之上,一个天然的脚板印赫然出现在那里,栩栩如生。再往上,一块石头上,几页形似经卷的书页整齐地码放在那里。朱大哥介绍说,在这块石头里,藏有一百零八部经卷。据传说,白若扎纳大师将二十五弟子中最有法力的一位弟子之像镌刻在石头上,用以保护经书不被邪魔鬼怪盗取。

在草丛里,有一块圆形的石头,形似头颅。朱大哥说,这是妖精的头颅。据说,当年危害开饶的妖精魔法高强,白若扎纳和二十五弟子与其苦斗几日,依然处于下风。这时候,白若扎纳的师傅莲花生大师从空中飞来,念动咒语,奋力将手中的降魔杵向妖精扔去,正中妖精的头部,妖精一下子瘫软在地。莲花生大师在空中指挥白若扎纳和其二十五弟子,要求他们将妖精分成三段。于是,百若扎纳用宝剑将妖精头颅砍了下来,扔到山脊左边的草丛里,并开膛破肚,将胰取了出来,放置在山脊上。因此,在山脊的两边才有了形如妖精头颅、胰和躯干的石头。

山脊上,有两块巨大的岩石,岩石上有着许多天然的壁画。传说莲花生大师帮助白若扎纳将为害一方的妖精降服后,降下云头,在巨石上盘膝而坐,接受白若扎纳及其弟子们叩拜。如今在巨石上有着凹陷的石窝,是莲花生大师盘膝而坐时留下的痕迹,下面为莲花状。在石窝前,有一块形如狮子的石头,传说这是莲花生大师的宠物狮。石窝后两块巨石斜靠在一起,石缝里能勉强过人。朱大哥指着缝隙下的天然壁画告诉笔者,一些动物和人类为了赶去投胎,必须要经过这块山岩,为此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脚印。

从石缝里进去,感觉一道冷风在石缝中鼓荡。从石缝处往上看去,在高约五米的地方有一块横亘的石头。到达那里后,还有一条长约十米斜伸的山洞,从这里穿过去,就可以抵达山脊顶。朱大哥告诉我,这是阎王洞,如果人从这里钻进去,那么在你离世的时候,就不需要念诵超度经。为此,每一年里,到这里钻阎王洞的人就特多,也有钻不过去的人,据说这种人大抵心术不正。

从阎王洞下去,路旁有一块巨石,就像是一头野牦牛静卧在那里。朱大哥给我们讲了这样一则故事。传说一位得道高僧来到这里后,问开饶寺的喇嘛们,是否需要放养牦牛,喇嘛们都将此话当做戏谑之言。那位高僧指着眼前的石头说,在这里面就关着一千头牦牛呢,讲完后,将僧袍在石块上拂过。忽然间,石头裂开一道口子,喇嘛们走上前去,从口子处往里张望:只见里面有着广袤的草原,千余头牦牛正在草原里吃着草。几位喇嘛连忙跪下去,对高僧说,这里全是悬崖峭壁,没办法喂养这些牦牛。高僧又将僧袍从石头上拂过,口子瞬间合拢,这块石头也因此命名为牦牛石。

从这里下去,眼前出现一道幽深的峡谷。朱大哥说,从这里往下,就是阴间。从这山谷可以看出,一个人要作善事得道成仙是最不易之事,然而作恶多端滚入阴间是最容易的事情。山谷边,六块巨石在松林里若隐若现。每一块石头着代表不同的轮回。 这六道轮回分别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此六道中,前三道为善道,后三道为恶道,又称“三恶道”、“三涂”。六块石头上方,还有一座形如僧人打坐的山崖,据说这就是莲花生大师为当地老百姓传经布道之地。因为有菩萨的指引,这里的人们才没有误入歧途,才没有坠入万劫不复的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中。

再往下,有一座天然的石台,传说这里就是斩妖台。旁边还有一把形如大刀的石片,据说这是白若扎纳在斩妖之后遗留下来的刀片。在斩妖台后,有一块白色的椭圆形石头,传说这是甲琼(大鹏鸟)的卵。这也与丹巴流传的鹏鸟卵生一说不谋而合,据专家考证,根据“大鹏鸟卵生”神话,统治嘉绒藏族的嘉绒土司并非嘉绒藏区的“土著”,而是从西藏琼部迁来的。

当我们走完内转后,将央喇嘛将我们引入寺院里。寺院正中的位置上供奉着宗喀巴大师,左边的山石底,是金刚亥母的禅修洞,内有天然生成的绿度母身迹和圣面印迹,白若扎纳尊者的身迹。面前燃放着万年灯,在昏暗的灯光下,石壁上的印迹若隐若现。将央喇嘛说,这里也是当年白若扎纳朝圣诵经之地。

当地人相信,开饶寺四周,到处都是白若扎纳的遗迹。将央喇嘛告诉我,白若扎纳是佛教和苯教教义都通晓的大师之一,在佛苯之争中,白若扎纳不得不离开吐蕃的中心地区,从桑耶寺来到嘉绒藏区隐居修炼,将苯教与象雄文化更好地融合起来。如今在开饶村,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的方方面面,似乎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留存,不知是否可以从中寻觅到一些象雄文化的影子。

