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文化 >> 康巴人文 >> 浏览文章

立冬进补御严寒

甘孜日报    2019年11月15日

     ◎李艳霞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这是古人藏于立冬里的诗意,令今人感受身同,且有一种反哺精神的作用和力量。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古往今来,汉族民间多以立冬为冬季之始,有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值得一提的是,古时,纪念立冬的仪式尤为隆重。这一天,皇帝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并号召天下百姓把立冬当作节日来过。由此,在中国农耕社会时期,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喜欢利用立冬这一天,放下劳动,休整身心,顺便犒赏辛苦的一家人。于是,形成了 “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谚语。

     不仅如此,对于立冬进补的掌故,也是大有来头的。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立冬这一天,他看见故乡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纷纷被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立冬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从此,立冬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

     然而,现在的立冬日,古老的设坛祭祀习俗已经断续,隆重的纪念仪式难以重现。但是,祝福国泰民安、祝福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绘就健康中国的美好蓝图已经铺陈开来,国家正在积极出台惠民政策,为百姓健康生活谋福祉,不断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仿佛看到,现实版的“张仲景”正在为百姓雪中送炭……

     当黄旧的“立冬”习俗已经尘封,人们对这古代的中国传统节日,又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容。立冬进补的养生之道,被人们追赶着,竞相流行。

     中医认为:“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也亦之。”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冬天,人们食欲大增,脾胃运化转旺,此时,进补吸收率高,更能发挥补身的作用。事实证明,冬令进补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利抵御严寒的袭击。

     况且,冬至一过,白天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阴气也盛极而衰。但一般冬至后,寒冷的天气仍会持续一段时日,为了抵御寒冬,人们习惯在冬至前后“补冬”,也就是立冬为进补的最佳时日。 如今,一些懂得立冬进补益处多的人们,正在紧锣密鼓,择一些营养食品进补一番,为的抵御凛冽的严寒。但不要忘记:“‘立冬补冬’正当时,宜以清补为要。”

     眼下,临近立冬,超市里面涌动着人群,老老少少各个脸上洋溢着热情,争先恐后购买饺子馅,年轻的情侣们,也爱赶小潮流,争着购买现成的饺子皮和饺子馅,预备回家包饺子。还有的购买鸡、鸭、鱼、肉,回家烹饪佳肴,或者煲一锅当归汤、鹿茸瘦肉汁汤等,为了赶在立冬这天,大大进补,补得一身健康,补得硬朗的体魄。

    然而,在我看来,人们争先进补,追赶流行养生之道的同时,智者会从中发现,以意志进补精神才是王道。若不让自身陷入“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为犬欺”的境地,必须充实自身的力量,养精蓄锐,蓄势待发,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精神,挑战严峻和危机的局势!


  • 上一篇:康定清真寺的记忆
  • 下一篇:我们的康定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