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4年05月10日
◎许永强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后东征西讨,1276年攻下南宋都城临安市(今浙江杭州市),南宋王朝向元称臣归降。
随着宋王室的倾覆,汪元量作为侍臣跟随宋三宫(谢太后,全太后,宋恭帝赵显)由宋入元,被迫来到当时的元大都(今北京市)。
在元朝,汪元量受到元世祖的起用,供职十年翰林后,又做了拾遗。正是在元朝做官的经历,汪元量得以两次入蜀,留诗63首,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反映四川地区社会现实生活的生动画卷。
“行吟便是江南史”
汪元量(1241—1317),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今属浙江杭州市)人。他的父亲曾经做过南宋朝廷的提举,虽然官职不高,但是汪元量的家庭与宋宫廷的关系甚是密切,所以汪元量在幼年之时得以出入宫廷。成年之后,因精于弹琴作画、写诗填词,成为供奉内廷的首席琴师,可谓青年才俊,前途无量。
但是好景不长,彼时的南宋王朝,在元军的一路冲杀中濒临亡国的境地。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一直垂帘听政的谢太后在纸醉金迷的乐阵之外,听到了元军叩响临安皇城的声音。慌乱之中,她赶紧叫停了歌舞,忙不迭地拿出传国玉玺,带着年幼的恭帝和一群大臣嫔妃们开城投降。汪元量和三千多王公贵族一起被押往大都,开始了亡国奴的人生旅程。
当自己的身份不再是一个伶人,而是一个亡国远徙的囚徒时,汪元量心中的悲愤再也无法隐藏。他在北上的途中,鼓琴而歌,用泣血的文字写下了《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望断援兵无信息,声声骂杀贾平章”,对贾似道等奸佞的荒淫误国,他义愤填膺,口诛笔伐;“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对谢太后可耻的投降行径,他更是直呼其名,毫不避讳。
北行路上的耳闻目睹,“北留”期间的屈辱愤懑,汪元量以独特的视角创作了《醉歌》《湖州歌》《越州歌》等百余首纪实性的作品,记录宋元更替时期的真实事件。当汪元量将所见所闻用诗歌串成一部泣血的宋亡史,他已经完成了由琴师到诗人再到史家的人生嬗变。正因如此,在后世史家们的眼中,汪元量在不经意间和杜甫一样,为后世的人们勾勒出了一段难得的宋亡“诗史”。清朝诗人肖壎说他“行吟便是江南史,他日真堪付董狐。”
为了笼络人心,安抚汉人,元世祖不杀宋宫一人。汪元量也沾上了恩典,他的琴技获得元世祖的首肯,常被召鼓琴,不久担任翰林属官。
1278年2月,汪元量奉使入蜀降香,也就是作为皇帝的使者到青城山祭祀。从大都出发,汪元量在河北、山西、陕西祭祀了北岳恒山、后土祠、河渎、西岳华山后,沿古蜀道,越大小剑山,过梓潼、绵阳、德阳、广汉,抵达成都。当时蜀中战火未灭,路途艰难,但蜀地的奇山异水让汪元量大为欢喜。过剑门关,巍峨的蜀山险关令人无限畅想,汪元量留诗《剑门》:“剑门崔嵬若相抗,云栈萦回千百丈。石角钩连皆北向,失势一落心胆丧。侧身西望不可傍,猛虎毒蛇相下上。安得朱亥袖椎来,为我碎打双叠嶂。”诗中没有流露出对险关历史故事的重复,而是以一位文人的眼光来看剑门,眼里尽是李白、韩愈、白居易的诗歌。在隆庆府(今四川剑阁县境内)留诗《隆庆府》:“雁山突兀插青天,剑阁西来接剑泉。如此江山快人意,满船载酒下潼川。”一路的景色美不胜收,雁山的突兀、剑阁的巍峨和剑泉的清冽,汪元量的心情豁然开朗,有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味道。
沿蜀道而入,到了潼川(今四川三台县),汪元量作《潼川府》:“潼江待我洗吟眸,如此江山是胜游。红袖斗歌才拍手,绿鬟对舞尽缠头。箜篌急撚风生座,鼙鼓连挝月上楼。一夜不眠鸡戒晓,又骑铺马过绵州。”汪元量是一位南宋遗民,常怀黍离之感,故国之思多溢于言表,但是降香入蜀以来,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凄凄哀哀之声渐少,更多了几分惊奇与喜悦之情,这很大一部分功劳应归于蜀地特有的人文、地理环境及习俗风貌。
