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0年08月28日
◎邓明前
泸定1950年3月解放。1951年村里土改,我家拥有了合法水田、干地。一到秋收,家家户户就会出现“一件大事”:向国家交“爱国公粮”,农民“以粮抵税”。早年我听父亲讲:我家5口人,人均交公粮90斤,合计450斤。为保证公粮合格达标一次通过,农户们挑选谷粒饱满谷子晒干,背到水碾房碾成白米装入麻袋,等待村长通知交公粮日期。1950年到1952年三年期间,泸定距康定较近的田坝、泸桥、岚安、烹坝四乡的公粮交康定粮库。某日寅时(夜3:00—5:00),下田村三四十人的公粮队出村,一路向西向130里外康定前行。公粮背子过了泸定桥河西街天朦朦亮,在咱里或沙湾吃早饭。背上150斤以上的公粮背子爬伞岗坪、回马坪、达岗长坡山路“七步一嘘、十五步一拐,十里一哨”,一步一步接近目的地。
背粮队到了放哨点,都放下肩上背子,烟民们熟练摸出简短竹筒“烟枪”,往枪嘴栽根寸长叶子烟,或往烟嘴装黄烟丝、兰花烟粉末,划燃火柴,吧哒!吧哒!猛吸几口,哨台飘飞烟云。有人取出干粮嚼起来,补充能量。有人讲笑话,鬼神故事。有人唱“妹呀!”、“哥呀!”的山歌。
面前不停有赶上来其他乡的公粮背子。认识的相互打个招呼,寒喧几句。过烟瘾、说笑、讲故事、打尖转移了背夫一路疲劳。放过哨,村公粮背子又加入不见首尾的公粮队伍。村背粮队第一天,一般夜宿康定瓦斯沟,路程过半。次日背粮队又是寅时出发拼命赶路。戍时(晚上19:00—21:00)抵达康定粮库附近的东关入住旅店。
第三天早上粮站一开门,农民背上公粮背子排队,经收粮工作人员验粮合格、过秤、开票入库。交了公粮农民立马转身大步回程,亥时(21:00—23:00)到家,这叫“两头黑”。休息两天,村公粮队又出发,完成未交齐公粮的任务,而今公粮背子成了过往的回忆。