走出寺院,朱大哥告诉我,他的祖上曾经出过一个活佛,叫阿米桑昂,是修建这座寺院的第一人。传说在藏历铁鼠年二月二十八日,尊者吉祥天母给他传旨意,要求他寻找到一座形似大象的山,说这座山上有赤松德赞和益西措嘉大师在此处修金刚手法,得到过莲师的加持。因此,此地具有与桑耶钦浦同等的加持力。白若扎纳大师曾在此山闭关七天,为此需要为此山开光,并修建一座寺院,到时候他会在途中遇到各种异象。

藏历四月初八这天,阿米桑昂来到这座神山下,在途中遇见一位背着油松树枝的女子,当问及她的名字时,她回答说她叫仁钦卓玛(意为宝灯)。到达山顶后,看见一只乌鸦从北面飞来,围着神山转了三圈,此时西方还出现了五色彩虹,于是认定这里就是建寺之所,遂在此修建起了这座寺院,以此可以推断出该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

寺院下的山谷里,有一眼泉水,泉水清澈甘冽。当泉水溢出后,将外面的一块石板反复冲洗,这时候,石板上赫然出现三排文字,笔画遒劲有力。朱大哥说,这可能是古象雄文字,与藏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在有许多喇嘛和学者慕名而来,反复研习这三段文字,不过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翻译成果。他告诉我,这山泉还有着治疗疾病的功效,不过要喝从经文上流下来的泉水才具有神奇的疗效。

在山腰处的一条小径上,有一块形如蛇头,斜伸在外的山石。据说,在古时候,开饶山上盘踞着一条巨蟒,由于常年汲取天地之灵气,为此有了一定的道行。一年之中,它都会数次蹿到村寨里,吞吃人类、猪羊等,村寨里的人们不胜其扰,苦不堪言。白若扎纳来到这里后,决心为民除害。他来到蟒蛇所居住的洞穴边,与蟒蛇进行了殊死搏斗。几天后,蟒蛇不敌白若扎纳的神力,于是往山下逃窜。当逃到山腰,准备钻进另一个洞穴时,白若扎纳飞身赶上,奋起神力,用脚在蟒蛇头顶上踩出几个窟窿。顿时,蟒蛇瘫软在那里,因此,才有了如今蛇头在外而不见蛇身的自然奇观。

吉祥仪式唱“枪吉”

下午,朝圣的人们聚拢在村寨外,准备举行一种叫做唱诵“枪吉”的仪式。朱大哥告诉我,正月十五这天,白若扎纳菩萨将会走进每一户人家的家里。为了迎接菩萨到来,人们在房屋的墙壁上,用白色矿物颜料画出日月星辰的样子。而从开饶寺朝圣归来的人们,则会一起来到每一户人家门前,唱诵吉祥歌谣,表示对菩萨的感激之情。

此时,每一户人家的大门都紧紧关闭着。唱诵吉祥歌谣的胡大姐告诉我,这是古时候就传下来的一种习俗,只有将大门紧闭,菩萨走进房间后才不会离去,静静聆听人们的唱诵。

当来到一户人家门前时,人们紧紧靠在一起,站在紧闭的大门前,开始高声唱诵起来。整段唱词都是以“哎哟唻”作为其调式而唱诵,唱腔婉转悦耳,极尽祥和。唱词从赞颂白若扎纳菩萨开始:“哎哟唻,唱轮回的一年四季,感谢你为我们带来丰富的物产;哎哟唻,唱吉祥的阳光雨露,感谢你们为我们带来生命的本源……好的进家门,不好的我不要。”待歌谣结束后,主人才将紧闭的大门打开,要么给一碗大米或一碗面粉,再给一根腊肉,表示这是菩萨所施舍的食物。

此后,唱诵吉祥词的人们又向着下一户人家走去。当走到最后一户人家后,朝圣的人们齐集在一起,将所有的食物都分类放置好,开始烹饪美食。当地人俗称其为“百家饭”,寓意吃了百家饭,一年就不会有病痛、灾难等降临。吃过饭食后,人们手牵着手跳起锅庄舞,通宵达旦,歌舞到天明。第二天散场时,人们将昨夜剩下的食物分给在场的每一个人拿回家让家人品尝。在当地村民看来,这食物是百家饭,是菩萨所施舍,因此有着某种神奇的功效,

第二日清晨,沐浴着初春的暖阳,我们与村民道别。走到山脚下,我们将车停靠在路旁,再次回望开饶村。远处,阳光在山寨上空形成光怪陆离的光圈。我不禁想,在这光圈之下,竟有如此多的传说隐藏其间。我相信,总有一天,这些文化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会成为学者们潜心研究的对象。



  • 上一篇:
  • 下一篇:杨柳依依春意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