“万里扬鞭到益州”
天府之国的美丽富饶,汪元量早有耳闻,令其赞不绝口的名胜数不胜数。
在成都,四川行省签书枢密院事昝顺用郫筒酒、丙穴白鱼,巴山“紫鹤”,在金碧辉煌的屋子里设宴招待汪元量,诗歌《昝相公席上》记录了这个场面:“燕云远使栈云间,便遣郫筒助客欢。闪闪白鱼来丙穴,绵绵紫鹤出巴山。神仙缥缈艳金屋,城郭繁华号锦官。万里桥西一回首,黑云遮断剑门关。”面对如此佳景,诗人站在万里桥回头远看自己走过的艰险万难的剑门关,已被黑云掩盖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了。
成都地处平原,河网密布,水运发达,泛舟是人们普遍喜欢的时尚。昝顺数次邀请汪元量泛舟锦江、浣花溪、百花潭等。泛舟浣花溪,留诗《昝元帅相拉浣花溪泛舟》:“行都元帅千蹄马,腰佩角弓箭盈把。浣花溪头具小舟,击鼓吹箫行酒斝。舞腰袅娜锦缠头,风吹金缕随东流。公孙弟子背面笑,拔剑一击蛟龙愁。万里桥西有茅屋,杜子当年来卜筑。湘江一醉不复归,四松寂寞擎寒玉。”尽管昝顺好歌好舞招待,但此时的汪元量想到的却是自己的偶像杜甫,感叹于杜甫的一去不复返,只剩下茅屋旁边的松树,孤零零地享受着皎洁冰凉的月光。《百花潭》:“万里扬鞭到益州,旌旗小队锦江头。红船载酒环歌女,摇荡百花潭水秋。” 此诗描摹了在浣花溪快乐游玩的场景。
昝顺还带汪元量游历蜀中名胜,瞻仰了杜甫草堂。杜甫不仅是汪元量习诗的偶像,也是精神偶像,汪元量曾作诗《草堂》(二首)云:“子美西来筑此堂,浣花春水共凄凉。鸣鸠乳燕归何处,野草闲花护短墙。英雄去矣柴门闭,邻里伤哉竹径荒。安得山瓶盛乳酒,送分渔父濯沧浪。”“白发遨游梓阆间,中原戎马未平安。粗饭浊醪常欠缺,老妻稚子半饥寒。扁舟出峡风涛壮,短褐行湘天地宽。侨寓耒阳牛酒饱,不知曾忆使君滩?”第一首除首联直述了杜子美来成都营造草堂的背景,未化用杜甫的诗句外,其余三联都化用了杜甫的诗句却不着痕迹,可见汪元量运用杜诗达到了娴熟的境界。
不仅对杜甫推崇有加,汪元量还非常推崇诸葛亮。汪元量蜀中诗一共有三首是关于诸葛亮的,分别是《后主庙》《永安宫》《蜀相庙》。《后主庙》只简略地提到了诸葛孔明的忠心耿耿,劳苦功高;《永安宫》只提及了“图垒”,即诸葛亮的八阵图。而在《蜀相庙》中,汪元量却以一个前朝遗臣的思想警醒自己:“我谒武侯祠,阴廊草凄凄。当时南阳结庐学龙卧,深山大泽无人知。胡为蜀先主,三顾前致辞。欲烦恢复天下计,先生筹策天下奇。浩然出山来,凛凛虎豹姿。乘时既得人,上曰真吾师。已晓关与张,二子不复疑。孤有孔明在军中,如龙有水相因依。历数既有归,破贼当自兹。可怜复汉社稷心未已,当时三峡图垒空巍巍。先生有才过曹丕,中原恢复未可知。惜哉军务劳,一心死无私。出师一表如皎日,千古万古鸿名垂。”他对诸葛亮的推崇,正映射出自己对亡宋的感情。
此外,汪元量也有描写其他帝王的《蚕丛祠》《明皇庙》,还有缅怀文学家司马相如的《琴台》,这些与帝王将相才子相关的诗歌,透露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又无可奈何的思想。
汪元量对蜀地的风土人情和胜景也作了描绘。《药市》:“蜀乡人是大药王,一道长街满药香。天下苍生正狼狈,愿分良剂救膏肓。”此诗标题之下有小引:“成都五日,家家列药于市,以为盛事。”记录了农历五月初五成都市民端午采药成市壮观。《蚕市》:“成都美女白如霜,结伴携筐去采桑。一岁蚕苗凡七出,寸丝那得做衣裳。”此诗则着重写采桑女的美丽和养蚕的辛劳。
身为代祀使的汪元量,先后祭祀了江渎祠(在成都南上四里)、青城山,停留了数月,因降香有任务还未完成,在欣赏了巴山蜀水的秀美景色和触摸过历史名城成都之后,便缓缓沿原路出川:“马踏巉岩缓着鞭,汉州城外看青天。云横叠嶂吞残日,风卷残岗起晓烟。地拔翠峰森似笋,溪明锦石小如钱。官邮睡足出门去,信口语言诗未圆。”汪元量骑在马背上,边走边看,美丽的意象便诉诸笔端。
眼见了战后巴蜀城邑的繁华,但历经宋末元初战争对四川的破坏,汪元量也耳闻目睹了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感到痛心疾首,《利州》诗道出了社会的凋敝:“云栈摇摇马不前,风吹红树带青烟。城引兵破悭歌舞,民为官差失井田。岩谷搜罗追猎户,江湖刻剥及渔船。酒边父老犹能说,五十年前好四川。”
“锦城满目是烟花”
1289年,汪元量向元世祖祈求归老江南,次年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物是人非,江山不依旧,幸而双亲健在。但汪元量并不满足于家庭的幸福美满,1291年,他收起行囊,怀着“诗人要看好山川”的美好愿望,再次向蜀地进发,前后停留了两年时间。
汪元量经三峡而入,一路上,自然风景的奇绝、古老传说的神秘、历史遗迹的古老习俗,激发汪元量写下了《峡边山寺》《神女祠》《忠武侯庙》。溯长江而上,经戎州(今四川宜宾市)、荣州(今四川荣县)、隆州(今四川仁寿、井研等县),作诗歌《戎州》《荣州》《隆州》,又经陆路到阆州(今四川阆中市),有诗作《阆州》,再游成都周边的绵州(今四川绵阳市)、彭州,有诗作《绵州》《彭州》《彭州歌二首》。
诗人此次游蜀,成都仍然是其游历的重点,虽然已不是朝廷使臣,但昝顺仍然厚待汪元量,《昝相公送锦被》云:“蜀都府主迎宾客,赠我蜀锦三百尺。……道人坐久闻妙香,纸帐蒲团自清绝。” 汪元量此时已为道人,昝顺送汪元量蜀锦三百尺,但汪元量拒绝了昝顺的好意,“只今卷锦还府主”,宁愿“纸帐蒲团自清绝”,也不要享受豪奢的锦被、奢华的生活。但汪元量没有拒绝昝顺邀请泛舟锦江,其《昝舍人锦江泛舟》云:“舍人与客放船开,网得鲸鱼饷酒杯。西川锦雀甜如蜜,录事相分二百枚。” 他们一同放船,一起网鱼,一起豪饮,尽情享受着四川的雀李(水果名),还把它赏赐给别人,共同欢乐。
在蜀中,汪元量游玩得十分惬意,金秋八月,风清云淡,天朗气清。绵州芙蓉溪上花团锦簇,绵州使君邀请汪元量划船饮酒,汪元量诗兴大发吟《绵州》诗:“绵州八月秋气深,芙蓉溪上花阴阴。使君唤船复载酒,书生快意仍长吟。击鼓吹笙劝客饮,脱巾露发看日沉。归来不知其所往,但见月高松树林。”
使君盛情,击鼓吹笙劝酒,诗人豪迈脱巾露发,欣赏缓缓西下的落日,游玩得不亦乐乎,以致归来的时候都不知道该怎么回去了。
汪元量本为琴师,与漂泊至蜀的南宋宫廷歌姬许冬冬蜀中相逢。许冬冬歌唱得不错,兼擅长舞,汪元量也是既善琴,又擅诗词,还能舞,两人结伴出游,有《歌妓许冬冬携酒郊外小集》:“益州歌妓许冬冬,客里相逢似燕鸿。醉拥蜀琴抽白雪,舞回班扇割西风。山炰野馔荒山里,浪蕊浮花古寺中。偶尔流连借余景,出门一笑夕阳红。”汪元量赞扬了许冬冬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舞技,只是可惜了山珍海味留在荒山野岭,似乎比喻像许冬冬这样的优秀艺人沦落红尘之中,也似乎暗喻自己多才多艺,却无处施展才华,沦落天涯。
成都之游结束后,汪元量经眉州(今四川眉山市)水路到重庆,作了短暂停留,便又返回成都。再次游览了成都胜景后,1293年汪元量启程出川。
汪元量两次入蜀,游历多处历史文化古迹与风景名胜,蜀地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浓郁的文化氛围,涵养了汪元量的诗性,陶冶了汪元量的情操,其诗歌不同于其北行前的豪华艳丽,也不同于北行期间的沉郁哀怨,转变成漫游时的明丽轻快。这些诗歌大都紧紧围绕蜀地展开,向世人展示了蜀地的奇异。汪元量的纪游诗中,郫筒的美酒、西川的锦雀、戎州的荔枝、峨眉的崒律、青城的幽美、彭州的牡丹等,蜀中特有的人情风物,都在汪元量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汪元量乐不思蜀。组诗《戎州》(五首),大赞戎州荔枝的品相与味道:戎州荔枝不仅大如鸡蛋,而且不像其他地方的荔枝那样味道偏酸,戎州荔枝是甜比蜜糖。
离蜀后,汪元量在钱塘筑“湖山隐处”,自称“野水闲云一钓蓑”,1317年,终老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